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4章 云中义从(1 / 1)周府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94章 云中义从

钟繇所提及的营名之事,算是张虞忙碌募兵之余所遗漏之事。张虞虽属于护匈奴中郎将帐下,但营名却不能称护匈奴营。

在深思一番下,张虞选择听取钟繇的意见,以‘云中义从’为营名。并让钟繇辛苦下,用端正的隶书书写营名,交由善刺绣的妇人制作旗帜。

张辽受命在雁门南部诸县招人,郦嵩、什翼二人前往定襄郡内的离散匈奴部落中招兵。

为了冬衣,张虞到阴馆再次拜会王泽。或许是见张虞来了许多趟,王泽实在不想招待,不知从何处弄了批冬衣,如数交到张虞手里。

有了冬衣在手,张虞算是敢安心北上平城。

平城作为雁门郡边城,临近漠南,与鲜卑胡人临近,乃左南将军部驻扎所在,因无阴山庇护,气候较参合口恶劣许多。若无冬衣为御寒,张虞所部无需与鲜卑交手,光自然折损便不少。

九月中下旬,郦嵩、什翼从定襄郡内的匈奴部落而过,得兵两百多人,而张辽奔走多城,总算将余者百余人征募到位。

经一月的招募,张虞共得兵七百八十六人,战兵七百余人,吏约八十人左右,基本已是满额。

兵马虽说满额,且上头以骑兵的标准给予待遇,但因仓促成营之故,并非八百人都有马,营中有马者约四百多人,无马者有三百多人。

根据这种情况,张虞与众人商议,优先挑选有马者为军中兵吏,无马者习步战,次于有马者。经过数日的整顿,张虞算是理顺了军中的人事问题。

三名骑将之外,张虞亲选了七人作为骑率。其中有两人出自张虞当初培养的汉胡少年,族弟张丰有勇力,粗读经学,张虞出于提拔之故,便点了他为骑率。

另外则一人则是丘敦契乌,其年岁虽小,但颇有勇力,骑射出众,张虞便大胆提拔为骑率。其余五名骑率皆为汉人,如苏列、王固等人,或是雁门郡人,或是从朔方诸郡逃难过来。

在军士即将出发之时,钟繇却找到张虞,表露出辞别归乡之意。

大帐内,钟繇犹豫几下,说道:“济安,家中来信催促,繇恐需归乡,今无法随济安北上平城了。”

“怎么回事?”

张虞为钟繇倒了杯温水,关心问道:“莫非家里有急事发生?”

钟繇摇了摇头,说道:“家中并无急事,仅是出来多时,家中亲眷多有思念。且家人担心若是久留,恐冬季寒冷,大雪封山,不便归乡。”

张虞点了点头,感叹说道:“元常自三月随我北上,在并州已有半年。且元常家在颍川,距雁门有数千里,若是沿途漫行,归乡恐需一月。今时南下归乡,或能赶在大雪封山之际至河北。”

顿了顿,张虞关心问道:“不知元常兄欲何时归乡,是否需虞派遣士卒护送?”

“士卒护送倒是不必,我可随济安家中商队南下。”钟繇说道。

张虞沉吟少许,说道:“既然如此,我和族人知会声,元常兄可至晋阳暂候,待商队南下经晋阳时,兄便可随商队南下。”

“善!”

钟繇拱手笑道:“倒是有劳济安了!”

“不敢!”

张虞面露惭愧,说道:“元常何出此言?若无兄帮衬婚事,以及助虞梳理吏员,虞岂能这般轻松!”

实话实说,这段时间没有钟繇协助,张虞估计会很劳累,尤其是几十号吏员的选拔,以及吏员们所要负责的相应事务,这种事情细微且繁杂,若无专门的行政人员帮忙,很难这么快干好。

“不知济安准备何时北上平城?”钟繇问道。

张虞盘算了下,说道:“马邑至平城约三百余里,沿途道路平坦,若是行军三、四日便能至。我打算三日之后起程,尽快了解边塞,而后寻机而动。”

钟繇微微蹙眉,问道:“兵马仅操练几次,而今便要北上,是否太过匆忙?”

“不匆忙!”

张虞从交椅上起身,手搭在腰带上,自信说道:“边塞儿郎非内郡所能比,善骑好斗,今在马邑操练,倒不如至平城。以大漠为练武场,出游狩猎几回,兵吏便可用!”

训练骑兵的最好方法,不是说常年训练基本功,而是要学胡人般,在草原上散出去狩猎,这样才能精进骑射,互相的配合度才能说上来。

经张虞这几日的观察,他这批所招募的兵马,从兵源质量上不用多说,今更需要操练,且进行更多切合实地的操练,才能让这些兵马成为精兵。“以狩猎代兵,甚是有理!”

