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卫国忘亡(1 / 1)明月之霜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赤狄打败卫国主力,剩下的就很简单了,向卫国的都城进军,那里才是他们的目的地。

他们走一路,抢一路。粮食、衣物、工具、武器,一切都是宝,能拿的都拿走,拿不了的,都烧毁砸碎。他们是纯粹的强盗,像蝗虫一样,所过寸草不留。

卫国百姓可遭了秧,到处都是逃难的人。

这次大战,赤狄俘虏了两个人:卫国的史官华龙滑和礼孔。

作为俘虏,他们的脑袋基本就是拴在裤腰带上,随时都可能被砍掉;但是,作为史官,这两位博学多才,了解各种风俗人情,包括戎狄,而且常常与鬼神打交道,让他们更清楚鬼神的威力。

他们知道,狄人除了打打杀杀四处抢劫,最信奉鬼神,比中原人虔诚多了。

随着时代发展,中原已经有人开始怀疑鬼神论。比如随国的季梁,就认为‘百姓,才是神明的主人’;鲁国的曹刿则认为,‘对百姓尽心尽力,可以凭此一战’。

狄人则从不怀疑,坚信这世上,绝对有鬼神存在,绝对能保佑他们抢劫无数,保佑他们平安无事。所以,他们囚禁华龙滑和礼孔,继续向卫国都城进军。

眼看无法逃脱,俩人临机应变,对赤狄人说:“我们是卫国的史官,负责祭祀鬼神,如果不先让我们回去禀告上天,你们是得不到卫国的。”

赤狄们一听,脸都绿了,谁都不可怕,最怕是鬼神。

这么一个简单的漏洞百出的骗局,赤狄们竟然信以为真。傻,真傻!不过也可以理解,那个古老的年代,谁敢不敬重鬼神,敢挑战鬼神,都能被唾沫星子淹死。

于是,赤狄就先放了华龙滑和礼孔,让他们回去祭祀鬼神。

这两位,急急如丧家之犬,慌慌如漏网之鱼,逃回卫国后,告诉城里守卫的石祁子和宁速:“我们的主力已经被彻底打败,没法抵御了,赶快逃吧!”

完全没有斗志,典型的逃跑主义。夜里,卫国人拖男挈女,大包小包,哭喊声中逃离他们的家园。

对于这两位的做法,让人很奇怪。卫国难道真的一点儿守城的实力都没有了吗?卫懿公带走一部分士兵,还有一部分没去为他卖命,完全可以组织起来,加入到守卫都城行列;如果发动全民皆兵,至少可以抵抗一阵,等待诸侯救援。

大家知道,狄人不善于攻城略地。逃,很容易被追上,几乎是死路一条;守,很可能坚壁待援,尚存一线生机。

但是,卫国人已经被吓破了胆,放弃凭借坚固高大的城墙守卫,选择了逃跑,这绝对是严重失策。

可以想象,卫国百姓老老少少,哭哭啼啼,带着干粮锅碗瓢盆,踏上漫漫逃亡之路。这么一支老中青的队伍,没有一点儿战斗力,白天黑夜足不停息,能走几公里?

再说赤狄,攻入朝歌(今河南淇县),发现原来是一座空城,除了冰冷的城墙和砖瓦垒成的房屋,几乎一无所有。

大老远跑来,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竟然一无所获,绝对无法容忍。

赤狄们知道,卫国人一定带着财物逃跑了。所以也顾不得休息,快马加鞭,迅速追去;结果可想而知,不费吹灰之力,就打败了卫国惊慌失措的护卫,然后对着卫国百姓一通砍瓜切菜的杀戮。

这次杀戮,可谓惨绝人寰,惨到什么程度?谈起来让人心痛。

卫国,该如何挽救这次灾难呢?看过《大兵小将》吧,那里的太子,就是卫国人,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卫国依然保留着国籍。所以,卫国这次还没有灭亡。

卫国如何生存下来呢?

