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8章 论功行赏(1 / 1)快淹死的鲤鱼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78章 论功行赏

“现在弃暗投明,诸位便还是汉臣!朝廷可以再次接纳,若抵抗到底,也是死路一条。”

“何必要垂死挣扎?王莽欺君罔上,篡权自立!他王家世受皇恩,却依旧做出了此等大逆不道之事,无需再为这等人卖命!”

刘秀趁热打铁,他知道想要招降必须许诺好处,都不是傻子,怎么可能打打感情牌,高呼两声大汉忠臣就毫不犹豫的出来呢?

万一直接坑杀,也没有脾气,所以必须先解决他们心中的顾虑。

果然,得到对方的答复,盾阵后的新莽将领彻底倒向了汉,只有这样才能活命!

等长安那边被汉军攻陷,那便彻底没有了谈判的资格,是生是死,全在其一念之间,还不如趁现在争取一些有利条件呢。

这也是篡位政权最大的弊端,臣子对君王几乎没什么忠诚度,一切取决于君主个人都威望,但凡有所衰微,那便完蛋了。

“将军我们降吧。”

“是啊,那王莽不过一篡逆之辈罢了,有什么资格让我们誓死效忠?”

众人纷纷规劝起了文齐,他们不想死,主要是为这种半只脚踏进坟墓的王朝陪葬太亏了点,降汉是最好的选择。

既然对方在大庭广众,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说出口,就肯定不会食言。

否则将来谁还愿意投降?反正降了也是死路一条,不如抵抗到底!对于汉朝廷整体威严的损害极大。

“……罢了,罢了,事已至此,我还有什么坚持下去的理由呢?”

经过一番挣扎,文齐也不想继续下去,人心已经散了,队伍不好带,就算自己接着抵抗,那手下将士也不会出力。

随着豫州统帅文齐出来投降,整个汝阴的守军也纷纷扔掉武器,向大汉宣誓效忠。

本来就没多少人想继续守下去,新莽王朝的底蕴太低了,仅仅存在不到十年而已,和二百载汉室想必不值一提,再加上忠君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王莽能够稳住人心,主要就是借用了大汉的名望,以及自己的圣人之名,大臣士兵都认为这位新皇帝能带着大家过上好日子。

可现实事与愿违,随着圣人光环化为泡影,民心也跟随消失,滤镜破碎,取而代之便是潮水般的反噬!

守军打开城门,汉军进驻汝阴,宣告攻破豫州之地,解决了南阳以北的危机,让前线大军可以放心的向关中进军!

而这一战的首功,无疑还是刘秀的,虽说真正计划策反张丛的人是李扬。

但毕竟实施者是刘秀,破城和劝降之攻当然要算在他头上。

这便是李扬刻意而为之,想用这个办法来为自己看好的晚辈再建上一功。

这样上奏推荐汝南太守时,朝中的那些人也不好用年纪较轻为借口搪塞过去。

至于陛下那边则不用担心,刘向非常喜欢用汉室宗亲,只要找到好苗子便会大力栽培,觉得天下还是亲戚行事。

像徐家这样的毕竟是少数,而且针对徐华专权这件事,刘向身为皇帝不可能没有意见。

无非就是无奈之举,连皇位都是对方支持下才能坐稳,这种时候贸然内斗不过是方便了长安的王莽而已,再怎么样也要等到一切尘埃落定以后。

而且说不定徐华会效仿景宣王徐贞还政皇帝呢。

前将军府。

众人总算不用在军帐中过活。

李扬脸色释然的坐在了主位上,也就是曾经的豫州刺史文齐的位置,内心感触颇深。

时隔数年,他终于回来了!洗清了当年那场大败的耻辱!

