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可曾听说过,战国时孙膑和庞涓斗智的故事?
庞涓为魏国大将,太子申为上将伐齐,半路有徐子拜见太子申,愿献百战百胜之法。
天下还有如此兵法?太子申很感兴趣,急忙询问什么战法。徐子跟他说:“你现在是太子,出兵如果打胜了,功劳再高,富不过魏国,贵不过太子,如果失败了,很可能一无所有。这就是我的百战百胜之法。”
说白了,就是不战而退。太子申得到了百战百胜之法,将士们坚决反对,他也没有坚决实施,结果跟着庞涓,在马陵道损兵折将,被俘后自缢而亡。
再说晋国的太子申生,自从他被迫离开都城,离开那个是非的漩涡,居住曲沃,生活似乎平静许多。
曲沃百姓不知缘由,都为他的到来感到高兴。毕竟,作为太子,他就是未来的国君,将来执掌晋国,也是曲沃百姓的荣耀。却不知,太子的地位,已经摇摇欲坠。
公元前661年,南方的邢国、卫国接连遭受北狄的入侵,齐桓公忙于‘城邢封卫’,博取虚名,巩固自己的霸业。
北方晋国的实力,却突飞猛进,晋献公没少收拾周围的戎狄,人口和土地面积不断扩大。没有经过周天子认可,私自建立了上军和下军,一举跃入中等大国的行列。
晋献公自己率领上军,太子申生则率领下军。
掌握军队,有好处,也有坏处。对于没有野心的人,拥有军队,可以保家卫国;对于野心勃勃或者没有情感的人,会利用军队的威力,不顾危险,发动政变,包括自己父亲。
太子申生有情有义,掌握军队,却绝对没有谋逆之心。他配合晋献公,先后灭掉了耿国(今山西河津市仓底村)、霍国(今山西省霍州市)、魏国(今山西省芮城县,并非战国时期的魏国)。
前文说过,这次灭国之战后,赵氏先祖赵夙与魏氏先祖毕万,都受到重用,耿地被赐给赵夙,魏地被赐给毕万。
这两个家族的封地很关键,那是发展的根本。赵氏衰落的时候,封地被收回,但‘赵氏孤儿’赵武雄起后,全部归还;魏氏家族衰落的时候,朝堂虽然没地位,封地却是自己的,最终在魏绛手中重新振兴,一直坚持到‘三家分晋’。
公元前661年,晋献公派太子申生率领下军,跟随前去攻打霍国。
那位骊姬,把众位公子赶出都城后,虽然忙于照顾孩子奚齐,谋害太子的心,却从没停息。
再说士蒍,早已看出国内形势有变,自从‘豆腐渣’工程之后,好像自己贪污多少工程款似的,相对保持低调。如今派太子率军攻打霍国,这完全不合规矩,自己不能再袖手旁观。
于是,士蒍对周围的大臣们说:“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恭敬地等着继承君位,怎么能有官职?现在给了太子封地,又给他官职,这是把太子当外人看啊!我要去问问,国君到底是怎么打算的?”
晋献公废太子之心,早已昭然若揭,只是缺乏正当的理由。这次带兵打仗,申生已经身处危险之中,胜利了没有更高的奖赏,失败则必定接受额外的惩罚。
士蒍见到晋献公,开门见山就说:“太子,是国君的继承者,您却让他统领下军,这不合适吧?”
‘咸吃萝卜淡操心’,我的事用你管?晋献公驳斥道:“下军,是上军的副职。我统领上军,太子统领下军,有什么不合适的?”
士蒍说:“下,不可以作为上的副职。”
“为什么?”晋献公很奇怪。
士蒍接着说:“正副职的关系就像人的四肢一样,上肢的左右手交替举物,下肢的左右脚交替走步,轮流变换,用来服务于心和目,人才能节制百物。如果上肢去指挥下肢,或者下肢去跟随上肢,就破坏了协调,不能正常地轮流变换。所以古代组建的军队,有左军有右军,缺了可以及时补上,列成阵势后敌方不知道有缺口,很少失败。变乱军制,只能侵凌小国,难以征服大国。请国君三思!”(《国语》)
听了士蒍的高论,晋献公强词夺理:“我自己的儿子,我为他编制下军,用不着你担心。”
这句话,很有分量。国君的家事,岂用你作为臣子的操心?换做一般人,早就闭嘴退出了,士蒍并没有被吓退,正色道:“太子是国家的栋梁,栋梁长成,却让他带兵,太危险。”
晋献公说:“没关系。即使失败,不是他的责任;虽然有危险,也不会有什么害处。”
这话听起来,就是让申生吃点苦,实战中锻炼,不能养尊处优平添惰性。
但这是打仗,不是演习,关系着许多战士的生命,关系着太子的安危,弄不好全军覆没。
即使有百战百胜之法,对于太子申生来说,注定是一场只输不赢的战争。此行伐霍成功,将会因为得到民心而被谗害;若不成功,则会因此而获罪。
眼看无法劝阻晋献公,士蒍无奈,出来对大家说:“太子恐怕不能继位了。分给他都城,又给他卿的地位,达到了顶点;减轻了他的责任,却不担心他的危险,国君已经存有异心,岂能被立为继承人?”
同时,他又对别人说:“辛苦付出,却得不到国君的满意,不如逃离。这样使国君得偿所愿,自己也能保住性命,而且还能获得好名声,到别的地方做个吴太伯(吴国始祖),不是也很好吗?”(《国语》)
士蒍说了这么多,冒着极大的风险,可谓用心良苦。
这种话,他这么精明的人,绝对不会轻易说出口。因为如果传入晋献公或者骊姬的耳朵里,对士蒍极端不利,但他顾不得这些,为了保住太子,豁出去了。
说实在的,士蒍说这些,就是给太子听的,而且为他谋划好了退路。
太子申生很快就听到了士蒍的议论,叹息道:“子舆(士蒍字子舆)为我考虑,真是忠心耿耿啊!但我听说,做儿子的,只怕不顺从命令,不怕没有美名;做臣子的,只怕不辛勤侍奉国君,不怕没有俸禄。如今我没有才能,却得到跟从父亲出兵的机会,还要求什么呢?我怎么能和吴太伯相比呢?”(《国语》)
申生从小受到传统教育,绝对的好孩子,纯粹的大孝子,跟卫国的太子急一样,有点儿愚忠愚孝,连逃跑都不愿意。正如优施推断的那样,他不忍心害人,必然自忍。
那个时代,忠孝是绝对首位,从小的必修课,就是孝顺父母,忠于祖国。这些‘封建思想’的背后,却上演一幕幕感人的故事。后来,很多人大批特批封建毒瘤的时候,心里想的却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申生没有逃离晋国,而是跟随伐霍,灭掉了霍国。以他的地位,没有什么更好的奖励,晋献公派人为他在曲沃建造城墙。这是鼓励,也是陷阱,只要他敢凭借城池叛逆,立刻就会被灭掉。
胜利,并没有冲淡危机,诽谤他的谗言更多了。阴谋,像一团乌云,时刻笼罩在他的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