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非是人力能够决定,还需要看天意。”
朱樉也是万般无奈。
生孩子这事,岂是说生就能生出来的?!
朱标笑了起来,准备传授给朱樉一些据说能更快怀上的姿势。
轰!
震耳欲聋的炮声,打断了朱标准备说的话。
“也罢,此事自有天意。”
“不过,二弟也要多把心思放些在后宫之中,别因为政事冷落了秦王妃。”
虽然关中是秦藩的基本盘,但是秦藩的整个地盘,却远远比关中要大。
北到北海,南到安南,西域三十六国,都有秦藩管辖的城池。
无论是西域的战事,还是安南的建设,亦或是东北的开发计划。
千头万绪的事务,全都压在朱樉的肩膀上。
每日要处理的各地事务,就有成百上千件。
朱樉年轻,精力旺盛,能够将这些事情全都处理好。
但是也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放在推动关中工业化上的精力,都少了许多。
更别提是繁衍后代这件事。
无论是谁,每天忙碌工作上十几个小时后,都会只想着睡觉,对男女之事一点动力和兴趣都无了。
“我与妙云感情自是极好不过,只不过我俩都有许多事情要忙。”
朱樉叹息了一声道:
“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放在此事上。”
“不说此事了,在应天府新修化肥厂之事,还要劳烦大哥多费心思。”
“此事恐怕不会那么简单,说不定会有人跳出来反对。”
眼见着和朱标在催生这件事上越说越远,朱樉赶紧将话题重新扯回到双方达成的合作上。
按照两人口头和纸面上的协定。
朱樉要派人在应天府周边,修建数座专门生产各类化肥的工厂。
包括但不限于磷肥、氨肥、氮肥、钾肥等等。
这些肥料厂,在建成之后,每年都能够供应成千上万吨的化肥。
大大增加江南地区的粮食产量。
江宁-太湖一线,本就是大明极为重要的粮食产区,甚至于当初朱元璋就是靠这片产粮地才实现一统天下的霸业。
提高粮食产量,无疑能够稳固江山。
朱标也觉得这样能够填饱更多大明百姓的肚子。
乃是一件仁德之事。
虽然朱樉已经提前和他说明,化肥厂的生产建设过程中,将会产生许多的环境污染。
朱标依然同意了这桩生意。
毕竟以大明的现状,环境污染根本算不得什么。
只要能够喂饱这么多张嘴,一点点污染又算得了什么?
朱樉倒是没在这件事上隐瞒,告诉了朱标污染并不是一点点。
而是很多很多。
并且一旦开始生产,这片土地乃至于地下水,都会出现污染,很长时间内不能喝。
朱标在明白这些后,依然没有太大反应。
在他看来,没有足够的粮食,民众说不定连两三年都活不到。
环境污染的危害,少说也要十年才能够看出来,实在不该是他们现在考虑的问题。
朱樉对此也只能感慨,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矛盾和问题。
这个时代首先要解决的,还是民众的生存问题,要让六千万大明百姓吃饱穿暖。
至于身体健康的问题,至少要到五十至七十年后,才会真正成为主要矛盾。
若是自己大力推进的工业化失败。
说不定在自己死后,就又会退回到传统的农耕社会。
生存问题,又重新成为百姓要面对的主要矛盾。
化肥厂生产出来的众多肥料,就是为了解决百姓们吃不饱的问题。
在不改变分配结构的情况下,做大蛋糕几乎成了唯一的选择。
各类肥料的精确使用,最少能够让粮食产量再翻上一倍,填饱不少人的肚子。
当然,化肥厂生产肥料的流水线,在稍稍改造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火药的生产。
甚至于硝酸钾肥料,本身就是一种炸药。
“生产肥料,不仅是与民有利,便是对那些豪强大户也有利,谁人会出来反对?”
