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披太监的选择(1 / 1)明月之霜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重耳坐上了晋国第一把交椅,就是著名的晋文公。十九年的流亡生涯,终于修成正果。

然而,并非所有大臣都心甘情愿,特别是吕甥、郤芮。跟随晋惠公许多年,做了许多对不起重耳的事情,杀了不少无辜大臣,现在又出卖了晋怀公,谁还敢重用这种人。

人就怕心里有鬼,做了亏心事,就会时刻琢磨,生怕遭人算计。

重耳手下,人才济济,功勋卓著。他俩算什么?支持夷吾、刺杀重耳、害死里克、残杀七舆大夫,到最后临场变节,卖主求荣,任何一条罪状,都足以被砍头。

可以说,朝堂许多大臣,对他们充满恨,关键充满鄙视。

如今虽然保住性命和爵位,和别的大臣共同站在朝堂之上,难免心里发虚。那许多双眼睛,虽然没有盯着他们看,却隐隐约约像利刺一样,总是如芒在背。

春秋讲究‘仁义礼智信’,而他俩可谓‘不仁不义不礼不智不信’的典型。别人嘴上不说,心底那是一万个瞧不起,看他们的眼神,无形中带着轻蔑,很少与他俩说话。

吕甥、郤芮越想越担心,越想越害怕。特别是晋怀公的被杀,给了他俩当头一棒,开始后悔接纳重耳回国,唯恐有一天自己被找个理由宰掉,或者悄悄被死亡。

于是,经过再三斟酌,他们决定——造反。最简洁的办法,就是在内宫放一把火,趁着救火混乱之际,杀死重耳,建立自己可控的新政权。

作乱可不是说说那么简单,弄不好要掉脑袋的。

古往今来,对于坏人造反称为叛乱,对于好人造反称之起义,成功了就称王定霸,失败了就是草寇蹿匪。像吕甥、郤芮这样,叛了又叛,性质十分恶劣,连一个太监都不如。

重耳即位之后,并没有什么大的行动。

他需要时间,需要了解朝中各位大臣的能力,需要了解晋国的弊端,很多事情,需要一点点了解。但对他而言,时间真的很紧张。他自己根本不知道,生命,只剩下八年。

晋国正处于将安定还没彻底安定的阶段,人心浮动,是发动政变的最佳时机。

但发动政变,需要绝对可靠的人选。犹豫之际,吕甥和郤芮听说,寺人披回来了,于是,他们把目光瞄向了那位披太监。

寺人披,《史记》中称他寺人勃鞮、寺人履鞮。

重耳回国后,披太监并没有逃之夭夭,据说,他保着晋怀公逃亡了,如果真这样,他比吕甥和郤芮的品质强百倍。但是,凭他自己的能力和地位,岂能保护晋怀公平安?晋怀公被杀后,他又回到晋国。

这里是他的家,宁可死在家乡,绝不做国家的叛徒。

他曾经砍掉重耳的衣袖,曾经积极去狄国刺杀重耳,曾经忠实的执行晋惠公的命令,这种仇恨,重耳没齿难忘,绝对不会原谅。所以,这次政变,寺人披是最佳人选,没有谁比他更可靠。

于是,吕甥和郤芮,悄悄联络了寺人披,把他们的谋反计划,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披太监,诚恳邀请他加入自己的阵营。

披太监也不傻,当时慨然应允,心中却一万个不情愿。

作为一个不入流的太监,虽然地位低下,但他并非什么大奸大恶、丧心病狂的人。在他的心中,只服从国君的命令,国君让他干什么,绝对二话不说,实打实地干。

晋献公让他去蒲地抓重耳,他很‘负责’地砍下重耳的袖子;晋惠公让他三天内出发,去狄国刺杀重耳,他只准备一天就动身了。

他的‘忠君’思想,比吕甥和郤芮还可靠,比他们有人味。

晋国刚刚安定,就又要造反,别说不一定成功,就算成功了,重耳手下一群人才,加上国内的支持者,岂能善罢甘休?无论如何,自己都是反面角色,都是替罪羔羊。

但是,如果反对,自己更加危险。披太监从容答应了吕甥和郤芮,让那两位非常振奋,商定了时间,就准备造反。

说实在的,披太监很不幸,几次接受国君的使命,都没有完成;虽然没有受到责罚,他内心很郁闷。现在,重耳贤明,众人拥戴,自己岂能再干弑君的勾当?那可真的成了晋国的罪人。

送走了吕甥和郤芮,经过一番思想挣扎,半夜十分,终于下定决心,亲自去拜见晋文公重耳,希望能给个戴罪立功的机会。

晋文公已经休息,听说寺人披前来求见,很不高兴。不仅打扰自己睡觉,昔日的各种恩怨,瞬间涌上心头。还敢主动来见我?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胆。

