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37章(1 / 1)鹿子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叶满枝这些年接触过的企业领导, 没有一百也有八十了。

鼻孔朝天的大有人在。

远的不说,就说与曙光厂往来最多的滨江钢厂,那革委主任就是手腕强硬、姿态傲慢的。

叶满枝与这样的人打过六七年的交道, 其实早就习惯了。

国营大厂嘛,效益好, 人数多, 配套设施齐全, 关起门来就是一个小社会。

关键是产品供不应求, 每天都有采购员在厂门口排队。

在曙光牌电视机成为行业第一以后,叶满枝也体会过这种滋味。

所以, 她对这些傲慢的土皇帝是能够理解和容忍的。

滨江缝纫机厂红火了十几年, 期间合并了五十多家公私合营小厂和合作社, 如今靠着它生存的零件厂就有十多家, 唐占山长期被人奉承着,态度倨傲在她的意料之中。

但是, 傲也得有个限度吧?

自行车三厂同样是市属企业, 那是你想合并就能合并的?

唐占山不是没脑子的人, 一看叶满枝的表情就知道她不高兴了。

他及时解释说:“叶局, 你别误会, 合并工厂这么重要的事, 当然得市里点头才行。我不过是为厂里的业务着急, 有了这样的念头就想跟老杨合计合计。要是双方都愿意, 到了市里也能减少一些阻力。”

“哦,”叶满枝似笑非笑地问, “那杨主任是什么意思?”

自行车总厂和缝纫机厂都是副处级单位。

而自行车三厂属于分厂,就像滨江第一食品厂的分厂一样,一把手只是正科级干部。

可是, 宁当鸡头不当凤尾,人家在三厂当一把手,当得好好的,兴许再有几年还会有机会调任总厂当一把手。

人家为啥要来缝纫机厂当个副主任?

唐占山下意识摸了一下鼻子说:“这不是着急的事,老杨需要时间考虑。”

他鼻腔里那股酸意还没彻底褪去呢。

老杨没同意也没拒绝,但是吃午饭的时候喝了一斤多的白酒,走路都踉跄了。

他伸手去扶,被对方甩开了胳膊。

原以为老杨是无心的,结果那姓杨的借着酒劲儿,扯住他的衣领子,一边酒气熏熏地嘟哝“何建军你个狗东西”,一边将大脑门狠狠撞上他的鼻子。

唐占山被这一下撞得眼前发黑,当场就有鼻血流了出来。

其他人也让杨保业这一出弄懵了,愣愣地在旁边傻看着。

然后杨保业又用大脑门往他鼻子上撞了三四下。

等到大家将人拉开时,唐占山和杨保业的脸上双双带着血。

不了解情况的,还以为这俩人互殴了。

而实情则是,唐占山的血是他自己的,杨保业的血是唐占山的。

姓杨的除了脑门有点红,屁事没有!

杨保业的秘书焦急解释说,何建军是杨主任的小舅子,平时没少惹麻烦。杨主任每次喝多了都痛骂何建军,好几次都认错了人,并不是针对唐占山的。这事熟悉的人都知道,可以随便打听。

唐占山能信他就有鬼了!

他摸了摸还隐隐作痛的鼻子,对叶满枝说:“叶局,甭管是合并自行车三厂,还是新建装配大楼,对我们来说都可以。因为产能不足,滨江缝纫机行业的发展已经被耽误了。”

他这番话绝对是大实话。

缝纫机厂瞧着红火,但是产量远不及上海那边。

滨江生产的银燕牌缝纫机只能满足内销市场,很少能拿到出口订单。

因着产能不足,缝纫机厂错过了不少发展机会。

厂里今年终于下定决心,扩大家用缝纫机的规模了,只要将产能提上来,他们也能从上面拿到出口订单。

生产规模扩大以后,产值会有大幅提高,这正是市里想看到的。

因此,唐占山傲有傲的资本,他敢笃定,即使他梗着脖子不给工业缝纫机出资,市领导仍然会站在他这边。

家用缝纫机比工业缝纫机的市场广阔多了,这才是实打实的成绩!

*

叶满枝只调研,不表态。

但是从缝纫机厂回去以后,她还是忍不住跟吴峥嵘吐槽,“那个唐占山太鬼了!鬼精鬼精的!”

“缝纫机厂的规模不小吧?”吴峥嵘走在她身边,与路过的熟人点头招呼后,接着说,“庸才不可能把持缝纫机厂那么多年。”

“那倒是,总厂、分厂加起来有三千多人,银燕牌缝纫机是滨江为数不多畅销全国的轻工业品,也算是名牌了。”

唐占山以前是车间主任,后来是副厂长,如今在一把手的位置上也坐了五年。

这样的一把手,不但受市领导的信任,还能掌控厂里的局面。

像王造福那样只有小聪明的人的确干不长。

“他肯定已经听说局里要‘大战100天’的消息了,知道我着急完成项目收尾,想趁机跟我谈条件呢!”

