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底,诸葛亮已经返回成都两个多月,在这段时间中,诸葛亮对整个大汉的文武政事都做了相应的布置。
得益于去年汉军在陇右、河西之地成功的军事行动,大汉外围的局势获得了大大的改善,目前汉中、凉州暂时从进攻状态转为防御状态,诸葛亮让吴懿、魏延把重心转到了练兵、整军之上。
但诸葛亮需要注意的还有不少事务,前些日子入宫与陛下做了专门的治国理政交流之后,诸葛亮今日决定去成都城外推行【稻麦连作】的农田之中做一考察。
之前获取【稻麦连作】科技点之后,诸葛亮首先让蒋琬组织人员在成都附近蜀郡、广汉郡等地开展了试种,如今已经有了初步的成果。
所以一大早,诸葛亮就与蒋琬、霍弋等人一起,赶赴蜀郡西北部的重镇郫县,同时命此时担任广汉郡太守的何祗也一起赶赴郫县。
郫县位于成都西北,建县于秦惠文王后元十一年,当时秦国以郫邑为郡县,称郫县。
建县一开始,郫县所辖地域非常广阔,西北一直到了湔水上游,后来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筑都江堰,成都土地产出大量增加,人口增殖,所以等先帝入益州之后,又从郫县等三县各分出部分北部地区置都安县,属汶山郡。
此时郫县经过近些年的休养生息,粮食等产出有了很大增长,人口也有增加。
之前不少内迁的氐羌人口,以及东三郡中西城郡部分人口,也迁移到了蜀郡、广汉郡等地,以充实人口,其中就有郫县。
第二日,诸葛亮带领杨仪、霍弋等人就赶到了郫县,此时的蜀郡太守张翼已经在郫县等候了。
张翼是犍为郡武阳县人,出自益州当地,祖上可以追溯到前汉开国功臣张良。
张翼的高祖父张皓曾任后汉司空,曾祖父张纲任广陵郡太守,家中很有为政施策方式方法的积累,张翼本人也继承了家族的传统,很有才能。
建安十九年先帝平定益州后以张翼为书佐,张翼开始进入仕途,后来张翼又在建安末年举为孝廉,出任江阳郡下江阳县县长,经过了比较扎实的地方经历历练。
在汉中之战中,张翼也跟从赵云一起参战,取得了军功,开始逐渐从涪陵县令等职升任梓潼郡太守,进入郡守之列,并在建兴初年在诸葛亮的主持下,接替杨洪担任了蜀郡太守。
当时大汉其实只有益州一州之地,而成都就在蜀郡,所以蜀郡就是京畿,蜀郡太守职位重要性可见一斑,也由此可见张翼才能。
张翼知道丞相不喜大张旗鼓浪费人力,所以自己带了两个郡吏在郫县城外亭口等候诸葛亮,终于在日头高悬的时候,迎到了丞相一行。
“丞相、长史、参军,一路辛苦了。”张翼赶忙迎上前去,和诸葛亮等人打着招呼。
诸葛亮笑说道:“要说辛劳,伯恭可完全不输给我等几人,这些年大军在汉中对敌,蜀郡征集了大量粮草发往汉中,为我军击败魏军可是大有助力的。”
张翼赶忙摆摆手:“前线将士亲冒箭矢冲锋陷阵,我等种地打粮供军可谓是本分。”
诸葛亮与张翼议论几句,随后就一同朝着郫县县城而去。
之前推广【稻麦连作】,诸葛亮挑选可蜀郡和广汉两郡作为试点,一是因为两郡地处益州中心,无论是人口数量还是水利基础都很优越,其次则是因为此时蜀郡太守与广汉郡太守张翼、何祗都是能吏,推广起来更加得力。
这次诸葛亮抽出时间专门来郫县,主要就是实地看一下这【稻麦连作】推广的成效。
这时候,杨仪注意到广汉郡太守何祗并没有来迎接丞相一行,虽然丞相对迎来送往并没有什么要求,但何祗这个人能力是有的,可就是有时候有些玩世不恭,杨仪略有些担心地问道:“伯恭,何君肃此时在城中吗?”
