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二十一章 大争之世,当争的光明磊落,杀尽宵小有如何?(1 / 1)剑阁少女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夜色起,风声呼啸,大军扎营。

将士们抱薪生火,庖厨造饭。

两匹快马从南方奔来。

汉军见来者是刘云和马云禄,很快打开城门。

“护军回来了!”

刘云利落下马,将马缰交给部下,旋即快步入城,

这里是金城郡、浩亹县。

作为和浪庄河谷一样重要的农业河谷。

浩亹县不仅是连接郡治允吾城到河西走廊的重要道路。

还是湟水北部最重要的交通枢纽。

渡过鼎鼎大名的郑伯津,便能沿着湟水南下,直达允吾城。

“郑伯津这一处渡口,实乃关键。”

“我去看过,如今渡口还在我军手中。”

“蒋琬干得漂亮,当初在什邡县守住张肃叛军的人,总算没让我失望。”

“只要渡口还在我军手中,一切都好说。”

刘云脱下重重的铠甲,里面穿着一身白色袍服。

没办法,汉代重视五行,秋季得西方金行之气,喜虎,尚白。

故而汉军之中的白虎旗亦是耀眼的立于城楼上,多数将领的褥衣都换成白色的了。

大汉有赐给将士衣装钱的传统,军队的衣食住行都是最耗钱的。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这次打完仗,兴业将军李严又要头疼了。

董昭闻言,一边点亮烛火,一边拿来名册。

“蒋公琰守住允吾城。”

“费文伟守住令居塞。”

“在下则守住了浩亹县。”

“金城郡最重要的三个县都还在我军手中,升之勿忧。”

“你回来了,我们的压力就小多了。”

刘云点了点头,坐于榻上,接过了董允手中的名册。

蒋琬、费祎、董允乃是蜀中四相。

蒋琬是楚之良才,本身清正廉洁,为人忠实,不喜欢搞派系争斗。

费祎、董允他们两家身份特殊,跟各派的关系都不错,无论哪家掌权,他们都会受到重用。

这些人跟刘云的关系也还不错,不会惹出乱子。

可剩下的四个县问题就很大了。

没错,丢失的榆中、金城、枝阳、允街四個县。

全是荆州人担任的小吏。

准确的说,在河湟两个郡,加一个西羌属国当中。

控制最稳定的金城郡的县令,基本上都是荆州派或者说亲近荆州派的东州士。

西平郡属于是之前没既被苏则治理过,还一直是豪强、羌胡宰割的化外之地。

过去的基本都是益州出身的小吏。

这其中的派系分明,不言而喻。

刘云仔细的打量着官员小吏的名册。

“丢失的四县之中。”

“两个襄阳郡人,两个南阳郡人。”

嘶,按理说,都应该属于荆州派的范畴,怎么闹出了这么大的动静。

刘云先前一直单纯的以为荆州派只跟东州士处不来。

怎么自己内部还闹出了大乱子。

“休昭,此间究竟发生何事?”

董和、董允父子是各派关系都处的拢。

对于刘备政权的派系之争,刘云因为和诸葛亮的关系,还是亲近荆州人的。

先前天师道和东州士又是斗了多年的仇敌,故而他对东州士一直不看好。

也就是真正接触了法正、李严过后,才发现东州士其实也没那么不堪。

换句话说,派系之争,其实就是各家利益之争,本身谁都没有正义性。

作为各派润滑剂的董允的判断才是最为中立的。

“升之,你既然问我,那我就直言了。”

“东州士也好、荆州士也罢。”

“内部都不是铁板一块。”

“扬武将军和军师将军的关系虽然不错,也能和睦相处。”

“但是,各派之间的利益之争、同派系之间得内斗,可都是不看对错,只看权益的。”

董允看刘云没有打断,继续说道。

“坦白而言,襄阳人和南阳人就是处不来,这从刘表掌理荆州时就已经露出端倪了。”

“别看都是荆州人。”

“背地里,彼此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拆台,不可枚举。”

“这一次之所以四县丢失,就是驻扎在榆中县的南阳县令和金城的襄阳县令互相抢功所致。”

刘云深思道。

“你的意思是,这些人还主动出城了?”