朱标不明所以。
在他看来,用肥料能够使田亩增产。
农户能收到更多的粮食,吃饱饭。
手握大批土地的地主们,也能够收上更多的租子。
种出来的粮食多了,官府也能够收到更多的粮税。
这是一个三赢的局面。
“大哥只是从各方利益考虑,却没从其他方面考虑。”
朱樉略带隐晦地说道:“你我合力在应天府办厂,这件事本身就会引起不少人的反感。”
过去几年,诸多皇子都长大了许多。
虽然都只是十几岁,放到后世才刚上初中的年纪。
但是也有不少人,站在了他们的背后,出谋划策。
尤其是楚王和齐王,已经十三岁。
再过两年,也是能够外放就藩的年纪了。
齐王的生母达定妃,远不及马皇后受宠。
但是不妨碍她背后的家族、势力,想要通过齐王,来谋取利益。
甚至不惜和钦定的皇位继承人朱标,以及势力庞大、实力强大的朱樉作对。
虽然他们顶多也就是在朱元璋面前说些坏话,老朱也不会因为这些风言而对两人生出什么坏心思。
但是这些人就像是苍蝇一样。
总是在眼前晃悠,膈应、恶心你。
一句话,太子和秦王想要做成的事情,他们一定会反对。
哪怕这件事,本身对他们自身没啥坏处,甚至还有点好处。
损人不利己,他们也干;损人也损己,他们还干!
“二弟多虑了吧?”朱标不太相信朱樉的说法。
“小心些总归是好的。”朱樉善意提示道:“包括大哥返京沿途,最好也做好安保工作。”
“以防一些意外。”
历史上的朱标,就是在出京为大明寻找新都调研之后,回到京城不久,就因为风寒而死。
只在史书上,留下短短一行字。
这本身,就显得极其不合理。
培养多年的太子病逝,朱元璋竟然没有大为恼怒,为此大开杀戒。
要知道,此时马皇后已经去世多年,只要他有怀疑的对象,说杀就杀了,整个大明没有人能够劝得住他。
曾经淮安侯为曹国公治病,未能救回来,朱元璋就曾经怀疑淮安侯给曹国公下毒。
将他削爵,全家流放建昌卫,其他医生及妻子儿女都被斩首。
如果朱标当真是让人毒死,哪怕只是有所怀疑,朱元璋都会痛开杀戒。
无论是谁,都挡不住他的刀。
因此,朱标大概率真的是病故。
而根据史料推测,大概率还是心脑血管疾病而死。
不是真的感染风言而亡。
“这是我找人新研制的药丸,若是大哥觉得心脏、头脑痛得厉害,可以含一片在舌下。”
朱樉神神秘秘将一个扁铁盒塞进朱标的手中。
“这是何物?”
朱标打开铁盒看了看,是一片片安放好的淡黄色药片,看起来和常见的药丸有很大不同。
甚至还能够闻见一股淡淡的硝烟味。
“一种特殊的药,此药不能见光。”
朱樉看着盒子内的硝酸甘油药片,冷静道:“大哥若是不信,可以找个有心绞痛的病人试一试。”
“此物珍贵,我也刚刚制出一点,全都交予大哥。”
硝酸甘油,能够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使周围血管平滑,从而减轻心脏的负担。
而含在舌下,舌下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助于药物快速吸收进入血液,从而更快地发挥作用。
在发病的时候,更快起效,就意味着多一分活命的希望。
“那就多谢二弟了。”
朱标笑笑,将还不到半个手掌大小的扁铁盒收起。
他倒也没怀疑朱樉会在这药上下毒,毕竟没有人会直接将毒药给别人吃。
下毒多是下在饭菜、酒水之中。
硝酸甘油药效猛烈,朱樉叮嘱道:“若是服用后,感觉身体不适,尽早吐出来,用清水漱口。”
“此药虽能治病救人,却也是虎狼之药,对身体摧残不小。”
“此外,它不能见光,也不能猛烈敲击。”
“否则会发生剧烈爆炸,大哥用的时候还要万般小心。”
硝酸甘油,作为救命药被人知道,要远远少于作为炸药被世人所知。
作为一种爆炸效果猛烈无比的炸药,无数人因它而死。
同时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救命药,无数人因它而生。
一体两面,在它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朱标对此却感到一些疑惑,自己身体还算健康,大概是用不上这样的猛药。
二弟为何要千叮咛万嘱咐自己呢?