张翼听了尴尬一笑,随即众人就明白了。
杨仪当下心中就有些生气:“之前益州府可是早早就移书蜀郡、广汉郡,要提前在郫县等候丞相,丞相日理万机时间宝贵,他如此放荡不羁成何体统!”
杨仪此时已经是益州别驾从事,协助诸葛亮处置益州事务,事实上益州主要政务都由杨仪牵头处置,所以他听到何祗这般没规矩,心中很是生气。
诸葛亮摆了摆手,笑说道:“想来君肃还在临阵磨枪,不过他磨的枪还是很快的。”
众人听了,除了霍弋都哈哈大笑起来,诸葛亮看到霍弋一脸懵逼,随即一边走一边解释道:“君肃就出身这郫县何氏,何氏出了不少大儒,君肃之家世是颇有传承的,可惜君肃这支自他年幼时就已经没落了,从小就家境贫寒。”
“但君肃这个人心胸广阔,虽然家贫,但又不持家业且又乐善好施,他人长得高大,又好声色、喜饮宴,在郫县当年是很有名气的,只不过大家都觉得君肃将来不会有什么成就。”
“但君肃这个人其实不拘小节又有谋略,尤其是他有过目不忘的能力,处置公务起来条理清晰,就是有时候会喜欢到最后才处置公务,但是一天时间就能够把一地诸事务处理的井井有条,这才有临阵之时才磨枪迎敌之语,幸亏当年蜀郡太守杨洪杨季休发掘了他的才能,如今他已经成为一郡太守了。”
霍弋听了点了点头,大概了解了何祗的情况。
这时候杨仪又补充说道:“何君肃能够担任一郡太守,其实还是丞相能够识人用人,当时杨季休征用用他为门下书佐,后来又正式举荐他担任郡吏,展现了一定的才能,几年之后又做了督军从事。”
“督军从事作为属州牧属官,主管典刑狱,但当时何君肃依然处事放纵,这是个关键职位,当时丞相便决定查看何君肃在此位置上的工作情况,何君肃则用了一两天时间处置卷宗、提审囚犯,等丞相现场查看的时候,何君肃也算是对答如流。”
“而且当场提出他更希望担任一县之长,最后丞相就调任何君肃为成都令,后来更是兼任了郫县令,自此何君尧才有机会位列郡守之列,但是如今政事繁杂,这何君肃依然如此放纵,真真是误事!”
杨仪自己本身也是能吏,同样也记忆力好,处置公务准确又迅速,加上他本身又有清严的特点,所以升任益州别驾从事之后,对益州这几个郡的郡守很是严厉。
诸葛亮听了微微一笑道:“用人需用人之长,若是大汉能有十个伯恭,想来益州、凉州早就大治了,可惜我们只有一个伯恭。”
众人听了又是哈哈一笑,张翼则赶忙连连摆手,杨仪听了也知道丞相在提点他施政不要太过严苛,所以也点了点头。
诸葛亮等一行人入住了郫县的官舍,不过何祗并未让诸葛亮等候太久,第二日就赶到了郫县。
诸葛亮在郫县外的田垄边召开了议事会议,讨论一下如今在蜀郡、广汉郡推广【稻麦连作】之法的有关事宜。
经过一路之上的亲眼观察,诸葛亮觉得这【稻麦连作】之法提升粮食产量是很有效果的,但他还是想听听两位一线郡守的看法。
张翼和何祗首先介绍了两郡推广【稻麦连作】的成效,稻麦连作最令两人惊喜的,就是能够充分用好水稻与冬麦不同的收获与生长时间,在同一块土地之上,在一年之中有两次收获,这在不需要再继续开垦土地、也不需要再增加更多人力的基础上,让粮食的产量足足增加了一倍。
但诸葛亮听到这里摆了摆手说道:“稻麦连作之法确实会有成效,但是这种方法比如今我们常用之法更加复杂,民众是否可以熟练运用?另外此法对土地充分运用,但是如今我们在汉中等地还有地多人广的情况存在,此法是否值得推广等等,我更想听一下这些问题。”