天啊……

带着一群县兵出城?这是什么脑回路。

北伐军击败了曹休带领的魏军。

这些人就以为魏军好欺负吗?

董允指向榆中盆地的地形图,分析道。

“葵园峡!是进入榆中盆地的要道,狭窄难行。”

“当年凉州作乱,司空张温遣周慎带三万人追讨边章、韩遂。”

“韩遂、边章分屯葵园峡,于此便吓退汉军。”

“坦白而言,苏公早先去西海属国招抚羌民的时候,就已经安排了两千人驻守此要地。”

“若非是襄阳人和南阳人抢功,出葵园峡去迎击曹真,他们根本就过不来。”

刘云陷入沉默了。

他都已经能料想到,事情是怎么回事了。

“襄阳人、南阳人互相不服,都想在葵园峡挡住曹真,赚取第一功。”

“结果两个年轻县令看到曹真诈败,就追出峡谷。”

“被曹真调头打击,连着苏公安排的守军都给他们牵连了。”

苏则都把事情做到这个份上了,还是带不动他们吗?

生气归生气。

不过,荆州内部的争斗,刘云也并非完全没有察觉。

因为三国时代,就是一个大争之世。

人与天争时。

人与人争利。

国与国争地。

君主与世家豪强争权。

理想情况下,应该是大家在一个阵营,为了同一个目标,暂时搁置各自的利益,等到天下一统后在算账。

可是实际上,完全相反。

为了派系斗争,斗得国破家亡,头破血流,当场翻脸,互相灭族的事情并不少见。

像曹家和士族集团这样,斗得改朝换代也不让人意外。

这是汉末的常态。

因为汉代有一种州里人观念,同州互助才能求生存。

即便是宦官出身的十常侍郭胜,还得念在杀猪出身的何皇后是老乡,就把她扶持上位。

不讲信义的吕布,走投无路,一遇到难关就跑去找同是并州出身的张杨,嘴上也会说着:“兄,州里人也,你可别害我。”