先不谈杀戮,先说一说那位宣姜,其实前面已经谈过。自从卫宣公被儿子姬朔气死后,她就成了寡妇。其实,她还很年轻,很漂亮,也很寂寞,但碍于身份礼法,没法改嫁。

当时,荒诞的齐襄公,把荒诞事引向了卫国。他不愿意看着大姐(也可能是妹妹)年轻守寡,竟让昭伯顽娶宣姜。

昭伯顽是谁?卫宣公庶子,卫惠公哥哥。

娶父亲的夫人,那相当于他的后妈,在任何年代,这绝对是爆炸性新闻。昭伯顽接受过‘周礼’教导,一听这个主意,头都大了,摇的跟拨浪鼓一样,不行不行不行,绝对不行,没这么干的。

敢不答应?当时的卫惠公不过十五六岁,他们母子,完全靠齐国保护;齐襄公也不是什么正经人物,啥事干不出来?搞不好能把卫国灭掉。

齐国人连威胁带引诱,强迫昭伯顽娶宣姜为妻,即使如此,昭伯顽宁死不从。

据说(《东周列国志》),他们把昭伯顽灌醉了,让宣姜跟他睡在一起;昭伯顽醉梦中醒来,一看身边漂亮的宣姜,百口莫辩,半推半就之中,屈服了。

事实也确实如此,昭伯顽娶了后妈宣姜。

这算什么事?父亲夺儿媳,儿子娶后妈。是古人真的很开放?还是现代人的思想太保守?即使礼崩乐坏,坏的也太离谱了吧!算了,不提这些,形势所迫,看一看野外求生,虫子都成了美味,恶心也要下咽。

不论过程如何,事实就是这样。后来——昭伯顽与宣姜生育了三子二女,分别是齐子、卫戴公申、卫文公姬燬、宋桓公夫人、许穆公夫人。

齐子死的早,姬燬感觉国内太乱,早早跑到齐国,避开是非之地,也躲过了这次杀劫。

赤狄之难,卫国损失惨重,姬燬毫发无损,有福啊!

宋桓公是卫国姑爷,听说卫国惨败,义不容辞,早早率军在黄河边上迎接逃难来的人。夜晚,终于等到断断续续的难民,当然包括许多贵族,宋桓公组织军队,帮助他们安全渡过黄河。

当时搜集卫国离散的遗民,男女老少加起来,只剩七百三十人,算是给卫国留点儿火种。

这个数字,《左传》中明确地记载下来,实在让人吃惊。卫国不是大国、强国,也算一个中等国家,朝歌更是一个繁荣的都市,这次惨败于北狄,几乎宣告卫国的灭绝。

其中有一部分贵族逃出来,勉强建立了新的政权,立戴公申为国君,名义上保全了卫国。

但这几百号人,实在少的可怜,国将不国。后来,又抽调卫国共邑、滕邑的百姓,在卫国的漕邑修建临时茅舍,大约凑到五千人。

共邑,原本属共国,位于今河南省辉县一带。西周著名的‘共和执政’,就是共国国君共伯和,得到诸侯认可,临时执政王室。郑国太叔段曾经避难共国,但不知何时被卫国灭掉。

作为一方诸侯,国力也算强盛,只因国君昏庸,害得百姓被屠戮殆尽,惨不忍睹。

真是一人昏庸,万民遭劫。

卫国如此惨状,齐桓公干什么呢?《管子》中记载:整日笙歌艳舞,醉生梦死。

从齐桓公最初的无所作为来看,他没有考虑救邢,更没有考虑救卫。据说,因为一个美女许穆夫人,齐桓公与卫国还有些芥蒂,这或许也是他没有及时救援的一个原因。

但是,这次残酷的杀戮,让他震撼;忠君爱国的事迹,让他感动;加上管仲等大臣的劝谏,作为盟主,他还是及时醒悟,站了出来。虽然,已经迟到了。

亡羊补牢吧,等到卫国的残余遗民渡过黄河,齐桓公派大公子无亏,率领战车三百辆,甲士三千人,帮助守卫漕邑。因为公子无亏的母亲长卫姬是卫国人,派他带兵,更含亲情,也会更加尽力。

