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89章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1 / 1)吹牛笑书狂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胡古道又将问题抛给了赵樾“如果是你,你要怎么留疤?一剑砍了他们?”

赵樾道“心灵上的伤疤比肉体上的伤疤更痛苦。简单来说,也许我做的事有很多人不理解,他们会一时觉得我是坏人,可只有我自己明白,我所看到的、听到的,以及对于这些事所做出的判断,不仅一次的告诉我,我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大善人,但我为何会与坏人为伍,我要做地狱的使者,超度他们,让他们去见地藏王菩萨。”

胡古道哈哈大笑“有趣啊有趣。”

孙巨道“如果这样的人去谋害别人又该怎么做呢?”

胡古道回答“所以才让你赶紧远离啊。”

孙巨看向赵樾“杀魔少年终将成魔。”

赵樾脸色一白,深感自己刚才的话有些过激,反而这一刻,不如孙巨沉稳了,于是他低下头,稳了稳情绪,缓缓答道“悬崖勒马。”

胡古道最后总结“这就讲到了另一个有趣的问题。从小儒学博士们就会教你仁义礼智信,谦恭孝敬。可是当我们拿着从经典中学来的品德去待人,别人只会觉得你的仁是孬,义是莽,礼是伪,智是傲,信是拗,谦恭是怂,敬是惧。难道典籍上说的都是假的吗?还是人心变了?佛法中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于是,有学者便拿来做文章了。经常听到这样的言语“好人需要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方能成佛,而坏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还不如去做个坏人哩,起码离佛还近些。”听胡古道这么说,众人都哈哈大笑起来,只是这笑声中多少有些悲哀无奈。

孙巨一拳拍在桌上,怒骂一声“蠢货!”

胡古道点了点头,继续道“的确很蠢,所以才要这天下人,人人有书读,人人明事理。古籍中教的是你的思想观念,让你知道好坏,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至于如何做,这要看个人的领悟能力,不能生搬硬套。事实上,这句话的理解并不是如此狭隘。佛家讲“众生皆有佛性,本自具足。”,因此,不论好人坏人在一开始成为人的那一刻起都是有佛性的,可以说,众生在初生开始到一生经历的终点,突然顿悟这一阶段,都是具备佛性,众生皆佛。只是在这其中,有一部分人被蒙蔽住了,失去或者抛弃本心,从而变得猥琐、浑浊不堪。其中,关于“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说法,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一个原本具有佛性的人被蒙蔽以后,失去了佛性,也就不能称之为佛,这一段时间中,他已经失去作为佛的资格,但突然走一天,坏人经历了某件事突然顿悟,或者是悬崖勒马,回头是岸。他明白了,他觉得自己曾经做的事太可耻、太可恶,于是他开始反省,从反省的那一刻起,他又由“坏人”这个概念转变成了“修罗”,也就是悟道者,修罗之上,才是佛。从这一刻起,修罗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成佛,这与“好人”原本具足,走过九九八十一难,是同一个道理。但万法皆渡海之舟筏,我们找到了真正需要去追求的东西,不论何时,确实都不算太晚。”

胡古道修道,却能在道中领悟佛理,实际上,三教本一家,胡古道的境界的确高深莫测。众人都深感信服。

尤其赵樾感悟最深,郑重点点头,答道“如果将成佛比作一条路,“好人”一直在路上,而“坏人”则再过独木桥,只有某一天突然醒悟,才能重新回到路上。但二人都需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真正成佛,而好人在那时,已经走出很远了。”

姚兴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句话里的“佛”表示“佛性”,也就是说重新回归到“本自具足,众生皆有佛性”的这个概念中,而好人从来都在这概念里,始终没有离开。”

胡古道点了点头,道“如果是信仰佛道,这里的“好人”应该称作“善男子,善女人。”在庙中顿悟者,皆比丘、比丘尼众。”停停,又道“但你们也要明白,因为这种思想站在了自然的对立面,物竞天择对地球的一切生物都适用,即便人也一样,而违背自然便会被淘汰,所谓善有善报,人无高低贵贱皆是谎言先生的意思。”

这是否也承认了,胡古道就是他口中的谎言先生?

然而,他说的每一句话,仍教人深信不疑。

姚兴双手合十“多谢先生教诲。”

其余人也都学着姚兴的样子,向胡古道合十行礼,胡古道有些为难道“好好的道门修行者,偏要去解释佛理。这都是本座自己的感悟,也并不一定完全准确,你们不要陷入相中。”

姚兴道“先生智慧。”

胡古道摇了摇头“何来智慧?众生颠倒罢了。”

世道失道已久。但胡古道仍相信,“万法皆空,因果不空”的道理,所以一有时间,他总会与众弟子坐而论道,谈一谈自己的感悟,虽然这其中有很多人并未真正拜师,只是有能力登山拜访仙人的山下人而已。然而,胡古道仍乐意这样做,真的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他很喜爱这样的感受。

从很多年前离开剑阁的那天起,胡古道的命运久在悄无声息的发生着变化。这数十年中,他已经焕然一新,蜕变成了一个连自己都看不清楚的人。

当初在剑阁时的胡古道充满了杀戾之气,他在江湖中一度被人称为“流氓剑客”,这称呼实在不是他所喜爱的,而是在失去石磊后,他一度消沉,只图自己娱乐,江湖人中都深知千秋居士的势力太大,表面不敢说,背后的指指点点肯定不会少。自登华山后,他彻底隐居避世,常常会想起当初入世在剑阁的一些经历,很多时候,都都难相信当初的自己和如今的自己,竟然是同一个人。