张翼和何祗听了对视一眼,随后张翼首先施礼说道:“丞相,杨别驾,确实如丞相所言,此稻麦连作之法对地力的利用比如今民众所用的普通垦植之法效率要高上一倍,但经过近两年的试种,我以为此法目前只适用于两种地区。”
“一是如蜀郡、广汉郡等地。两郡近在京畿,人口稠密,土地肥沃,又有上游都江堰之水利可用,用水充足,这些年我大汉益州之地稳定,加上之前东三郡之战、汉中之战迁移了不少魏国人口至此,在郫县等几个县已经出现了人少地多的情况,推广稻麦连作可以节省地力。”
“二则是豪强大姓众多之地。譬如这郫县,豪强大姓众多,自从前益州牧在时,当地豪强就已经把最为肥沃的土地据为己有,并借此荫庇了大量人口,建兴以来相府虽然多次下令释放人口,但效果并不好,如今有了稻麦连作之法,四口之家只需要原先一半土地就能够养家糊口,并且能为朝廷提供粮草,或者承担徭役,这样朝廷不需要赎买太多土地,就可以为民制产,获取更多编户齐民。”
诸葛亮点点头,张翼所讲的这点很是关键。
队友宋白在光幕之中多次提到,豪强占据大量土地、隐藏了大量人口,但又因为税收方法、投机取巧等原因缴纳很少的粮草,承担很少的徭役,国家赋税越来越压在本就越来越少的编户齐民头上。
编户齐民无力承担,也就演变成流民,流民一多,那就足以葬送国家,对这一点,诸葛亮记忆深刻,所以想尽各种办法“为民制产”,让民众能有土地耕种生活。
但是直接褫夺豪强大姓土地,或者花费大量财货赎买土地都并不现实,或许这【稻麦连作】可以作为一个折中办法。
只要能有更多编户齐民,那朝廷就有基础减免赋税,只要减免赋税,就能逐渐把在豪强大姓之中同样辛苦耕种又承担沉重赋税的民众吸引出来,这是《宋子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思路。
这时候,何祗也准备发言,和原先整天一副睡眼惺忪的样子不同,何祗这时候精神抖擞,他施礼说道:“丞相,杨别驾,诸公,刚才张太守所言句句在理,我就再补充一些。”
“这次我迟到了一日才赶到郫县,耽搁了丞相考察【稻麦连作】之法的使用,实在是罪过大了,不过在治罪之前我还是要讲一下原因。”
杨仪瞥了何祗一眼,对他这种戏谑不严肃的态度很不喜欢,但丞相倒没有什么表示,轻摇羽扇示意何祗继续讲。
“我在广汉郡延宕几日,是因为正好我这边找了一位特殊的师傅讲课。”
“哦?这是哪位博学大儒吗?”诸葛亮听了讲课,下意识以为是有什么士人。
何祗微微一笑摇头说道:“禀报丞相,这次这师傅并不识一字,是广汉郡雒县一乡老,为全郡郡县吏员讲课。”
“不识字的乡老,给吏员讲课?”众人听了都很是吃惊,相互之间都窃窃私语起来。
何祗却并不慌乱,不慌不忙施礼说道:“丞相,这【稻麦连作】之法确实如丞相所言,比如今我们所用的垦植之法更加复杂,所以我今年专门找了几位试用这【稻麦连作】之法成效颇好的乡老,为全郡吏员授课。”
“这成何体统?传道授业何其神圣,君肃你如何让这些老农给署任的吏员讲课!”杨仪听到这里忍不住说道。
在场其他人也多有议论,何祗一直以来给人的感觉就是有些离经叛道,但是这传授圣人之学之事竟然由那些不识文字的老农进行,还是有些超出在场众人的想象了。
但何祗没理会众人,继续施礼说道:“这【稻麦连作】之法除了附带的各种农具,其与如今益州等地所用的耕种之法最大的区别,就是这秧播法。”
“秧播法?”诸葛亮虽然也大概浏览过队友宋白分享的这科技点,但并没有看的如此之仔细,但是之前一直给诸葛亮不事产业的何祗,看起来对这【稻麦连作】做了详细的探查。
