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1章(1 / 1)鹿子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对于叶厂长正在推进的几项工作, 牛恩久的态度一直非常明确。

那就是鼎力支持!

尤其是那个《鞍钢宪法。

《鞍钢宪法是由主席同志亲自制定的,而且在罐头车间落地成功了。

稍微有点政治智慧的人都不会在这种事上公开反对。

牛恩久在食品厂搞一言堂不是一年两年了,但从没被人在大事上抓住过把柄向上举报, 能说他没有这方面的智慧吗?

所以,在旁观者看来, 牛厂长对叶副厂长的工作绝对是相当支持的。

可是叶满枝与牛恩久共事快一年了, 老牛厂长支持工作的时候是啥样, 她心里有数。

那是能放下长途电话就去北京站岗的主!

牛恩久现在只是口号喊得响, 嘴上说支持,其实什么实际行动也没有。

叶满枝观察几天就发现了, 老牛不支持也不反对。

他就是拖着!

有时候干工作全凭一股心气,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拖着拖着就拖黄了。

而叶满枝所说的生产制作糖葫芦, 他也用上了拖字诀。

“叶厂长, 还有不到一个月就要过年了,年前会迎来汽水销售的一波小高潮, 汽水车间还不能停车。”牛恩久翻了翻日历说, “这样吧, 之前借用过的白糖确实应该还给糖果车间, 但是归还时间就暂定在春节以后吧。”

糖葫芦的售价低、利润也不高, 每根糖葫芦能有三分钱的利润就不错了, 即使一天生产三千根糖葫芦, 利润也不过一百块。

牛恩久当着这么大的家, 这点小钱根本入不了他的眼。

叶满枝蹙眉说:“厂长,糖葫芦的销售旺季也在春节前这段时间, 过了正月十五,市场需求降低,咱们就该准备开春的水果罐头了。”

“糖葫芦是计划外的, 咱们要先完成计划内的汽水生产任务。”

牛恩久给出的理由合情合理。

即使放到班子会议上讨论,他这番话也站得住脚。

叶满枝还想问问,要是省领导来调研的时候,看到空荡荡的罐头车间怎么办,可是转念一想,牛恩久也许巴不得让领导什么也看不到呢。

罐头生产有季节性是客观事实,领导也不能把他怎么样。

看出他又是表面支持、实际拖着,叶满枝没再废话,拿着茶缸走出了厂长办公室。

表面支持也是支持,只要他支持就行。

……

“陈主任,这两天车间里的情况怎么样?”

“原料供不上,要么干半天,要么干一天歇一天。”陈桂兰笑道,“今年还算好的,冬天能生产肉罐头了,前两年停止向苏联出口肉罐头的时候,咱们车间工人一大半都停工了。”

叶满枝与几个工人坐在一起,这会儿是停工待料时间,每人手上都捧着一个装满热水的搪瓷缸子暖手。

“咱车间里有没有会做冰糖葫芦的职工?”

陈桂兰说:“解放前那会儿,咱们厂还是罐头厂的时候,曾经在冬天生产过糖葫芦,有些老师傅应该还会这门手艺。”

叶满枝征求工人们的意见,“大家觉得给咱们车间开发一项副业,生产冰糖葫芦咋样?”

陈桂兰当然是支持的,她是车间主任,有活干比没活干更好开展工作。

一些平时就勤劳肯干的职工也都点头附和。

但一样米养百样人,车间工人中有积极表现的,也有不想折腾的。

此时就有人小声嘟囔:“糖葫芦的利润不高吧?咱们车间连着干了大半年,好不容易能歇一歇了,要不还是把白糖留给开春的罐头生产吧?”

陈桂兰抢在前面开口说:“连着干了大半年是没错,但咱车间是三班倒的,你上一天班就是八小时,八小时还累着你了?”

这种连续作业,最累的其实是一直跟班的车间主任和班组负责人,普通职工每天只上八小时班,还算是轻松的。

“身体不累,但心累啊。生产糖葫芦得用白糖、山楂、签子,还得准备熬糖的工具,插糖葫芦的垛子,忙活半天也赚不了几个钱。”

车间里推行了《鞍钢宪法以后,很多职工都敢说话了。

叶厂长年轻,经常来劳动,又没啥领导架子,所以大家当着她的面也敢说实话。

叶满枝用热水的蒸汽熏着眼睛,闻言就笑道:“大家去年确实挺辛苦,想放松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大家放松的同时,也要为自己和罐头车间的未来考虑一下。”

“上级制定生产任务的时候,要酌情考虑各单位的生产能力,咱们去年的2650吨生产任务,是基于拥有六百名职工和12套设备制定的。今年咱们的设备少了,所以只拿到了1800吨的任务。”

“每个车间都要做成本核算,人力成本也是成本。咱们的设备少了,任务少了,但职工人数却没变,大家想没想过会有什么后果?”

