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军在守城中郎将率领之下整齐出城投降,王平带着孟川、杨德兰等人打马向前迎上魏军守城的中郎将。
王平因为之前出自魏军,所以对魏军情势还是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大概了解了情况之后,他就命令属下将魏军收押。
此时降军对大汉而言同样宝贵,只不过这些降军大部分将押解回西城郡,因为把降军安置于汉土腹地更能确保其稳定。
随后,王平率领孟川、杨德兰及部分亲军朝着房陵城而去,其余汉军主力则依然在城外营垒之中待命,如此可以让房陵城众心安。
王平等人到了城门口,早有房陵县县丞、县尉率领郡、县三老及一众城中有头有脸的人物在城门旁恭敬等候。
房陵原先置郡,不过建安末年孟达北上攻打房陵,斩杀蒯祺之后,并未新设郡太守,不久之后孟达投降魏国,被任命为新城郡太守,房陵郡归入新城郡,同样没有安排郡一级官吏,整个房陵郡民政事务一直都由魏军驻扎在此的守军担任。
加上近些年房陵郡也遭遇多次战乱,不少人口都迁移到了宛城等地,虽然为房陵郡,实则不过堪堪够得上汉时一县的人口。
看到王平率领如狼似虎的汉军冲了过来,年迈的县丞擦擦汗,长出一口气平缓平缓自己的心情,随即颤颤巍巍向前几步跪倒在了路边,房陵城其余众人也赶忙随着县丞跪倒在了路边。
王平远远就看到城门口跪了不少人,随即一拉缰绳下令道:“下马步行!”
经过这近一年的磨砺,王平对治理民政有了一些体会,尤其是丞相专门让费祎给自己找了个先生教课,那老头虽然又严厉又刻薄,但讲的一些治国理政的话他仔细琢磨下来,确实有些道理。
那老头讲,当年高祖皇帝占了秦国人的关中,第一件事就是和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从此关中大治。
当时王平很不理解,问这么几个字怎么就大治了,那老头白了他一眼,嫌弃地说道这约法三章之要义,在一个简字,在一个定字。
“简”是说高祖皇帝废除了秦朝的严苛又繁复的律法,让民众能够一下子明白需要遵守的规矩。
“定”说的是高祖皇帝言而有信,讲出了三章就能遵守,而且能够坚持不变,不会反复而让民众不知所措。
王平听了先生的解释很有感触,在申仪终于选择迁居成都之后,王平同样与西城郡约法,汉末之时已经施行的律法继续保留,申仪在时新增加的律法,则加以废除,这样西城郡很快就在申仪走后稳定了下来。
王平等人走到了城门前,年老的县丞清了清嗓子,高声说道:“顺道者昌,逆德者亡,王公奉命诛暴乱,法明国治,上下用命,有义必赏,无义必罚,可谓顺道,吾房陵吏民盼大汉犹如久旱而盼雨矣!”
王平听了朗声一笑,这种文绉绉的话之前他一般是听不懂的,不过经过前段时间的学习,他大概听明白了这县丞是在恭维自己和大汉,这种客套话听着就行。
王平向前一步把县丞扶了起来:“有劳县丞了!如今大军驱逐魏军,后面还需要县丞鼎力相助!”
县丞点了点头,心想这汉将看着是个爽朗之人,不过听到鼎力相助,他也就明白过来,赶紧招了招手,身后的县尉等人赶忙恭敬地递上了房陵郡的人口土地集薄。
“禀告王将军,如今房陵郡有户三千七百三十五,土地人口都在集薄之上了,另外城中已经备好了酒水米肉,静待诸位将军勇士驻脚休息。”
“酒水米肉就不必了。”王平接过了集薄,翻看了一下,如今他也大概能看懂这些原先如同鬼画符的文字了,而且越来越觉得这东西的重要。
“好、好……”县丞听了明白过来,又一招手,跪在最后面的站起来十多个年轻男女,缓步走到了前面。
“王将军,这些男女是献给将军以做部曲奴仆的,还望将军笑纳。”当年孟达来房陵城之时,索要了不少子女,因此县丞才又准备了一些年轻男女。
王平摆摆手说道:“这些子女我们也不需要。”
“这……”县丞和众人有些慌神了,这王将军油盐不进,难道是这次准备的东西他不满意?若是真惹毛了这些兵将,他们果真要加以刀兵,那房陵城就完了!
“诸位父老,这次我们重新收复房陵,就是要恢复大汉旧制,当年高祖皇帝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如今我王平不敢自比高祖皇帝,但也要遵守陛下与诸葛丞相的安排。”
“杨德兰!”
“在!”杨德兰赶忙从后面快步走过来施礼说道。
“命你带领青羌兵驻守房陵城,守卫城池之外的事情要多与县丞、乡老商量,另外把赋税之数按照西城郡、上庸郡故事,张贴于这城门旁!”