接下来按照大将军徐忠的诺言,李扬可以重新复左将军、豫州刺史的位置!成为真真正正割据一方的封疆大吏。

原本他虽然明面上是刺史,加上左将军这个重号将军,可实际并无法控制整个州。

除了汝南之外的其他郡都在新莽军手里,双方之间一直是有来有回,像是当年王邑其实不止一次攻到汝阴,但无一例外,用不了多久便会退兵。

架不住出了一场意外,汝阴城被攻破,连带着整个汝南都丢了。

今天李扬真正掌握了豫州的军政大权,再加上左将军的官职,他的势力放眼整个天下都是前列,掌控一州的诸侯并没有几个。

“放心,我刚刚已经将战报奏给了大将军,论功行赏,任何的有功之臣都不会亏待,放宽心。”

他稍稍回味了一下,然后就说出了大家关心的事。

将领士兵在前线抛头颅洒热血,连命都不要的冲杀,到头来不都是为了一点赏钱吗。

至于忠君报国只是其次,连饭都吃不起,媳妇都娶不上,还忠什么君,报什么国?这些都要建立在朝廷不亏待的前提之下。

“主公这一战文叔当居首功啊。”有人吹捧道。

“不错,不错,我们第一次攻汝南,他便连续攻下了三十多个县,这份功勋无人可比,单单这一项末将以为至少可以做一太守。”

“是啊,若不是文叔用计,诱出文齐的大军,我们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这么顺利的,汝南当时还有万余守军。”

“孙子兵法曾言,攻城要十倍围之,我们的兵力还差的远,至少要僵持几个才行,和谈坐在这刺史府啊。”

其他人纷纷随声附和,因为他们知道,这位将来就是自己的上司了。

作为主公最器重的属下,基本上就是二把手了,如果不打好关系,肯定要被穿小鞋!

“不敢当,不敢当,都是诸位将士配合的结果,我一个人如何能打才豫州?这功劳应该与大家平分才是。”刘秀连连说道,很是谦虚。

就算这种情况,他也不能骄傲自满!都是同僚,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现在自己是发达了,可以后呢?

李扬是名冠天下的名将,还有宰执徐华的扶持,年纪轻轻便总督一州,位列左将军,怎么看都是前途无量的。

可谁知道出现了哪种变故,自己地盘丢了干干净净,朝中还无人说话,反而纷纷落井下石!

李扬满意的点了点头,作为同僚就要和平共处,之后叫停:“你们也不用谦让,该有的东西朝廷一点都不会缺,放心便是。”

“之前答应文叔的我已经兑现,上表推荐你为汝南太守,当然,这是朝廷说了算的。”

“我只是个刺史,不是镇军大都督,没有随意设立太守的资格,还需要陛下点头,这任命才能下来,不过我估摸着不会出现意外的。”

虽然地方已经形同割据,太守刺史几乎拥有绝对权力,但因为三徐兵力的威慑,大家维持着巧妙平衡,没人敢戳破这层窗户纸,依旧听从朝廷命令,不敢明着作对。

圣旨不下来,就算你再实至名归也没有用。

李扬想了想,又说道:“我记得文叔你是汉室宗亲吧……嗯,问了句废话,姓刘的有几个不是。”

“既然你是汉室宗亲就无需担心,刘姓最近很不成器啊,有了功名的等寥寥无几,陛下和宰执对此很是担忧,青黄不接。”“陛下无子,连皇位传给谁都毫无头绪,所以你一定会被重视。”

刘向非常着急,因为自家人连一个拿的出手的都没有,那还怎么稳住江山?

高帝用功臣打天下,但坐天下用的是宗亲!可他却没有能用的亲戚,这么怎么行?如果自己出了些什么意外,连皇位给谁都不知道。

到时候仅仅靠三徐的武力根本控制不住满地的割据诸侯,他们必然会屡屡作乱。

分封刘姓诸侯迫在眉睫。

既然天下一定要分裂,那为何不让自家人做那个王呢?至少肉是烂在锅的。

当然也有徐华在其中的作用,他谨记老祖宗的指点,对于突出的刘姓子弟非常厚爱,生怕把这个人给错过了。

汝南太守姓刘,刘向肯定赞成,甚至不吝奖赏。

………

南阳宛城。

请...您....收藏6191书1吧六\\\九\\\书\\\吧!

