返回第1264章 巨额财富(1 / 1)安心的石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264章 巨额财富

“再说了,就是要打,我们也要在草原上打,而不是在这人口稠密的京畿之地。一旦开战,将是史上最大规模的战役,双方参与的将士近两百万。”

“大战过后,这锦绣河山也被会打成一片废墟,不知道多少百姓会家破人亡。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要进行这样的战争”

“朕意已决,接受突厥人的条件,促其退兵。”

李世民看着一脸纠结,忿忿不平的李承乾,伸手拍了拍对方的肩膀,苦涩的一笑道:“幸好现在的大唐皇帝是你,朕已经是太上皇上,就算发罪己诏,也影响不到你身上。”

“你要努力上进、奋发有为,牢记今日的耻辱,砥砺前行,将我大唐建设成一个强大的国家。有朝一日,兵精粮足,时机合适,挥兵北上,平定突厥。”

李承乾就坡下驴,顿时愤慨的保证道:“父皇放心,儿臣决不让您失望,终有一天,要亲自砍下右贤王的脑袋,以报今日之耻。”

“嗯,不过这话放在心里就好,不要表露出来。”

李世民叮嘱道:“在没有十足的把握前,还是要和突厥保持良好的关系,尽量羁绊他们,可以采用分化瓦解的方式消弱他们,却不要冒然交恶。否则突厥年年南下,会把朝庭拖垮的。”

“是,父皇,儿臣记住了。”李承乾心里一松,此事总算定下来了。

通报完最新详情,让儿子接受后,李世民看向房玄龄:“玄龄,朕今日找你来,主要是和你商量一下,看看先做哪件事?”

“父皇,什么先做哪件事?”

房玄龄看着一脸‘迷惑’的李承乾,将与右贤王商谈的做完一件,就退兵一步的细节解释了一遍,最后道:“太上皇,皇上,老臣以为,可以先将李建成的牌位迁至太庙。”

“为他加尊号,追封右贤王母亲为唐王正妃,将右贤王的真实身份诏告天下。”

“之后再消灭施罗叠,最后再发罪己诏,而且这消灭施罗叠的行为,可以让他们自己动手,也省得我们背上一个背弃盟友的名声。”

“嗯,玄龄言之有理.”李世民默默的点了点头。

“不然,父皇,儿臣认为,房大人所虑有误。”见李世民意动,李承乾连忙出言阻拦。

房玄龄年事已高,身体又不太好,虽被返聘,却也干不了多久了。李世民这罪己诏一下,威信也就没了,两人都在朝堂上活跃不了多久,这大唐,终归还是要交给李承乾的。

是以他的意见,两人也不能不重视。

李世民皱眉问道:“那你有什么想法?”

李承乾整理了一下思路,随后道:“父皇,房大人,其实去年施罗叠率三十万大军南下的时候,开始分田地,朕就有想借此重新分配土地,彻底瓦解世族的根基。”

“施罗叠关于土地兼并程度和王朝兴衰荣辱的分析,你们也知道,土地越分散,国家越安稳,反过来,越是集中,就越危险。”

“我们大唐采用的是府兵制,而府兵制的核心就是每家每户的百姓都拥有土地。土地一头牵着国库的主要税收来源,一头保证了府兵制得已实施的基础。”

“是以土地分配的问题,才是我大唐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不彻底解决,其他措施再好,也不过是隔靴骚痒,治标不治本。”

李世民点了点头:“你说的有道理,可是这和右贤王的三个条件,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这些事情其实都是环环相扣的。”

这里就一个房玄龄,也没有外人,李承乾也不在藏着,而是解释道:“河北和山东的土地已经得到解决,而右贤王又将关内道的各地世族豪门赶去了西域。”

“等他们退去后,我们派兵力接手,顺势就能把北方的土地给分了,如此关内也安定了。”

“剩下的就是汉中、巴蜀和江南了,那些地方远离北方,没有受到战争的影响,若是想分田地,必然要和当地的世族豪门对上,搞不好就是一场不亚于杨广平南陈的战役。”

‘嘶’

房玄龄和李世民顿时瞳孔一缩,神色一凛,他们疲于应对眼前的战乱,一时间倒是没有去想那么长久的事情。

现在李承乾提起,他们才反应过来,是啊,北方大部份地区的田地都被分配,百姓们得到了巨大的好处。那江南呢,还有西南那两块儿,能放任不管吗?

