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2章 化肥增产,机械农场(求订阅!)(1 / 1)729仓库管理员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京城内的风云涌动,暂时还吹不到朱樉的身边。

朱樉正带着人,在乡间地头忙碌。

江宁秦王府、实验田中,朱樉挽着裤腿,踩在刚刚开出的水沟里。

全然不顾身上溅到的泥点子,道:

“都细心着点,别踩着麦苗!”

过完年,气温缓缓回升。

麦苗结束冬日的休眠,开始进入返青期。

偏偏过去一两个月,江南没有一场雪落下。

土地缺水不说,被冻结过的土地甚至板结在一起。

朱樉便带着人,用锄头开出一道道沟,向田里灌水。

大水漫灌,淹没一整片的麦田。

将刚刚到脚踝上一点的麦苗,全都浸没在水里。

饥渴了一个冬天的田地,饱饮从秦淮河中用水龙汲取上来的冷冽河水。

“今年这田墒情,太干!”

朱樉从地上拾起一块土旮旯,用力将它捏成土粉。

“老吴,这段时间一定要多让人灌水,保障麦田的湿润度!”

“否则马上就要到生长期,麦苗会长不成!”

吴根清满脸皱纹,苦着脸,望向水流过的麦田。

不少水刚刚流到田里,就消失不见。

让人忍不住怀疑,在这之下是不是出现了一个地洞,将所有的水都给吸了进去。

“殿下,这种肮脏活让老臣带人去做,就行了。”

“您千金之体,何必至此!”

吴根清不停劝着朱樉,让他在一边指挥就行。

干活的事情,让他们来就行了。

“老吴,咱又不是什么娇柔大小姐!”

朱樉拄着锄头,不满道:

“一点点农活而已,还抵不上我在草原上一日行军二百里来的辛苦。”

“用不着这样!”

“别再和我提这个,再提咱就翻脸了!”

朱樉佯装动怒,随后话题一转:

“春天施肥用的尿素和磷肥,都运来了没有?”

尿素是一种高浓度氨肥,在经过土壤中的脲酶作用后,水解成碳酸铵或碳酸氢铵,再被作物吸收。

因而,适用于作基肥和追肥使用。

朱樉尚且没解决化工产业的诸多问题。

例如耐高压容器,即化工合成塔,这个超级难题。

所以,现在的尿素都是用土法做出来的。

为此,朱樉甚至专门建设了一支用来收买粪尿的队伍。

收集来的粪尿,在晒干之后,和泥炭、黄土、草木灰、酵母等按照比例混合。

再加水搅拌均匀后,静置在密闭容器内发酵。

经过七天的发酵过程,每天都要搅拌数次,让其中的碳酰胺,充分溶解在水中。

再经过高温蒸馏,祛除液体中的杂质和氧化物。

就能够得到较为纯净的尿素。

通过此法制造出的尿素,质量和后世工业生产的尿素,浓度相差并不大。

最主要的差别,还是在于成本。

拥有大规模合成塔的化工厂,一次性就能够生产几十万吨尿素。

这样造出来的尿素,一袋五十斤装的尿素不到一百块钱。

如果是大批量采购,出厂价甚至能够接近于一块钱一斤。

而朱樉用土法制造出来的尿素,一斤大概要十文钱。

一大袋一百斤的尿素,就要接近一两银子!

在结合灌水的情况下,每亩小麦也要追加20斤尿素来保证高产。

仅仅尿素这一项,一亩田就要近200文钱。

在粮食价格较低的夏秋之际,这二百文钱,都能买一百斤麦子了。

也就是说,亩产增长在一百斤以内。

朱樉其实是亏本的。

这还没算,其他的磷肥、钾肥等等。

好在磷肥、钾肥的提炼成本,都要稍微低一些。

而且每亩施加的量,也要小上许多。

“一共8000斤尿素,和2000斤磷肥,都从工坊仓库运过来了。”

吴根清点点头,指向田头上显得格外与众不同的几座房子:

“全都放在咱们实验田的仓库之中。”

那几座青砖做墙,灰瓦盖顶的房屋,四周围还有装备着火帽枪的秦王卫士守卫。

任何人都需要同时有秦王手书通行证和口令,才能够进入。

里面装着的,是上万斤各类肥料。

虽然在秦王卫士们看来,这些东西价值也不过几百两银子。

也就够他们喝一场花酒的开销。

但是秦王却将这些东西看得很重,生怕出现任何意外。

守卫们也就尽心尽力,守护着这间仓库。

三人一组,四组固定步哨,两组游动哨,还有两组除了朱樉和老吴之外没人知道位置的潜伏哨。

“浇了田之后,就让大家挨个田里撒肥料吧。”

朱樉将锄头扛到自己的肩膀上,将脚从逐渐湿润软烂的田里拔出来。

“这回每片田里都撒够量!”