“领命!”战前王平就已经做了安排,若是打下房陵城,就先由杨德兰领兵驻守,所以杨德兰听了王平的安排,已经心中有数了。
房陵城的县丞等人一愣,随即就看着一份告示被汉军张贴到了房陵城门旁,上面列清楚了大汉收复房陵之后要征收的赋税。
县丞等人互相看了一眼,心中虽然还是惴惴不安,但现在看来这个汉将办事还是有一些章法的,和沉重的赋税相比,他们更担心的是各种临时的摊派。
如今无论其他,至少这个汉将把赋税一条条列了出来,若是果真这汉国能按照这个章程收税,那他们多少还是有活路,也有盼头的。
王平与当地乡老“约法三章”,目前看来当地人还是颇为欣喜的。
如今大汉物资短缺,一点一滴都要物尽其用,不过丞相曾经多次强调治民切莫短视,民动如水,必须镇之以静,明确赋税章程就是让民众静的方法。
因为他们知道了收多少税,那就心中有筹划,知道要留多少粟米越冬生活,留多少粟米供军,留多少粟米交换盐铁,王平如今做的,就是让房陵郡尽快静下来。
王平在县丞的带领下进了房陵城,首先就接管了城中武库。
明确驻军和赋税的目的,是要尽快建立起大汉在当地的治理体系,从而逐渐把房陵郡人口和物产纳入到整个东三郡物资运转体系之中。
武库之中保存着原先魏军甲胄、兵器,这是王平部必须尽快接管的重要物资。
县尉等人推开了武库大门,县丞引着王平等人走进了武库之中,王平缓步走到刀架之上,拿起魏刀细细查看。
这柄魏刀闪着寒光,在刀背与刀刃之间有一条隐隐约约的细线,区隔着刀背和刀刃的材质。
“这是魏国用的钢刃刀。”王平递给了孟川等人说道。
身边的县丞听了施礼说道:“王将军所言极是,这武库中有刀七百口,其中钢刀五百口,铁制刀身、钢制刀刃的钢刃刀二百口。”
王平点了点头,放下了这些刀。
这些年,王平其实认识到目前汉军之中军备与魏军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不管是披甲率,还是关键的钢刀装备数量都是如此。
此时,各国都已经掌握了熟练的“炒钢”技术,其步骤简单来讲就是先寻求铁矿石,然后在炼铁炉中冶炼成生铁水,随后在炒钢炉中不断加热,至铁水呈现半固态前后用力搅拌,就能拿到软鍒铁,也就是熟铁。
这些软鍒铁再经过百锻技术,就能形成兼具韧性和硬度的钢刀,非常锋利,是上品的武器。
但这种锻钢方法极其耗费人工,尤其是百锻环节,几名熟练的铁匠数天才能制作一口钢刀,其耗费的人工可想而知。
杨德兰试了试这魏国钢刀和钢刃刀的刀刃,可以说吹毛立断,他说道:“我大汉钢材产量较少,后面可以多多装备这钢刃刀。”
孟川接着说道:“这钢刃刀同样也耗费人工,天下精刀多出荆楚,前些年吴主孙权命人从武昌山开采铜铁,命令工匠打造了一千口精钢剑、一万口精钢刀,精钢刀长三尺九寸,都是用南方有名的南钢、越炭制作而成,锋利异常。”
“我现在用的佩刀,据说就是和前些年吴主打造的这批精钢刀同样工艺制作而成,用起来确实削铁如泥。”
王平听了点点头,如今大汉正在扩展疆域,下一步也必将遇到魏国更强力的回击,如果甲胄和钢刀不足,那就是个大大的弱点了。
“罢了,不说了,这批魏刀全部封存,留出一部分给杨德兰,剩下的都运回上庸城!”王平最后看了一眼刀架,朗声说道
……
十月底,汉水河畔再次变得热闹起来。
诸葛亮带领相府众人、此时驻守沔阳中军驻地的高级将领赶到了蒲元牵头打造的冶铁铸铁工坊,甚至连魏延都从南郑赶了过来。
这次,他们将亲眼见证第一批采用新式水排铸造、锻打而成的军刀。
远处,几座崭新的炼铁高炉不断喷吐着烟雾,几家高大的水排在奔腾的汉水冲击之下飞速旋转,有节奏的铁器撞击声音不断传来,一切都是让众人陌生的景象。
“正一,你开始吧。”诸葛亮面容坚毅,朗声说道。
“领命!”蒲元穿着短褐衣服,足蹬草鞋,站在衣冠飘飘的大汉高层文武面前,身后则是同样穿着短褐衣服的上百名工匠。
蒲元面前已经立起了两垛由竹子扎成的竹垛,这是用来测试刀锋利程度的。
蒲元长出一口气,一一朝着众人施礼,在丞相和众人的支持下,他带领工匠没日没夜干了快两个月,用新式水排锻打的第一炉铁水制造的钢刀已经到了他手上,要对比的,则是如今汉军将校才配用的百锻钢刀。
“正一,你用我的佩刀吧。”这时候,赵云朗声说道,解下了自己的佩刀,递到了蒲元手上。
众人一阵惊呼,互相窃窃私语,右将军所用的是名兵利器,这用那大水轮锻造的刀能和右将军佩刀相比?!
不过他们也明白,若是这新式水排所锻造的钢刀能够比得上右将军所用佩刀,那大汉就果真有了神兵利器了!
蒲元点了点头,接过了赵云的佩刀,随后气沉丹田用力挥出,面前第一垛竹垛随着刀锋闪过,齐齐整整断成了两段。
这时候,蒲元轻轻把赵云的佩刀递给了身边侍从,又接过了新式水排锻造而成的军刀。
他盯着竹垛,手心有些出汗。
一个多月前,他在丞相面前大声疾呼,要给工匠与士人战将一同的奖励,这是颠覆世人的一举。
他明白,丞相是懂他的,但丞相也必须要有足够的证据来说服大汉公卿才行,而今天自己挥出的这一刀,就是斩断公卿等世俗眼光,迎来大汉新的时代的神兵利器!
蒲元有些紧张了,他害怕失败了,那自己追求的工匠之路就断了,而且也辜负了丞相的信任。
蒲元抬眼又看了一眼丞相,发现丞相正在微笑着看着自己,并且微微点了点头。
是啊,丞相站在他身边,而且给了他最大的支持,不管是人力上的,还是提醒他新式水排除了鼓风,还可以锻铁。
如今他手里这柄钢刀,同样凝聚着丞相用器械助力匡扶汉室大业的信念!
来吧!
蒲元咬紧了牙关,朝着面前竹垛,狠狠砍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