李扬攻破汝阴,重新夺回豫州的消息以最快速度传到朝廷,毕竟两者相距不过百里而已。

快马加鞭,最多一天就可以到。

更何况这还是捷报,豫州的李扬部肯定希望快些到达,虽说统筹大军的是兖州徐忠。

但发赏的是朝廷,还需要这边点头才行。

寝宫的皇帝得到大捷的消息,顿时龙颜大悦,陈留那边已经陷入到了僵持对峙的局面,汉军一时间攻不进去,新莽军也无法反攻。

甚至宛都已经出现了唱衰的声音,急需一场胜利来振奋军心人心。

这时,豫州的消息来了,他怎么能不高兴呢?而且还听说这次的大功臣居然是刘姓宗亲,更是喜上加喜,自己有了能用的人。

议事殿,群臣面带笑意的侍立左右,悬在头上的刀总算散去了,汝南重新回归了大汉的版图。

“喜事啊,真是一件喜事,李扬的远征军已经攻克汝阴,控制了豫州,一雪前耻。”刘向笑着道。

这也算打了朝中那些建议处死李扬的人的脸,你们瞧不上的年轻人打了大胜仗,解决了一直以来朝廷的担忧。

虽说这份担忧也是因为他吧。

“陛下臣建议要重重的赏赐,不能寒了功臣的心。”朱春随声附和。

作为资深徐党,他对李扬没什么恶感,毕竟他也是宰执的人,大家算是盟友。

“这是自然,朕不会忘。”刘向很高兴。

那些对李扬落井下石的人则冷眼相待,虽然心中不情愿,但没办法,有功不赏怎么都不现实,更何况陛下现在正欢喜。

若是这时开口,非但没用,反而还会让陛下生出厌恶。

刘向想了想,说道:“我记得之前徐大将军曾经允诺过,如果李扬能在三个月内夺回豫州,那便让他官复原职,即左将军。”

“可朕觉得还不够,这份功勋太大了,他丢了一个汝南,但却夺回了一个豫州,里外里不仅功过相抵,而且还有富裕。”

“就让他做右将军,领豫州刺史,总督诸郡,并就地补充兵力辎重,时刻准备响应前线的号召,等陈留破,一同北上,会攻洛阳!”

为了显示自己的恩惠,刘向特意将官职又提了一级,大汉是以右为尊的,前后左右四个重号将军中,左是倒数第二。

其实原本他是想封为前将军,直接在首位,地位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和卫将军的。

可又仔细想了想,后面还要攻伐洛阳关中,这样就封无可封了啊,卫将军这种官职还是不能随便给,因此就退而求其次,给自己留了个继续加封的余地。

这样一来刚刚好。

“陛下这样是不是有点太过抬举他了。”后将军陈永看不下去了,主要是曾经李扬落败,他是踩的最狠的之一。

如果发达了,那自己还能有好果子吃吗?

“这李扬本就是带罪之身,他今日之举不过就是弥补了过错而已,官复原职,已经是相当大的恩惠了。”

闻言,刘向的表情立马垮了下去,冷冷道:“陈留陷入僵持,王莽内部也已经平定了关中叛乱,怎么看都是于我不利。”

“这种紧要关头,李将军的胜利就显得很是重要,朕还觉得赏的少了呢。”

见陛下脸色阴沉,陈永也一秒打消了继续抗议的心思,“臣只是提醒一二,具体决策权还是在陛下手上。”

两人其实没什么深仇大恨,官场嘛,只要不触及根本利益其实都没什么。

说完这些,刘向脸色重新浮现笑容,“除了李将军,朕在战报上还看到了一人,有一点很巧,他也是刘姓宗亲。”

“也就是担任先锋的刘秀,他祖上是长沙定王之后,与朕颇有渊源。”

其实除了还是一个姓氏以外,就没什么关系了。

听到这个名字,原本波古不惊的徐华明显脸色微变,但很快恢复了回去。

刘向还在继续说,“按照辈分,他应该是朕的侄子,朕这个贤侄可了不得了,在兖州立下大功,初入豫州便连下三十余县,还用计引诱文齐出城,最终奠定了胜利之基!”

“按照李扬虽说,乃是攻略豫州的头号功臣,甚至功劳比他本人还要大!”

“好小子,没丢刘氏的脸……”刘向对这个素未蒙面的贤侄很有好感。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