在襄樊战役期间,跟徐晃打的你死我活的关羽在写信的时候,也得叫徐晃一声‘大兄’。

同州人相互帮助,相互提携,形成紧密的人际关系网,在任何时代都很常见的。

在州与州的派系斗争中,同州出身的,会一起对付外州人。

但同样的,如果是同州人的利益集团产生了冲突。

那必然是同郡的老乡,一起对付郡外的敌人。

曹营之中的颍川派,就是属于典型的荀彧一人上位,颍川同郡人士鸡犬升天。

二荀死后,很长一段时间,颍川派的实权其实也衰落了。

到了刘备方也是一样。

庞统是襄阳人,诸葛亮是在襄阳长大的,和各家都有姻亲关系,所以马良、马谡、向朗、习祯、杨仪这些人都在刘备幕府中担任要职。

法正是扶风人,当他掌权之后,孟达、射坚、射援这些扶风郡老乡皆受重用。

各大派系之间大乱斗,同派系之间,不同郡的人也会互相算计。

襄阳人和南阳人之争,也是贯穿到蜀汉灭亡的一条暗线。

因为本质上,东州派是一个三辅、南阳流民合成的四不像,他并非是由同一个州的人凝聚成的政治实体。

因此,在刘备把法正和李严扶持上位之后,把庞羲和许靖等人架空之后。

这个派系就自然而然的分化为了三辅派和南阳派。

历史上,刘备入蜀后,荆楚人贵。

但是掌握蜀中大权的却是东州人。

法正劝刘备断绝与孙夫人的联姻,娶了吴夫人。

刘禅成了东州人集团名义上的养子。

东州士的吴懿吴班兄弟成了外戚。

三蜀太守全是东州人。

三巴是原东州士和五斗米教的势力范围。

历史中东州派独占蜀中局面的破裂,是汉中之战结束后。

彼时法孝直病死。

同一年刘封莫名其妙夺了孟达的兵权,孟达写信给刘备,说主公身边有小人,然后逃去了魏国。

射坚的蜀郡太守也被南阳人王连顶替。

自此,东州士之中的三辅人出局,尽数脱离了蜀汉的政治舞台。

蜀汉剩下的半部历史,就全是南阳人和襄阳人的争斗了。

“准确的说,襄阳和南阳直到两千年后还在为诸葛亮的所在地而争执不休呢……”

刘云深深的呼了口气。

“刘使君是想着一心带着所有人冲出秦岭,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

“怎奈身在乱世中,派系之争,无论何时都是避免不了啊。”

“主公、军师再世时,能以雷霆手段,恩威并施,压制各家派系,撵着他们向同一个目标前进,可若他们不在的地方呢……”

很遗憾,小集团内部,无尽的斗法是无法消除的。

因为利益太少,怎么分配,各派都无法接受。

谁都想多吃一口肉,谁都不会撒手既得利益。

刘备一直是不偏不坦,南阳人和襄阳人都用。

准确的说,南阳人是他在新野立足时的核心,襄阳人是他稳固荆州时的最大资本。

新野及其周边的几个县,后来被曹丕短暂给改为了义阳郡,不久又撤除了。

义阳郡包括、南乡郡都是南阳郡分出来的,实际上也都是蜀汉政权中的南阳人。

刘云看了一眼董允。

“南阳人有何不满?汉川之战后。”

“黄老将军成了征西将军。”

“魏文长成为了镇北将军,阳平督,镇守汉中北大门。”

“其余诸如傅肜、刘邕、郝普、都受重用。”

“李严、王连、吕乂、杜祺、刘干也掌握财政。”

董允低头道:“升之,不一定全是南阳人的错。”

“襄阳郡人,如诸葛军师、马氏、向氏、习氏众人都在蜀郡或者左将军幕府中掌握要职,或者是轮换式的担任益州的各郡太守。”

“主公对两方都是一样的。”

“但,他们恩怨是刘表掌权时留下的,只要有人还记着过去,就总会有人不满。”

“由于主公新得益州,又得汉中,这些不满情绪被胜利所掩盖。”

“可等到战争持续日久,所有的矛盾都会慢慢堆积。”

刘云点了点头。

刘备在世期间,各派调和,南阳人和襄阳人的斗争还不明显。

但已经有了端倪。

董允补充道。

“升之可知晓,南阳谋士张存?此人在荆州和凤雏——庞士元齐名,入蜀后,主公令他担任广汉太守。”

“可襄阳郡人庞士元,在雒城下战死,没多久,就遭到此人当堂非议。”

“主公大怒之下,将其免官。”

“这只是其中一个缩影,在下只说到这里。”

烛火昏暗。

飘飘扬扬间,被风压低。

刘云整理思路。

正如董允所说,蜀汉的南阳、襄阳两派,一直没罢休过,真是斗到了灭国还在斗。

刘备死后。

襄阳人诸葛亮要征讨南中叛乱,南阳人王连坚持不从,直到王连死了,诸葛亮才发兵。

南阳人来敏,没事儿就抨击诸葛亮,屡次被剥夺官职。

辅政大臣襄阳人诸葛亮和辅政副手南阳人李严不和,闹得天下皆知,李严因派系斗争,一度毁掉了北伐大业。

诸葛亮死后,襄阳人杨仪和南阳人魏延为了争权。

又是闹的不可开交,魏家被灭了三族,杨仪死在狱中,闹剧才结束。

之所以同是荆州出身,还闹成这样,原因在刘表身上。

荆州名士有所谓的七大家族:庞、黄、蔡、蒯、马、习、杨。

外加一个后来的诸葛家,就是八家。

嗯,没错,全是襄阳籍……

“刘表当年单骑入荆州,在襄阳大族蒯越、蔡瑁的支持下崛起。于是乎,襄阳派的人士很快掌握荆州军政大权。”