他实在改变了太多太多。

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何来智慧?众生颠倒罢了。”

一个人的成长,并非在于他读了多少书,走了多少路。最重要的还是在于自己的经历,见过多少人,体会到多少事,感悟过多少所谓人性的善恶卑贱。

有一些出自书中的道理,往往不能更确切或是直观的看透这个世界上。读书的意义,在于明理,在于能够更清楚的明白,世界上有很多道理可以先从书中得到答案,但最后也得付诸实践,从实践中去应证。

胡古道点着姚兴的额头,给了他一个板栗。

“你要明白一个道理,文字在有些时候,恰恰会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无形障碍。所以你以后读书的时候,不要时时刻刻都去咬文嚼字,若是遇到了瓶颈,不妨先退一步,再登高数步,尽量往高处走一走,不登山峰,不显平地。”

姚兴点了点头,他是很爱读书,平时除了练功,也就剩读书了。只是果真如胡古道说的那样,书中的智慧只是片面的,不能统筹大局,完全看清楚。最为重要的,还是在于读过书之后的实践。

而一些所谓“书呆子”之所以会让人觉得很不懂得人情世故,或是显得幼稚,就在于只懂得用书中的道理看待这个世界,将书上文字,看得极为重要,倘若这期间出现一点点错误,就会觉得是他人的过错,书中的内容总是没有错的。其实,很多时候,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的发展,书中死板的内容会与现实发生很大偏差的变化,一切还是要随机应变。书的意义,并非读书人的纸上谈兵,只为了举孝廉、做官、光宗耀祖等世俗之物,更是应当成为一个人精神寄托,按照自身经历结合书中内容,成为可以影响整个天下的贤人。

人人非生而知之者,大多都是学而知之者。

而历史上少有的生而知之者因为先天优势,读书都能读出个圣人。谓之儒圣。大多数学者,百家诸子,都不可能有如此悟性与造诣,恐怕究其一生,也只混到一个看得上眼的百家之位,威名远播,声名在外,恐怕还是能做到的。

一个人,若想真正做出改变,非要经历一场扒皮抽筋,涅槃重生的痛苦。能够坚持过去的人,少之又少。

每个人来这世上都是有使命的,只是使命有大有小,所以说人的潜力也不一样,不能要求相同,争其必然顺其自然。所以说,我好像失去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但很多事在回过头来看一看,也觉得就是那个样子,无所谓得到或是失去。可是在当时啊,却难受的要死。是很疼很疼的那种,我觉得别人能够轻易得到的,我却要煞费苦心,最后却仍得不到。这种感受就好像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在你背后捅了你一刀,你和其他人说你的朋友要杀你,可是根本没有人相信,他们甚至还会嘲笑你,为何要这样对你的朋友,是不是你自己本身就有问题。

胡古道有幸度过了人生最黑暗的时代,但他也因此失去了挚爱。

而那些如今登山的求道者中,虽然名义上是来拜访他的,但更多的则是来挑战他。挑战这位昔日江湖中的第一剑仙,这些人刚登山时还意气风发,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最后却无一例外都成了乖乖听胡古道论道讲学的乖巧学生,这些上山人的心性也随之改变。

有句话说的很清楚啊“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能做到“得饶人处且饶人”首先得有“自出洞来无敌手”的实力和气度,胡古道刚好具足。

当年在剑阁收的七个弟子,据说都已出来单独开宗立派,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江湖中一流剑客,凭借修习《戮剑图》剑法的先天“无招胜有招”的独特优势,开宗立派后,虽然基础差不多,但最后练成的剑法却大有不同。然而,即便是众弟子间的勾心斗角,争名夺利,甚至是同门间的自相残杀,胡古道都不在插手去管,不是懒,而是觉得没有意义。人世间的勾心斗角,大抵如此,也不过如此。

正如他当初决定上华山隐居时说的那样“剑阁胡古道以死于云仙城战役中,而如今活着的老家伙,是个不成器的散人,道号:千秋居士。”

如今,真正能够让胡古道承认是为弟子的,山下的洪崖先生算一个,还有一个,便是登天飞升的江辰,江狂侯。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千秋居士当下很忧郁啊。他的弟子,又多了四个。

“出去走走。”千秋居士摇摇头,暗暗苦笑,那能怎么办呢?自己收的弟子,就是认真教教也得教出个能继承衣钵的传人来,要不然还真配不上他胡古道的名声。

只是千秋居士虽然也有私心想法,却并不执着。个人努力固然重要,师傅领进门的阶段比个人努力还重要,而最终的结果并不是努力或师傅授业所能决定的。

只中因,不求果。才是胡古道真正需要做的事。

千秋居士改变主意,不在继续和众人废话,而是起身出了门,其余三人紧随其后。

胡古道带着众人前往后花园,在那里同样有很多可以说道说道的大道契机。而且,是永远都说不完的。

三人跟在胡古道身后,姚兴行走时的步数渐渐与胡古道重合,跟在身后,如同他的影子。

师徒虽然有先后,但两人走的却是同一条路。

这三个弟子中,也就只有姚兴最符合胡古道的大道契机,只是徒弟在后面,还没有成长起来。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