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也有一些忍不住了。
岭南这边的气候和京师长安相比,湿度更大,阴雨连绵,更何况,还有一个回南天。
从三月开始一直到五月份,潮湿的天气,让李泰整个人都不好了。
适应不了一点儿。
正值梅雨季节,连绵不绝的细雨如同轻纱般笼罩着整個城池,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花草混合的湿润气息。
李泰的居所虽然布置得典雅舒适,却也难以抵挡那无处不在的湿气。
夜晚,他躺在床上,只觉被褥潮湿,难以入眠,心中不禁生出几分对长安干燥夜晚的怀念。
不仅如此,江南的炎热与潮湿还引发了李泰身体上的不适。
他自幼体质就有一些肥胖,如今是更加难以适应这突如其来的湿热环境,不时感到胸闷气短,食欲不振。
府中的医官们虽竭尽全力调配药方,以祛湿解暑,但效果甚微。
李泰的身体状况时好时坏,令他倍感焦虑。
这种气候还影响到了李泰的心情。
本来就对就封一事儿心有芥蒂,如今又遇上这种让人难耐的气候。
心中的怨气是越来越大了。
他本是想要得到李世民的宠爱,也有一点儿想要觊觎东宫太子之位的野心,但在贺州的这段日子里,却常常感到精神不济,神魂颠倒了。
每当夜深人静,他独自站在窗前,望着外面朦胧的雨幕,心中不禁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埋怨、酸楚、羡慕嫉妒恨。
独孤德莱和崔仁师最后通过劝说,让李泰多喝茶,以缓解身体的湿热之感。
同时,他也加强了身体的锻炼,每日清晨在府中庭院练习武艺,以增强体质,抵抗病邪的侵袭。
李世民乃是一位马上帝王,当年前朝皇帝隋炀帝被困边关,李世民直接带着一支骑兵前去勤王护驾,后来更是带着一众文武争霸天下。
所以说,论武艺,李世民绝对不差!
故此,想要得到李世民的认可,想要重新回到长安,就必须要锻炼身体,要治理好岭南之地,要让陛下刮目相看。
只是一味儿地埋怨是没有用的,根本就改不了什么。
还会让李世民更加地失望。
在魏王府的偏厅内,烛火摇曳,映照着崔仁师沉稳而坚定的面容。
他深知,眼前的这位魏王李泰,因为李世民直接让他就封于这岭南之地的贺州,心中不免生出焦虑与不安。
崔仁师决定趁此机会,向李泰进献一番肺腑之言。
因为他如今也被李世民安排成为了魏王李泰身边的辅臣,有着教导李泰的责任。
也就是说,他已经被李世民给绑在了魏王李泰的这一条船上了。
若是魏王李泰还继续颓废下去,不仅会影响到他们治理这岭南之地,布局岭南,还会影响到他们和李泰之间的相处,更会影响到李世民对他们的看法。
“魏王殿下,”崔仁师躬身行礼,语气恳切,“近来朝中风云变幻,殿下心中或有诸多忧虑。然则,自古以来,成大事者,必有过人之处。臣斗胆,有几句话想与殿下共议。”
李泰抬头,眼神中闪过一丝意外,随即示意崔仁师继续说下去。
“殿下文韬武略,本已远超常人,但欲得圣上长久宠信,还需更进一步。”崔仁师缓缓道来,“殿下可知,圣上英明神武,最看重者,非唯才情,更在德才兼备。故臣以为,殿下当广开才路,文武双修。”
李泰闻言,微微点头,若有所思。
“文者,治世之基;武者,安邦之本。殿下既已饱读诗书,通晓经史,何不更进一步,深入研究治国理政之道,同时亦不可荒废武艺,以强身健体,保家卫国?”崔仁师继续说道,“若殿下能文武并重,必能在朝中独树一帜,赢得圣上更多青睐。”
李泰沉思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光芒,似乎被崔仁师的话触动了心弦。
“崔大人言之有理,本王确应如此。”他缓缓说道,“只是,文武之道,博大精深,本王虽有此心,却不知从何着手。”
崔仁师微微一笑,早已料到李泰会有此问。“殿下勿忧,臣已为殿下思虑周全。在文学上,殿下可广开文学馆,延请天下名士,共研经史子集,以增广见闻,提升才情,同时,以教化岭南之地的西欧、俚人等异族为由,招贤纳才。至于武艺,殿下可每日晨昏习武,强身健体之余,亦可学习兵法韬略,以备不时之需。”
“此外,”崔仁师补充道,“殿下还需注意言行举止,谦虚谨慎,以礼待人。圣上虽宠爱殿下,但亦注重德行。殿下若能以德服人,必能在朝中树立威望,赢得更多支持。”