肯定不能,可那里又没有乱祸,世族也完好无损,若是放任不管,对百姓们来说不公平;要是真管,那又该怎么办?总不能因为分田地,朝庭就强行把人家的土地收回来吧?

突厥人可以这么干,朝庭却不能,不然肯定会引发大乱子。

一时间,李世民和房玄龄都犯了难,房玄龄看到李承乾一脸的镇定,心中一动,拱手问道:“不知皇上有什么妙策,不妨说来听听,集思广益,或许就能对此事有个妥善的法子。”“朕认为,此事该从两个角度去考虑。”

没等两人发问,李承乾就把自己的主意合盘托出:“一是针对土地立法,规定每家每户不得拥有过多的土地,防止土地兼并;二是现在名下土地过多的豪绅,朝庭可以进行一些补偿。”

“将这些多余的土地收上来,再做分配。”

“不可.”

李世民还没开口,房玄龄就急着说道:“皇上,此策不妥,第一条或可以考虑,第二条的话,哪怕是我们将回收土地的价格尽量压底,可巴蜀、汉中和江南这三处的土地数量何其之多。”

“朝庭哪有这么多的财力,去回收土地?”

“哼,那只有打了。”

李承乾脸色一冷:“北方大局已定,几百年都没有过如同现在这么好的机会,若不趁此良机推行全国范围内的均田,那要不了多久,大唐就会恢复成之前的样子。”

“其实朕也不愿意掏钱,和房卿一样,还是用刀枪来解决比较踏实一些。”

“呃”

房玄龄神情一窒,有点儿想骂娘,自己什么时候说要打了,眼看着面前的皇上如此不要脸,当着自己的面曲解自己的意思,几乎要将自己的脑袋强行按在水里。

连忙说道:“皇上,臣不是这个意思,臣觉得,不如再想想,或许有两全其美的方法”

“哪有那么多两全其美的好事?”

李承乾沉声道:“那些世族豪门,搜刮百姓,做威做福,享尽了尊荣。现在不过是让他们吐出一些土地来,给那些无依无靠的百姓,还要费神去想什么让他们满意的办法?”

“朕宁可举起屠刀,像突厥人那样,来得干干脆脆。”

眼见再说下去,就走到死胡同了,李世民连忙出来打圆场:“承乾,那你刚刚说朝庭出钱回收,要知道就算土地价格压到极致,这个数目也将以万万贯计,你从哪里出这笔钱?”

“之前山东战事,国库就已经欠了财政寺三千万贯,这次应对右贤王,又支了两千万贯,光这两项,就耗尽了一年国库收入,难道又从财政寺借取吗?”

“财政寺总数不过三万万贯,已经投入了一万万贯用来发展资产管理署。若是再拿一万万贯,那库里的银子就不足了,一旦引发挤兑,朝庭拿不出足够的银子用来支付,就危险了。”

虽然李世民也很馋财政寺里的钱财,但当他听完李承乾的介绍,完全弄清这里的运作逻辑后,也不敢乱动了。难怪李承乾不让朝庭直接伸手拿钱,这是国家的基石,不能轻动。

财政寺有严格的规定,发行货币收上来的钱财,决不能用来经营和承担朝庭开支。

资产管理署实际上是以无数产业做为质押,从货币发行司借来的,不管盈亏,这些钱到年底的时候,都要一分不少的偿还,还要承担一部份利息。

这中间每一个部门,都设置了严格的警戒线,不能超过一定比例,否则就会引发动荡。

就算这样,其中很大一部份都来自世族,现在他们被战争逼得离开了中原,一旦战事平息,他们想要再回来,必然会和朝庭发生冲突。万一他们祭出此法,以此来挤兑,同样会给大唐带来无尽的麻烦。

这些李承乾都提醒过他,以免疏忽之下,铸成大错。

李承乾断然道:“当然不行,财政寺里的钱,一分都不能再动,而且朝庭为了应付两次战争从资产管理署借的钱,也要马上归还,必须保证足够的压仓银。”

“这”李世民和房玄龄顿时一阵头大,仿佛两人面对的就是自己的债主似的。

“呵呵,父皇,房大人,朝庭马上就要进项一笔巨额财富,这一切都将迎仞而解?”李承乾飒然一笑。

两人听到这话,顿时一头雾水,哪里来的巨额财富?

房玄龄更是知道,皇上管着财政寺,手中握着三万万贯的钱财,早就瞧不上国库那点儿收入了,能被他称为财富的,还是巨额的,这个数字能少了?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