公元前558年春,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齐桓公把卫国封在楚丘(今河南滑县东),并且号召诸侯,替卫国筑城。

卫国已经一无所有,几乎成了乞丐部落。齐桓公没想到自己一念之差,让卫国遭受如此大难。他赠送给戴公申驾车的马匹,祭服五套,牛、羊、猪、鸡、狗各三百,还有盖房的木材;赠送给夫人用鱼皮装饰的车子,上等的绸缎三十匹。

这是一份特殊的清单,《左传》记载的非常详细。现在看来,或许觉得寒酸,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不值一提,但在当时,绝对雪中送炭,非常实用。比如马匹,便于贵族乘坐;祭服,祭祀先祖鬼神;以当时的条件,这些都是紧缺物资。

千载之后,读一读这份清单,真是百感交集。战争,给百姓带去的灾难,是毁灭性的;战后的百孔千疮,全都展现在这份清单上。

‘屋漏偏逢连夜雨’,更糟糕的是,或许惊吓过度,或许一路疲劳,没过多久,戴公申竟然病逝。

虽然在位时间短暂,但危难时期立国,兢兢业业,给他谥号为‘戴’。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记载:公元前660年,卫戴公元年。

这一年,是他的开始,也是他的结束,实际在位时间不到一个月。

他的死,把卫文公燬推向前台。

据《史记集解》记载,他原名辟疆,有一次去周王室朝拜,周王使者问他叫什么名字,他说叫辟疆,使者当时就禁止他朝拜。为什么?使者大声说道:“启疆辟疆,是天子的称呼,诸侯没资格用。”

这纯是霸王条款。卫文公不敢抗拒,只好挑了个差点的字‘燬’,作为自己的名字,这才得到接见。

这次灾难,让卫文公吸取教训,率领剩下的百姓,励精图治,让卫国逐渐走上正轨。他即位第一年,兵车三十辆;二十五年后,当他去世的时候,卫国兵车已经达到三百辆。

卫文公是个明君,遗憾的是,在晋文公重耳身上看走了眼,后来害得卫国差点被灭。

邢国、卫国的灾难,齐桓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春秋》没有明着谴责他,只是含蓄地隐去他的名讳,讽刺他没有及时救援,根本不像个盟主样。

此时,北狄的猖獗,给中原带来巨大灾难,若非齐桓公,中原不知会被蹂躏成很么样。不过,齐桓公终究没有灭掉北狄,这个艰巨的任务,留给了后来称霸的晋国。

公元前659年夏,齐桓公把邢国迁往夷仪,史称‘城邢’。公元前658正月,齐桓公发动诸侯,在楚丘(今河南滑县东)给卫国筑城,史称‘封卫’。

‘城邢封卫’,成为齐桓公霸业中的一大功绩。

他重新给了邢国土地,并且把卫国封在楚丘(今河南省滑县东),这本身也不合礼制,因为只有周天子才有资格分封诸侯。

但他依然得到诸侯的认可,因为他的作风合乎道义。

说实在的,救燕存鲁,齐桓公做的非常到位,像个真正的盟主;城邢封卫,都是在惨剧发生之后才出手,直到最后也无力恢复邢、卫的都城。

还好,有管仲帮他收拾残局,虽然不能及时救援,但是毕竟做好善后。把一件糟糕的事,转化成千古美谈。

‘城邢封卫’之后,邢国人过得非常舒适,就像回到自己的家乡一样;卫国人呢?过得也非常开心,忘记了国家的灭亡。这就是史书所说:邢迁如归,卫国忘亡。

齐桓公的威名更加远扬,但是,他根本没想到,自己去世不久,卫文公燬就灭了邢国。

管仲,关键时刻,总能扭转败局,这种人才,太稀缺,太宝贵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