“可刘表也不甘心被襄阳集团操控,开始任用黄忠、韩嵩、宋忠、文聘这些南阳人来玩制衡。”

“南阳本就是帝乡,在大汉司法中,唯有高贵的‘南阳、洛阳不可问’。”

“南阳豪族,不可能也不甘心一直被崛起的襄阳人压着。”

“正好,这一切被曹操南征荆州给破坏了。”

“刘使君掌理荆州后,南阳派和襄阳派并受重用,可两家的矛盾却没缓解,这才是休昭你要说的话,对不对。”

面对刘云的话语,董允点头以对。

“升之很聪慧。”

“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军师将军一样淡泊明志。”

“不光东州士里存在黑暗面,荆州士也一样。”

“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浮出水面,可一旦爆发开来,未来将是不可收拾的。”

刘表时代的明争暗斗,一直持续蔓延在继承了荆州的蜀汉政权中。

说到这,刘云突然想起来一件事情。

历史上,荆州派原定的襄阳接班人是马谡,但此人不是刘备看中的荆州派首脑的人选。

于是乎,刘备在垂死之际,把马谡从成都县令贬到了越巂郡那种只能驻扎在郡府边缘的安上县,遥领太守的位子上。

实际上就是外放了。

事实证明,刘备的眼光是对的。

刘备不想看到南阳人和襄阳人继续内斗。

诸葛亮能做到安抚两派,但马谡做不到。

所以,为了维持两派稳定,诸葛亮临终前既没选择襄阳籍的杨仪接班,也没选择南阳籍的魏延接班。

诸葛亮反而把位子交给了零陵人蒋琬、中立人士费祎。

这实际上是把襄阳人手中捏着的权利一步步慢慢交还到了刘禅手中。

这是一步大棋。

自此后,没有任何南阳人或者襄阳人能独占权柄了。

两家掌控不了政权,就斗不起来。

没有根基的降将姜维成了大将军,督内外军事。

刘禅的近臣,汝南人陈祗成了尚书令,掌控朝堂。

没有了襄阳人和南阳人内斗,国家政权将牢牢地捏在刘禅手中。

这是蜀汉一直没有发生政变的根本原因。

刘备、诸葛亮看穿了局势,早就给刘禅布好局了。

相比之下,曹魏和孙吴的制度设计,存在着天然的缺陷,无尽的政变就免不了了。

刘备临死前安排的是丞相、司隶校尉、益州牧、录尚书事的襄阳人诸葛亮为主。

中都护、督内外军事、永安督、辅汉将军、尚书令的南阳人李严为辅。

这么做并非完全是为了制衡,而是想消除南阳人和襄阳人之间的政治摩擦。

事实上,像诸葛亮这样比较有大局观念的士族领袖毕竟还是少数。

多数士族都是为利益而争斗不休的。

回顾历史,尽数是烟波浩渺。

刘云梳理思路,算是明白了曹真进度如此之快的原因了。

“曹真是个人才。”

“也抓住了机会。”

“不过,他行动的还是不够快。”

“我若是曹真,早已绕开允吾城,派轻骑控制郑伯津。”

王平开口道:“曹真没来过河湟,也没有合适的向导,他对此地局势未必了解。”

“这是我军战胜魏军的机会。”

刘云摇头道:“我并不担心曹真。”

“外部的敌人,随时可以看见。”

“可内部的敌人,如何发现的了呢?”