叶满枝在企业的时候,也没少跟领导耍这种小心眼,可是位置调换以后,她心里就没那么爽快啦!

缝纫机厂计划再上三套生产线,提高产量,于她而言当然是好事。

在这方面,双方的利益是一致的。

企业自力更生扩大规模,不用局里出技改资金,她愿意举双手赞成。

就是提出的条件让她不太能接受。

自行车三厂效益一般,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了。她查过三厂的资料,三厂自打成立以来,就没赚过什么大钱。

这家工厂是生产特种车的,比如轮椅、单轮车、杂技车,另外还有一种供给部队的军用自行车,负重可以达到400斤以上,有挂架和肩推助力杆,专供山区作战使用。

要是真把这样一家工厂合并给缝纫机厂,叶满枝还挺舍不得的。

不为别的,只为它有生产军需品的资质和经验。

以后军方要是再有这方面的订单,自行车三厂可以努力争取一下。

吴峥嵘对缝纫机不了解,但市场行情还是看得清的,“三转一响流行了二十年,该买的都买得差不多了吧?缝纫机厂新上三条生产线,生产那么多缝纫机,真能有市场?”

“有。”叶满枝斩钉截铁道,“除了出口市场,农村市场也挺广阔的。”

农村的流行趋势要比城里晚几年。

她结婚的时候,城里流行七十二条腿,而农村普遍是三十六条腿。

等到城里追逐三转一响的时候,农村开始流行七十二条腿。

如今城里不少年轻人结婚要买电视机、电风扇了,农村也开始要三转一响了。

她最近跟金甜甜老同志聊闲篇儿,聊到过村里的情况。

她老家属于条件还不错的农村,但是整个大队只有五辆自行车、四台缝纫机,收音机相对多一些,那也不超过十台。

缝纫机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以后,在农村还是很有市场的。

两人并肩在大院里散步,聊着聊着,不知不觉就走到了大院门口。

叶满枝低声跟他商量,“要不去射击俱乐部打几枪吧?”

吴峥嵘没意见,刚答应下来,就迎面碰上了隔壁的柳振芳。

“振芳嫂子刚下班呀?”作为家庭外交大使,叶满枝率先与邻居打招呼。

“嗯,刚回来。”柳振芳拉着她问,“小叶,你家那几只鸡处理了吗?”

“怎么处理啊?”叶满枝不解地问,

“听说市里正式发文了,城市里不让饲养家禽。”柳振芳担忧道,“以前虽说是割资本主义尾巴,但谁也没明确说城里不许养鸡。如今正式出文件了,估计这鸡是彻底养不成了。”

叶满枝笑道:“不让养就不养呗,没有鸡蛋,不是还有鸡肉吃嘛。”

她家小吴饲养员养了两只小母鸡,每天捡俩鸡蛋。

为了支持闺女长成大高个儿,她跟吴峥嵘很少吃家里的鸡蛋。

每天俩鸡蛋全给小吴饲养员吃了。

叶满枝用余光瞟了吴峥嵘一眼,果然瞥见他那张俊脸上满是愉悦。

她心说,这回好了,吴大博士不但不用忍受鸡屎味,还可以吃鸡肉了!

然而,与这两口子的轻松不同,柳振芳心里满是忧愁。

她家四个孩子,老大当了兵,老二毕业那年城里乱糟糟没赶上征兵,去生产队插队了。

当兵的不用她操心,但是家里每月得给老二贴补点钱和粮票肉票。

如今家里只剩老三和老四,老三周墨是个大小伙子,整天跟饿死鬼投胎似的,那肚子根本就填不满,无论吃多少东西,还瘦得像个麻秆。

老四周伊与隔壁的有言同岁,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人家有言每天都吃鸡蛋补充营养,她能不让自家闺女吃吗?

肉票贴补了老二,家里这俩全指着她养的那一窝小母鸡补充营养呢!

城里要是真的不让养鸡了,那她每月买鸡蛋的开销又是一大笔。

柳振芳在心里算着账,推开自家大门的时候,发现老周正蹲在地上组装什么机器。

她没好气地在对方的屁股上踢了一脚,“回家也不知道帮我干点活,整天就鼓捣你那些没用的!”

周所被骂得莫名其妙:“菜地里的菜都拔出来了,也洗好了,还让我干啥啊?”

“……”柳振芳挑剔道,“你就不能跟人家吴所学学?我刚才碰见隔壁的两口子了,人家吴所陪小叶在院儿里散步呢!你啥时候陪我散过步?”

“都是老夫老妻了,还散什么步啊?别整那些虚头巴脑的!”周所有理有据道,“吴峥嵘那媳妇比他小,他要是不哄着点,那日子能和谐吗?咱们是年纪相当的夫妻,少年夫妻老来伴,这样就挺好!”

“现在都不愿意陪我出门散步,等我老了还能指望你干啥?”柳振芳拿着大葱叶子在他背上甩了一记,“我跟你年纪相当,就活该什么也没有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