李泰听后,豁然开朗,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崔大人一番话,令本王茅塞顿开。本王定当遵循大人教诲,文武双修,以不负圣上厚望。”
崔仁师见李泰已有决心,心中甚慰,躬身行礼道:“殿下英明,臣愿为殿下鞍前马后,共谋大计。”
夜色渐深,偏厅内的烛火依旧明亮。
李泰与崔仁师的身影在烛光中拉长,仿佛预示着一段新的征程即将开启。
崔仁师简单的几句话语,是无法直接打动一个有一些钻牛角尖的少年李泰,更多的还是李泰自己看明白了。
若是自己再不去改变,到时候,父皇会把他的封地改的越来越远,如此一来,他距离京师也就越来越远,距离那个东宫之位也会越来越远。
李泰在改变。
高士廉也在改变。
高士廉一到任,便立即着手考察各地民情。
他深知,只有深入了解当地百姓的疾苦与需求,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治理策略。
他亲自走访乡村,与百姓促膝长谈,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风俗信仰以及面临的实际困难。
在视察过程中,他特别关注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这一古代奇迹的运作状况直接关系到蜀中的农业生产。
当时,蜀中地区流行着一种怕鬼恶疾的陋习。
父母生病时,子女和亲戚往往因惧怕而避之不及,甚至用棍棒挑着食物远远递送,这种不孝之风严重破坏了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
高士廉决心改变这一现状,他亲自探望生病的老人,用实际行动感化人心。
同时,他派遣官员前往各地进行宣传教育,倡导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社会风尚。
经过不懈努力,“风俗顿改”,蜀中地区逐渐形成了新的社会风气。
为了进一步转变当地风俗,高士廉决定在蜀中大兴教育。
他深知教育是改变人心的根本途径。
于是,他新建学校,派遣儒生在当地讲论经史,鼓励百姓读书学习。
在他的推动下,“蜀中学校粲然复兴”,许多青年学子纷纷投身于学业之中,蜀中的文化氛围得到了显著提升。
高士廉的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当地百姓的文化素质,更为唐朝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高士廉在考察中发现,虽然都江堰水利工程为蜀中带来了巨大福祉,但旧渠两旁、水利畅通的良田大多被豪强所占。
为了惠及更多百姓,他大举新修水利,在旧渠的基础上开通新渠,扩大灌溉面积。
这一举措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使得百姓受益匪浅。
同时,他还关注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鼓励人们从事各种生产活动,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在治理蜀中的过程中,高士廉还非常注重维护市场秩序。
他严厉打击不法商贩的欺诈行为,推行公平交易原则,保护了百姓的利益。
在他的治理下,蜀中的市场呈现出繁荣稳定的景象,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所以相比较起来。
李泰带着一批人在岭南这边的治理,远远比不上高士廉这位老臣在蜀中的治理功绩,两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有了对比,这好坏的感觉也就出来了。
高士廉能够在蜀中大刀阔斧地改革和治理地方,安抚民心,促进蜀中异族和汉族之民的融洽,移风易俗、教化万民、兴办学院、兴修水利、加强边防等等。
仅仅是半年多的事件,就能够让蜀中焕然一新。
而李泰呢?