“咱倒是要看看,这粮种的产量到底能够有多少!”

现代化农业,取得高产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化肥。

工业时代,发达的农业国家,几乎都是能够自主产出廉价肥料的化工强国。

“按照去年的产量推算,播撒肥料的土地,最少也能够增产三成。”

吴根清小步快跑,跟在大踏步的朱樉身后说道:

“像是甲子田这样的上田,增产接近一百八十斤!”

按照现如今的尿素价格,这个增产的数量,只能算是不亏本。

不过朱樉对于成本,并不在乎。

实验田本身就是用来探索农业种植技术。

能够摸清楚肥料的作用,等到日后尿素价格下降的时候。

就可以在全国范围之内,进行大规模的推广。

“这么说,你有信心,今年单亩产量突破600斤了?”

走到田头的仓库,朱樉将锄头在架子上摆好。

在仓库旁的水井,压了压铸铁造的手柄,在真空作用下,地下的水被汲取到铁管内。

朱樉用温热的地下水,洗了洗脚踝上的泥巴。

边洗边和吴根清说话:

“如果你能够让亩产突破六百斤,咱就向父皇请奏祥瑞!”

“到时候说不准,也能够给你挣个勋位什么的。”

献祥瑞,算是华夏传统艺能。

至于祥瑞的多少,还是要看皇帝的节操。

比如,万寿道君就热爱白鹊、白兔、白鹿、白龟、五色龟等祥瑞,还有仙桃、仙丹、仙露等等。

甚至于到了嘉靖后期,每到万寿圣节的前一个月,就会准时出现祥瑞。

百官也会趁机向嘉靖进献贺颂表文。

老朱对祥瑞,倒是不甚在意。

洪武四年,甚至还曾经发旨意,让地方上不要报祥瑞。

有大臣进献祥瑞,还被他怒斥一顿:

“朕治国家,惟德行教化,以实心行实政而已。”

“如史册所载景星庆云、麟凤芝草之贺,及焚珠玉于殿前,天书降于承天,皆为虚文!”

除了一样东西。

那就是粮食丰收。

作为历史上唯一破产农户、讨饭僧出身的皇帝。

朱元璋对农业抱有他人难以理解的看重。

毕竟当年要是有一口吃的,他也就用不着参加起义军。

“甲子田去年就已经施过不少肥,今年突破六百斤怕是不容易。”

吴根清日常苦着的脸,谈起农事,平缓许多。

“殿下,不是曾说过,肥料施多了,容易耗尽地力吗?”

吴根清种了一辈子的田,经验丰富无比。

不过在理论方面,却没多少研究。

在接受了朱樉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理论后。

竟然自己琢磨出来一套种田的理论。

“若是今年,咱们多用肥料,明后两年这块田估计种不了东西,要休息了。”

现在他们手头上还没有足量的廉价化肥。

如果不休养两年,那么就需要成倍的用化肥,来补充土地肥力。

工坊如今的尿素产量,经不起这样大量的滥用。

“这也算是一项测试了。”

朱樉甩了甩手上的水渍,坐到石材堆起的台阶上,看向远处的山水。

新开垦的几条引流水渠,几只灰羽毛的麻鸭正顺着水流,在田间啄食着小虫。

远处的大渠内,几只白鹅在戏水嬉戏,不时钻进水中,叼出只小鱼小虾。

河畔已经出现点点的青色,芦苇笋刚刚露出一点尖尖头。

更远处,军屯田上的农户们,也在慢慢给麦田灌水除草,以求今年能够好收成。

“如果成功了,也好在一些特殊的地方推广。”

“即使是失败了,也就是浪费两年时间罢了。”

如果是普通的农户,肯定是不能够像朱樉这样任性地进行各种极限农田实验。

在这个时代,即使是大户都不一定能够承受的起每年上千两的亏损。

也只有官府和皇室,才能够承受得住技术探索失败带来的损失。

“既然殿下主意已定,那老臣一定尽力而为!”