钟繇拱手起身,笑道:“繇在颍川将候云中义从之威名!”

“劳君候之!”

钟繇的离去,张虞没有挽留。毕竟以他当下情况,不足以招募钟繇。今能与钟繇结下情谊,等时机到了,或许他就能像征辟张辽般,顺势征辟钟繇。

在与钟繇分别之后,张虞如他所计划那般,率部从马邑出发,沿着治水向东北至平城今大同市。

并州诸郡的行政区域几乎是按照盆地而设立,面积最大的大同盆地即雁门郡,太原盆地即太原郡,上党高地为上党郡。

胡人欲入寇并州,深入到太原郡,首单其中便是雁门、定襄二郡,相较丘陵纵横,谷道复杂的定襄郡而言,雁门郡其实更好突破。

平城作为后世的大同,其北面缺乏天然的险峻屏障,常常是胡人入寇并州的必经之所,同样也是汉人进攻胡人的前哨基地。

因大同盆地无险峻为阻拦,故在距平城数百里外,有护乌桓校尉,其驻扎在代郡马城今张家口,在东面呼应雁门郡。

若刨除军事角度,因大同盆地平坦辽阔,道路易行,胡人更喜欢从这里获取汉人的资源,并且学习汉人先进的文化。

经三日的行军,张虞所部终至平城。而平城的情况,似乎与衰弱的东汉王朝类似。因常年的鲜卑南下劫掠,平城人烟已是不多,张虞一路行来有不少荒废的田亩。

本应在长城边缘游牧的匈奴、乌桓二部,已经出现在平城周围。显然因受到鲜卑南下的压力,匈奴、乌桓二胡为了生存,不得不向更南的地区迁徙。

后世不少人认为汉末的天气寒冷,导致了胡人的内迁。而在张虞眼里,何尝不是东汉的衰弱,无力钳制鲜卑,本是生活在边郡的匈奴、乌桓二胡,为了躲避鲜卑的劫掠,向南侵占了汉人的领土。

“平城怎么变成这般模样?”

望着城外大量荒废的田亩,郝昭惊讶了句,说道:“汉人不见多少,反倒是有不少胡人。怕不是再过几年,平城被胡人所据。”

张辽作为雁门郡吏,对平城的衰弱有所了解,说道:“雁北有乌桓部落,其部落不下数千。自鲜卑南下劫掠,乌桓便向内迁。更有不少乌桓暗顺鲜卑,趁鲜卑劫掠时,一同南下劫掠百姓,难以令人分辨。”

在边塞弱肉强食之地,弱者只会向更弱者挥刀,乌桓人本是匈奴人的狗,被西汉击败之后,成为西汉的狗。北匈奴强盛,乌桓为其所用,待东汉发展起来,为东汉所用。

今东汉衰弱,无力控制边塞,而鲜卑在大漠崛起,乌桓为了臣服强者,与其眉来眼去,属于正常之事。至于趁机劫掠汉人,非常符合乌桓人的行为。

郦嵩神情略有严肃,说道:“我军今至平城,所临之敌应不止骞曼,恐怕还有乌桓。”

“今之强敌不过骞曼,而乌桓名义归附我朝。”孟宁之小声说道:“今不如与乌桓求和,双方相安无事,一心对付骞曼所部。”

“岂有这么简单?”

张辽摇头说道:“我军驻扎于此,与步度根呼应,便是骞曼之敌。而乌桓或有暗顺骞曼,今见我军至此,恐会有所动作。”

一向沉默的什翼说道:“匈奴人以血脉为尊,习俗、姓名自有传承。而乌桓人一向狡诈,尊顺强者,今行求和之事,必遭乌桓人小觑。”

张虞微眯双眼,说道:“乌桓者,aγwar蠕蠕。欺软怕硬,畏威而不怀德。我今至平城护边,若乌桓行不法之事,自要为汉人做主。”

张辽投以钦佩的目光,他在雁门生活了很久,听过不少胡人作乱之事,然因各种缘故,最终不了了之。而张虞竟有这般感觉,实在让张辽钦佩,舍郡官而投效到兄长麾下,果然没有选择错。

郦嵩思虑良久,说道:“雁门地界,乌桓众而匈奴寡。今既欲威慑乌桓,向外建树立功,还需多与左南将军部亲近。”

“不仅于此,乌桓虽有作恶者,但仍有亲汉之人,且与步度根亲近者不少。兄长还需分辨善恶,行杀鸡儆猴之法,或是威慑乌桓之策。”张辽说道。

张虞微微颔首,说道:“文远所言有理,平城临乌桓、鲜卑、匈奴三部,胡人众多,民情复杂,立威肃边,或是上策。”

顿了顿,张虞说道:“但今下之要务,需见平城长以及左南部首领,并与步度根联络。”

ps:第五更来晚了!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