难道自己马上会得心绞痛?
亦或者,这药根本就不是给自己用的?
难道是给父皇或者母后用的?
朱标随即想到,母后的身体这几年一直不大好,时常会胸闷头痛。
二弟是想要借自己的手,将这药给母后吗?
自以为猜到了朱樉的想法,朱标淡然一笑:“那就谢过二弟的好意了。”
在朱标看来,朱樉做的这药,卖相实在不怎么样。
比起宫中御医们制出的药丸,外观更是差了许多。
不过这份孝心,还是让朱标很高兴。
“大哥切记不可太过信赖宫中的御医。”
朱樉看朱标这样子,更是觉得放心不下,忍不住叮嘱道:
“那些人,不少都是花架子,还是要多找些医生看看。”
后来的宪宗皇帝朱见深,原本仅是腹泻,结果经过御医的妙手回春,仅仅七天后,就直接病逝。
也能够反应出,御医明面上说是大明朝医术最高的一群人。
实际上的医学水平,并不太高。
当然朱见深之死,也不简单是医生问题,更是掺杂了政治斗争在内。
从刘文泰治死了朱见深,仅仅是被贬值为五品太医院判,就能够管中窥豹。
结果五年之后,继位没几年的朱佑樘也死在刘文泰开出的药上。
一连治死两个皇帝,刘文泰也没有受到太重的处罚,在内阁的谢迁、李东阳等人力保之下,仅仅是判处流放广西。
若是他在洪武朝,早已人头落地,九族不保了。
“民间的名医,大多难寻,而且水平层次不齐,大多数都还是比不上宫中的御医们。”
朱标还是为御医们辩解了两句。
“况且民间医生,不知底细,难以信赖。”
御医作为掌握皇帝身体健康的一群人。
虽然平日里不显山不露水,也没有那么显赫的权势。
但是地位并不低,甚至可以说很高。
毕竟他们只要稍微在药方、药材上做点手脚,就能够决定一个人的生死。
而且外行人,还很难看出来其中的问题。
因此,对皇室来说,医术其实还是次要因素。
御医最重要的,其实是忠诚。
朱樉对此无言以对,皇宫内的各种政治斗争,虽然还远远称不上激烈。
但是随着这几年时间皇子们的成长,也开始变得多起来。
伴随着朱元璋原本那些年幼的儿子成长,这种争斗还会变得越来越多。
手段也会越来越激进。
即使朱樉不在皇宫,而是远在西北。
但是作为太子的亲弟弟,天生会被看做太子这一系。
当然,秦王府之内,更多的人则是将自己看做秦王系。
哪怕是刚刚和自己达成铁路合作的河南参政安然,也是这么认为。
将这一次合作,看做是向秦王的投效。
从今之后,他就会成为秦王的人。
安然都算不上秦王府内部的人,只能够算是合作伙伴,都这样认为。
由此可见,在秦王府内部这样认为的人,就更多了。
即使朱樉多次表示,秦藩的战略是在大明之外。
在西北、在东南等地。
但是真正相信这一点的人,并不多。
甚至可以说,非常小。
只有几个整天都跟在朱樉身边的人,才真的相信这一点。
就连郭兴汉都曾经怀疑过,朱樉是不是有造反的想法。
尤其是在发现朱樉示意火炮工厂,制造大口径重炮的时候。
毕竟,无论是西北还是西南,似乎都用不上这样的攻城重炮。
也就中原、江南的那些大城,面对十几米厚的城墙。
才需要这样的大炮,来破开城墙的坚固防御。
最后,还是朱樉向他讲述了一下,河中流域的坚城不下于中原。
这些重炮最终会用在西征之上。
郭兴汉才勉强认为,朱樉暂时没有造反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