除了在书信上稍加抱怨,又或者是写了一点儿漂亮话,哄一哄他李世民,做出来的功绩那是几乎为零。
岭南之地雨水丰沛,适合耕种,只要是能够合理的开垦出来良田,完全可以把这个作为功绩啊,安顿了多少百姓,开垦出来多少良田,拥有了多少耕地,等到秋收的时候,能够收到多少的粮食。
李世民想要看到的是这个。
然而,李泰到现在还是无法领悟到李世民写给他的书信上面的内容,如何治理一方,又该如何以亲王之身份,立下汗马功劳,从而青史留名。
“泰儿,尔生而尊贵,享尽世间荣华。朕之爱子,心之甚切,然爱之有道,不可溺爱而误其前程。尔虽才智过人,然于德行修养上,尚需磨砺,故此让你前往贺州之地,以治理贺州之功,赢得世人之敬重。”
“朕知尔心高气傲,欲图大业。然自古帝王之路,荆棘满布,非有坚韧不拔之志、宽厚仁慈之心者,难以成其大事。再者,朕昔日经历过玄武门之争,到如今依然心痛不已,非是大势所逼,情非所愿也。若你心有他想,势必引起兄弟阋墙,骨肉相残,此非朕之所愿,亦非天下之所望。”
这些,都是李世民写给李泰的书信上的内容。
然而,李世民越是不想让李泰争,李泰却越觉得李世民有一些偏心,越想要争一争。
许敬宗也想要争。
自从这兴修水利之功,进入了工部,成为了工部侍郎,掌管着天下水部。
这上进之心也更加强烈了。
正四品的官职,距离三品也就差那么一步。
然而,当许敬宗想着如何进入将作监,抱住陈平安这一条大腿的时候,却被李世民安排,跟着李恪去了恒州。
这时的恒州隶属于幽州,乃是东北之地的一州城之地。
幽州再往北,就是营州。
而营州也就是大唐的边关了,因为营州之东就是高句丽。
这个高句丽的前身叫做高丽,乃是中原之地的一大敌。
隋炀帝三征高丽,结果亡了国。
史册上,李世民后来也是征高丽,得到了沈州城。
等到了李治时期,联合了新罗,在这里建立了安东都护府。
故此,李世民也有意让李恪带着人在恒州这边治理幽州、营州等地,以待以后可以从这里出征,征服高句丽。
这恒州便是以后东征高句丽时期的后勤保障之地。
相对于李泰而言,李恪在接收到李世民的书信,读完了之后,已然明白自己这位父皇的用心良苦。
这是既要又要了。
既要他们这些皇子远离京师,可以避免和太子之间的争斗。
又要他们治理地方,为他远征做准备。
相比较李泰的埋怨,李恪在恒州是真的认认真真地治理地方。
这恒州等地也有着异族之人,有着北地的突厥,比如营州的柳城就是胡人聚集之地,这里后来也出了一位名人,叫做安禄山。
除此之外,幽州之地有一个名门,叫做范阳卢氏。
然后也有范阳祖氏、上谷寇氏、蓟州武氏、玄菟车氏……。
一个河北道之地,也有着不少名门。
李恪想要以大唐吴王、恒州大都督的身份,治理幽、营之地,可不是那么的容易。
好在,李世民给他安排了一个许敬宗。
用陈平安的话来说,奸臣也有奸臣的作用,这种人上进心很强,用起来也十分顺手。
许敬宗一开始其实也有一些懵,自己好不容易有了治水之功,五年的时间啊,从一个大学士到治水之功臣,这五年来都是风餐露宿。
本以为回到了京师,就能平步青云,谁知道,最后跟着李恪来到了恒州。
许敬宗差一点儿就要摆烂,就要找陈平安,请求陈平安继续举荐一二了。
不过,他最后还是悟了。
跟着李恪,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