“我感觉……益州内部有些人已经开始趁乱惹是生非了。”

“在如此大战关头,这才是大患啊。”

坦白而言,小政权内部的派系斗争本身就是威胁国家命运的。

襄阳人和南阳人作为掌控蜀汉政权的最大利益团体。

现在还只是小规模摩擦。

但如果任其发展下去,随时都有可能造成国家命运的覆灭。

没有刘备、诸葛亮压着他们,制衡他们就是不行。

哪怕他们是荆州人,可说到底和东州士、益州豪强也一样,都还是世家豪强。

在和国家利益一致时,他们就是最锋利的刀子。

可和国家利益相反时,他们会毫不犹豫的在背后捅刀子。

士族没有忠诚,越是伪装忠诚,就越是没有底线。

像诸葛亮这样握着大权,却能还政给刘禅的,千古唯有他一个。

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鱼水之情,千古也唯有这一例。

刘云深吸了一口气,思索道。

“休昭,我在想,如果大战结束了,利益分配不均,他们再闹腾,也好收场。”

“可眼下,是什么时候?”

刘云大怒,拍案而起。

“是举国都在北伐的时候!”

“是整个益州铆足了力气都在对抗逆魏的时候。”

“生死存亡在此一战,这几个县令还在勾心斗角?”

“这种人留着有何用?”

董允知晓刘云的脾气。

在广汉他可是大发神威,谁都拦不住。

“你打算怎么做?”

“升之。”

“眼下大战在即,必须合理处置好这两派人士。”

“否则,军师将会很为难,也很有可能造成别的变数。”

“人心难测啊……”

刘云也明白诸葛亮的困境。

他虽然是荆州派的首脑。

但实际上只能算是和法正一样,被刘备强行提拔起来的襄阳人首脑。

因为他本身是徐州琅琊国人,最多以黄承彦的女婿身份跻身襄阳士族之中。

在襄阳派里的话语权实际上是不如庞统这些本地大族的。

在庞统战死后,诸葛亮才是唯一的襄阳人首脑。

再进一步,被刘备送到了整个荆州派首脑的位子上。

眼下,东州士中的三辅派还没倒台。

东州士还是三辅、南阳组成的政治联盟。

一旦刘云处置不当,这就意味着他不仅得罪了东州士,又同时得罪了荆州士。

当然,法正、诸葛亮和刘云关系不错,刘备在世时,也能压得住这些派系矛盾。

但是之后的矛盾,会不会因此越发尖锐,就难得知了。

“这些小吏身在何处?”

董昭直言道:“逃回来的,都在郡治允吾县。”

还有脸逃回来?

惹出这么大的乱子,把半个金城郡拱手让人,害死了那么多将士。

谁给他们的脸面逃回来的?

刘云冷哼了一声。

“好啊。”

“这群蠹虫,在战场上弃城而走,争权夺利,延误军机。”

“这些人不是自作聪明,都想着击败曹真去争功吗?”

“那就把他们派出去,让他们打。”

“打不赢曹真,不准回城!”

董允闻言心下大震,连忙上前阻止道。

“不可啊……升之,你这么做虽然解气。”

“但他们一旦被曹真击败,允吾城可就危险了。”

刘云起身道。

“我并不打算放弃允吾城。”

“我要把曹真,连同这些罔顾国家,争权夺利的豪强子弟全部碾碎。”

“大争之世,人与天争。”

“便是争也要争得光明磊落。”

“尽在背后动弹手脚,虚与委蛇,算什么本事?”

“不是想斗嘛?”

“我就让他们斗个够!”

刘云看了一眼王平。

“子均,带几个好手。”

“去允吾城,压着他们上战场。”

“伯约,星夜从郑伯津渡河。”

姜维点头道:“义兄,河湟东部已被曹真占据,如何对敌?”

刘云思索道:

“曹真没有聚集兵力占据郑伯津,就说明我军走南线的战略意图还没被魏军发现。”

“不能再拖了,兵贵神速,点齐骑兵,今夜我要一口气杀到魏军后背。”

“等到曹真从令居塞赶回来,我军将把魏军全部击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