当年若非你急匆匆刺杀我,何至于像个乞丐一样,奔走四方?何至于在五鹿被‘野人’羞辱?何至于逼得介子推‘割股啖君’?你简直罪无可赦。

如果现在捉拿寺人披,显得自己没有容人之量。

但是,晋文公又不愿意见到他,于是派侍者责备:“因为骊姬的谗言,你在屏门内向我射箭,还困我于蒲城,砍断我的衣袖,现在那衣服还在;惠公让你来刺杀我,命令是三天,你隔一个晚上就到达,也太快了。我屡次遭到你的逼迫,你我之间有什么深仇大恨吗?你赶快逃走吧,好好想一想,改天再来见我。”

事实确实如此,我们的披太监虽然没有害死重耳,却害得他当了一段时间的乞丐,狼狈不堪。但毕竟是差点儿,没有流一滴血,没有真的害死他,就这一点点儿的差异,可是天壤之别。

寺人披敢冒着生命危险来面见重耳,自然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没想到却被拒之门外。

面对质问,他既不生气,也不慌乱,说道:“我以为您已经懂得君臣之道,所以才回来,原来您现在还不懂啊!侍奉君主忠心不二,这才是人臣;不因为私人好恶而改变态度,这才是君主。君要像君,臣要像臣,这是历来的教诲。献公、惠公的时候,您只是蒲人、狄人,跟我有什么关系?我不过是尽力铲除国君所痛恨的人,怎么能是怀有二心?当初管仲射中齐桓公的衣带钩,衣带钩比袖口更接近要害,齐桓公并没有怨恨,任用他为宰相,称霸诸侯。如今您的德量气度能否再大些呢?我不过是个受过宫刑的小臣,有什么可担心的?您如果还念着旧恶,不接见我,那要逃跑的人多了,难道没有蒲、狄的祸患吗?”

这一通长篇大论,重耳头发都竖起来了,话中有话啊!于是整理衣冠,立刻出来接见这位披太监。并且诚恳说道:“你说的太对了,确实是我怨恨在心,请从此改过。”

眼看时机成熟,寺人披就把吕甥、郤芮的阴谋和盘托出,重耳听了大吃一惊。

本来想召见俩人,直接除掉,但是,吕甥、郤芮党徒众多,内外都有他们的耳目,万一走漏消息,后果难料。于是,重耳以生病为由,连夜乔装打扮,乘着轻车走小道,去王城(今陕西大荔一带)会见秦穆公,并把情况跟秦穆公说了,等候国内消息。

听说国君生病,吕甥、郤芮内心大喜,天助我也。

公元前636年3月30日,晋文公的宫殿突然起火。

众人忙于救火,吕甥、郤芮带着他们的手下,冲进宫殿,四处寻找晋文公。但是,结果让他们大失所望,没有找到。

这让他们内心惶恐不安,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怎么办?关键是,他们的阴谋已经败露,与晋文公的支持者乱战一场,无法在晋国停留,不得不逃到黄河边上。

此时,他们走投无路,准备投奔秦国。恰好,秦穆公派使者邀请他们前去商议大事,吕甥、郤芮没有多想,率领手下,投奔了秦穆公。

晋文公,早已在那里等候他们多时,结局可想而知。

铲除了吕甥、郤芮,晋文公重耳向秦穆公表示感谢。然后,送上彩礼,顺便敲锣打鼓,把两位夫人都接上,高高兴兴回到晋国。间接也表明,自己是出国迎亲来了,并非逃出来的。

晋国刚刚结束内乱,情况不明,为了保护晋文公的安全,秦穆公派了三千卫士,都是得力臣仆,称之‘纪纲之仆’。所以,后世往往以‘纪纲’,代表忠实的仆人。

内部最大的威胁,就这样被铲除了,披太监也得到重用。晋文公很看重他,后来晋国得到原地,晋文公曾向他咨询原地的长官人选,他推荐了贤臣赵衰,因为赵衰讲信用。

再后来,史册就没有了记载。据《东周列国志》所说,在伐曹的战役中,寺人披为了保护重耳,身先士卒,战死城门下。不过,那是小说,正史没有见到。

总体来说,披太监的人品还是没问题。对于国君,他是忠心耿耿,绝对竭尽全力;不像某些大臣那样,为了一己之私,反反复复,随时变节。

虽然他地位低下,是个太监,但是,他并非十恶不赦之徒,关键时刻,总能把握好分寸,在‘春秋’的历史中,有他一席之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