吴根清作揖说道:“绝不负殿下一番信任!”

吴根清也没问,这实验成功了能够用在什么地方。

在他心里,没有比江南土地更加肥沃的地方。

在这里尚且会出现地力不够的情况。

那么其他地方,更不必多说。

他不会想到,这世界上还有黑土地这种东西。

数十厘米厚的腐殖质堆积起来的土壤。

即使是使用超大剂量的化肥,也不会对地利产生太大影响。

朱樉和朱棣合伙建设开发的东北新城,就能够采用这种种植方式。

况且,当地土地平整,能够采用各种机械,进行农业种植工作。

只要粮食种植成本,不超过江南的两倍。

对朱樉来说,都是一件能够接受的事情。

因为这些粮食,大多还是要供应在高原上驻守的几座城市。

而不是像后世一样,大量地输出到关内区域。

如果从江南运送一石粮食,到高原上的城市。

一路上人吃马嚼,最少也要翻三倍价格。

就这,大多数的商人还不愿意干。

原因很简单,这路线走一次就要近一年的时间。

稍有不慎,就要客死他乡。

尸身能不能回到故乡,都说不定。

这对乡土情节极其严重的当代人来说,是很难接受的一件事。

因此,塞外的几座城池,驻扎的军队几乎都是按草原部落民的生活方式生存。

只有少量的地方,能够进行农耕。

种一些草原上难得一见的农作物。

偶尔供应一些蔬菜粮米。

如果能够在东北进行农耕,就能够极大缓解高原上的粮食供应压力。

高原上并不缺骡马等牲畜。

可以将大量的牲畜,用做农业机械的动力。

无论是运输,还是种植、收货等方面,都能够用得上。

“老吴,今年工坊又新造出来一款插秧机,你有去看过吗?”

谈完化肥用量的问题,朱樉转而聊起机器的事情。

在满清大规模灭绝技术之前,中原就已经大量采用牲畜动力和人力的机械,来提升农业效率。

宋朝时,江南地区就大量采用秧马和莳扶,来辅助插秧。

吴根清也用过各式各样的插秧工具。

不过工坊新造的插秧机,还是令他大开眼界。

这个机器拥有极为复杂的钢铁转轮和木质包钢的零部件。

近乎于有一个人那么高,比一头牛还要庞大。

要有两头犍牛拉着,才能够在田里运转。

“如果真的能够达到匠人们所说的效果,倒是能够省下不少的人工。”

“只是不知道,是真是假。”

“按照他们的说法,一台插秧机,一天竟能够插秧20亩地?!”

一个熟练的农夫,一天大概也就插秧一亩地到一亩二分地左右。

如果采用抛秧,大概能有两亩地。

这一台机器,竟然能够顶得上十个人插秧的速度。

实在是让吴根清大开眼界!

往年,为了水稻种植能够在同一时间段完成。

吴根清都要带着好几十号人,在田间地头忙碌一旬的时间。

这段时间过去后,每个人的腰几乎都要直不起来。

吴根清总是佝偻着腰,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总是弯腰干农活。

“效率差不多。”朱樉点点头,用右手支着下巴。

看向远方地平线上逐渐出现,打着秦王府大旗的仪仗队。

“只不过这机器用起来,也不便宜。”

“一台插秧机光是材料和人工的本钱,就要近二十两银子。”

“更别提两头犍牛,那价格比插秧机还贵!”

“这一台机器,做出来贵,用起来也不便宜。”

“不少零部件,用不了几天就会坏。”

“总之一句话,用插秧机也许还比不上雇十个人来得划算。”

“不过,机器能够继续发展,总有一天会造出足够便宜好用的机器。”

说完,朱樉也不理会陷入思考的吴根清。

向着远处的秦王府仪仗走去。

来人是谁,他已经大概猜到了。

“你怎么来了?”

朱樉牵着徐妙云的手,将她从轿子里扶出来。

“来看看你,顺便出来散散心。”

徐妙云呼吸了一口新鲜空气,略带兴奋道:

“这里有什么好玩的吗?!”

朱樉想了想,倒是有了点主意。

不怀好意笑笑:“既然这样,那你就跟我来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