职工们:“……”

不会又要精简人员吧?

叶满枝透露道:“虽然设备被烧毁了,但当时从银行借来的钱还得还。所以咱们罐头车间去年的利润会拿出一部分还银行贷款,再拿出一部分给车间购置一套设备。”

“像去年那种特别极端的,24小时工作的情况,不但机器受不了,咱们职工的身体也受不了。因此,我之前跟几位车间主任计划了一下,除了厂里购买的一套生产线,罐头车间今年要另想办法购买一套半的设备。加上现有的,凑足6套。”

“叶厂长,你想用糖葫芦赚的钱买设备啊?”

“对啊,糖葫芦是计划外产品,咱们罐头车间又有实际困难,所以利润可以留在厂里。”

有老工人在心里快速合计了一下,皱眉说:“叶厂长,一串糖葫芦的利润顶多三分钱,靠着糖葫芦买设备可不现实。”

罐头设备的价格不一,有上万的,也有小十万的。

那得卖多少糖葫芦才够买一套设备啊?

“积少成多嘛,如果每天能有50块的利润,那两个月下来还有三千块呢。”叶满枝笑道,“咱们别犹犹豫豫的,先上路,路上缺啥补啥。”

大家一想,确实如此,反正待着也是待着。

赚点钱买来新设备,总好过整天提心吊胆,担心自己被精简掉。

于是,几个会做糖葫芦的老师傅率先报了名。

叶满枝让陈主任先挑二十人,看看市场行情再说,然后返回厂部,将供销科的孟烈喊了过来。

听了她的要求,孟烈犯难地挠挠头皮。

“叶厂长,现在山楂和白糖都不好采购了。要是还有山楂供应,那山楂罐头就不至于停产了。”

见她不接茬,孟烈又皱眉想了一阵说:“现在下乡去收山楂顶多能收一两千斤上来,这也就能应付一个礼拜的生产。若想要更多就只能去德化专区那边采购,他们去年搞了冷鲜库,应该有新鲜的山楂库存。不过,白糖就真的没办法了,要个几百斤还行,一吨以上的白糖真的没地方能采购。”

一斤白糖能做20串左右的糖葫芦,按照每天三千串的产量计算。

俩月得用四五吨白糖。

这让他去哪里搞?

叶满枝点点头说:“供销科先把山楂采购回来吧,我这边有白糖的门路。”

“叶厂长,你能从哪里弄白糖啊?”

孟烈来滨江工作的时间短,在供销人脉上远不及科长刘胜。

可是,即便是坐地户刘胜,对采购白糖也是犯怵的。

没点人脉和人情,根本拿不到计划外的白糖。

叶满枝拿出原稿纸,唰唰几笔快速写了一张借据,在末尾签了自己的名字,还盖了她的印章。

然后撕下来交给了孟烈。

“你先去盖个咱们厂的公章,再带着借条去找滨江第二啤酒厂的厂长,就说咱们厂要借5吨白糖。”

“……”孟烈接过借据,怀疑地问,“我去了就能借来?”

“我已经跟他们厂的张厂长打过招呼了,你喊上司机,去他们厂拉原料就行。”

滨江第二啤酒厂有汽水业务,但他们厂的设备都是十年前的,不像食品厂的汽水车间,生产线和仓库都是最新的。

所以,二啤汽水仓库的保温条件比较落后。

以防汽水瓶被冻裂,每年12月到次年2月,他们停产汽水。

但原料是按季度拨付的,为了应付三月份的生产,白糖都在仓库里堆着呢。

张厂长是叶满枝的开会搭子,她给张厂长拨了电话,明确保证3月之前一定归还白糖,于是没咋费力就将白糖借了出来。

至于归还的事,不是还有老牛厂长的保证嘛。

牛厂长说,过完年就让汽水车间还白糖。

那就等着他还呗。

他能赖自己厂里的账,总不能赖外厂的账吧?

牛厂长对外一直是体面人!

*

白糖和山楂原料到位以后,罐头车间的糖葫芦小组,很快就开始了生产制作。

当天下午先搞了500串。

放在厂门口的糕点门市部销售。

滨江的冬天相当适合售卖糖葫芦,500串糖葫芦插在十个垛子上,在门市部的门口一字排开。

跟摆了十个稻草人似的,场面相当壮观。

因为是前店后厂,一手货源销售,他们的零售价跟人家的批发价一样,每串糖葫芦一毛二。

所以,五百串糖葫芦,仅用两个小时就被自家职工抢购一空了!

大家每月有固定工资进账,给孩子们买串糖葫芦甜甜嘴,还是舍得花钱的。

陈谦下班时要经过糕点门市部,望着门前那一排稻草人,他忍不住在心里啧啧了两声。

这个小叶厂长可真是……

干工作总是高调张扬、大张旗鼓,生怕人家不知道她办了大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