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公杀死了申侯,对齐国也算有个交待。
既然服软,那就好办,齐桓公叫停了伐郑大军。但是,对于郑国这样忽儿叛,忽儿和的做法,齐桓公还是很不满。这是拿天下大事当儿戏,拿盟主令牌当玩具。
管仲开导他:“安抚有二心的国家,要用礼;怀念疏远的国家,要用德。只要不违背礼和德,没有谁不来归附。”
这话,齐桓公爱听。郑国回归,也是一件大事,不能说加入就加入,说退出就退出,无赖做法,有失信用。
公元前653年秋,齐桓公邀请诸侯在宁母会盟(鲁地,今山东济宁市鱼台县境),讨论郑国的问题。宋桓公、鲁僖公亲自参加,陈国派遣世子款到来,郑国则派遣太子华与会。
这次,齐桓公听从管仲‘以礼待人’的建议,搞点新花样,给每位到来的诸侯,都准备了一份礼物。其实也并非什么贵重物品,主要是齐国的土特产,顺便帮助宣传推销。
这一做法,后来成了传统,一直流传至今。
宁母之会,郑文公原本想亲自参加,内心又忐忑不安感到害怕。担心齐桓公不忘旧恶,临时翻脸,那时自己可就成了砧板鱼肉,任人宰割。
他太不了解这位齐盟主,太不了解管仲等人,完全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以前是楚国连续讨伐他,现在是齐国连续讨伐他,简直成了过街老鼠。只因听了周惠王的蛊惑,被人利用,眼看没有一点前途,两位老大一个都得罪不起,权衡再三,还是跟从齐桓公比较好。
不能再这样三心二意,但是因为上次逃盟事件,心底有鬼,实在没胆量亲自来见齐桓公。为了表示诚意,他派遣太子华去参加会盟,作为郑国未来的储君,基本可以代表郑文公。
太子华并非什么贤良之辈,内心不想去,也怕受到惩罚,又不得不去。他老爹郑文公当了缩头乌龟,不敢出面,太子华不得不硬着头皮前去。
据记载,郑文公先后娶了三位夫人,有五个宠爱的儿子,彼此难免派系林立。除了他们五人,另外还有不少庶子,暗中觊觎太子宝座的大有人在。
太子华的母亲是陈国人,也称陈妫。原本是郑文公叔父的妃子,被郑文公霸占,生了太子华和公子藏。时间久了,陈妫年老色衰,失去宠爱,太子华的地位也受到影响。
虽然身为未来的继承人,太子华整日如坐针毡,感觉到处都是危险的敌人。这种无形的、时刻存在的压力,有时候真能把人逼疯。
这次来参加宁母之会,原本是个很好的表现机会。如果他堂堂正正,或俯首认错,自我检讨几句,齐桓公也不会为难他,毕竟只是太子,责任不在他。
然而,他却干出一件很很愚蠢的事情,想借助外力,除去几个潜在的对手。
会盟闲暇,太子华找机会对齐桓公说:“郑国的泄氏、孔氏、子人氏三族,违背您的命令。您如果帮助除掉他们而和敝国讲和,我愿意率领郑国,作为您的内臣,您还有什么担忧的呢?”
先说说泄氏、孔氏、子人氏这三个家族:
泄氏,因封地在堵,也称堵氏。
孔氏,代表人物叔詹,字子孔,他这一族称孔氏,前文多次劝谏郑文公的孔叔,就是他。
子人氏,据说就是子人师,‘三良’之一的师叔。
这三个家族的叔詹、堵叔、师叔,是郑国著名的三位贤臣,史称‘三良’。
太子华的意思,就是要和齐桓公做一笔私下的权利交易。由他做内应,请齐桓公发兵,帮助铲除这三个家族势力,将来他即位,一定对齐桓公惟命是从。
作为郑国太子,前来参加盟会,不先考虑郑国安危,却先出卖自己的国家,比小人申候还可恶。毕竟,申候是外来之臣,太子华是未来郑国的储君,地位不可同日而语。
不论什么理由,就这一条,也足以看出,此人心术不正,品行不端,已经走上邪路。
郑国多年来反复无常,让人头疼,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还非常重要,不能失去。现在,有这么好的机会摆在面前,如果能彻底收服郑国,省去不少干戈。
齐桓公听了太子华的一面之词,被巨大的利益所诱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很快,齐桓公就把太子华的计谋,告诉了管仲。
管仲一听,大吃一惊,这种阴谋,决不能答应。他劝阻道:“君王用礼和信来会合诸侯,却用邪恶来结束,这样不好。儿子与父亲不互相违背叫做礼,见机行事完成君命叫做信。违背这两点,没有比这更大的邪恶了,一定不能答应。”
礼与信,就是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基础,所谓的‘春秋大义’,就在这简单的两个字中。然而,这么多年了,齐桓公依然不明白。如今又被郑国太子华空口许诺的利益所驱使,差点犯下大错。
利益,诱惑何其大?
齐桓公说:“诸侯多次伐郑,都没有成功。现在借助郑国内部的矛盾,不是个很好的机会嘛?”
机会,是不错,但是,能成功吗?邪不压正。太子华以太子的身份,谋害自己的国家,名不正言不顺,必败无疑。
眼看齐桓公还是不明白,管仲说:“君王用德来安抚郑国,如果不接受,可以率领诸侯讨伐;郑国挽救危亡还来不及,哪敢不害怕?现在,您带着郑国的罪人去讨伐,他们就有理由抗拒。而且会盟诸侯,是为了尊崇道德,现在却让奸佞的人位列国君,怎么向后世交代?
诸侯的会见,他们的德行、刑罚、礼仪、道义,没有一个国家不加以记载。如果记载了让邪恶的人居于君位,君王昔日的盟约就要废弃了。子华作为郑国太子,却要凭借大国来削弱自己的国家,将来一定不免于祸难。叔詹、堵叔、师叔是郑国‘三良’,没机会钻它的空子。”
连自己国家都可以出卖,自己的父母兄弟都可以出卖,还有什么不能出卖的?这种人,不可信。
一番高论,终于让齐桓公清醒过来,于是客气辞谢了太子华,又好心安抚几句。
齐桓公的婉拒,让太子华懵了。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无法再收回,这么大的事情,能瞒得住吗?传出去自己不得好死。没有不透风的墙,太子华这种吃里扒外的做法,很快传到郑文公耳朵里。忤逆之子,太让人失望了!
回国不久,太子华的日子越来越难过。公元前644年11月,郑文公命人在南里诱杀太子华。不仅如此,他的其余四个嫡子都不争气,没有善终,郑文公为此还赶跑了所有庶子。
做什么事情,都要堂堂正正,讲究‘德与礼’。耍弄阴谋诡计,即使一时得逞,最终只能害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