“正是。”何祗点了点头:“提出这稻麦连作之法的人,可谓是博学多才,能够想出这般精妙的垦植之法。”
何祗指了指远处田地说道:“诸公该是知道,原先益州蜀郡、广汉郡等水源充足之地栽种水稻,都是直接将水稻播种到农田之中的。”
“但是这种水稻栽种方法三月种者为上时,四月上旬为中时,中旬为下时,而收获期一般在霜降前后,也就是九月下旬。但从关中等地传来的冬麦的播种时间多在八月下旬、九月上旬,收获期却在来年的四、五月。”
“所以,虽然从孝武皇帝时就已经在关中推广种植冬麦,但却没人能想到一块地里可以同时种植冬麦和水稻,因为冬麦播种期与水稻收获时间,以及冬麦收获时间与水稻栽种时间是在一起的。”
“但是稻麦连作之法之中记录了一种神奇的垦植之法,那就是秧播。秧播之法有育秧、移秧等步骤,在播种前可以先在田地之中划出的小块土地进行育苗,播种水稻种子,让其生长成秧苗之后,再移栽到大田之中!”
讲到这里何祗已经有些眉飞色舞,非常的兴奋,脸色都有些红润了:“想出这种方法者恐怕是真的窥探了天机,因为有了这秧播之法,水稻就可以等到每年四五月份冬麦收获之后,再由小田移栽到大田之中,如此冬麦和水稻下种与收获时间严丝合缝,用满了一年时间,对用好地力大有益处,可谓是精妙!”
众人听到何祗的讲解,才更加深入地明白了这【稻麦连作】之法的神奇之处,诸葛亮也不禁在心中对队友宋白更加钦佩。
何祗继续说道:“但也正因为如此,稻麦连作之法施用起来并不简单,广汉郡人口之中能够掌握此法者不足十分之一,如何让百姓掌握此法是个问题。”
“之前相府给我郡下发的文书中讲推行【稻麦连作】之法不拘泥于程式。而去年我就听说蒲正一在那工巧部之中定期讲习冶炼铸造之法,这才受到启发,找了去年试种成功的雒县乡老,为督促各县推广这稻麦连作之法的吏员讲授种植要点,以方便推广。”
何祗话讲完之后,众人又一下子陷入了沉默。
此时大家坐在郫县城外田垄旁边,身后就是一望无际的稻田。
这时候微风吹过了田地,带来了一缕缕田地之中栽种的稻花香。
民以食为天,诸葛亮心中一直在记挂的,就是如何让大汉子民吃上饭,让大汉将士吃上饭,但这件事可以说难于上青天。
诸葛亮一开始对推广这稻麦连作之法并没有太强的信心,首先就是由于此法确实很是复杂,若是没有什么法子让民众掌握,那这先进的栽种之法只能是束之高阁。
其次则是益州,以及大汉刚刚控制的凉州之地都存在着豪强大姓荫庇人口,导致朝廷税基不足,反过来导致编户齐民税负太高,以至于难以生存的问题。
但是今日在这田间地头交流,诸葛亮对未来提升大汉粮食产量以增强国力更有信心了。
何祗看到大家一直没言语,尤其是丞相也没有表态,心中其实也有一些忐忑:“不过开课推广这稻麦连作之法,我之前确实并未上书益州,若是有不妥之处……”
但这时候诸葛亮轻摇羽扇,打断了何祗的话说道:“君肃此法很是有效,我大汉克复中原不仅要文臣武将、要忠勇军士,也需要钢铁,需要粮食,既然新法可以提升粮食产量,而君肃在广汉郡推广新法的方法又能提高百姓对新法的使用,那又有什么不妥呢?”
这时候诸葛亮对霍弋说道:“绍先,你联系一下刊书院,立刻按照蜀郡、广汉郡推广稻麦连作之法的经验,刊印推广新法农书,继续在益州符合条件的诸郡之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