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穆王死后,顺理成章由他的儿子芈旅即位,就是公认的春秋第三位霸主——楚庄王。
现在的庄姓,都是他的后代。
作为一代枭雄,楚穆王也算辉煌一时,凭借武力,把郑国、卫国、宋国、陈国,都纳入自己麾下;然而,由于缺少德政,他去世后,这些国家,都转身跟随了晋国。
另外,最大的原因在于,楚国发生了内乱,新即位的楚庄王不务正业,国内国外都看不到希望。
公元前614年冬,鲁文公去晋国朝拜,卫成公半路会见,表达了与晋国友好的愿望;返回途中,郑穆公又热情招待,也表达了想与晋国讲和的愿望,并且请鲁文公再回一趟晋国,给说和一下。
大老远的,条件有限,如此折腾真是让人为难。不过鲁文公友好善良乐于助人,加上郑穆公一片热忱,又返回晋国,帮助它们一一达成协议。
中原的诸侯,一个个回到晋国怀抱。第二年,晋国组织新城之盟,宋昭公、卫成公、郑穆公、陈灵公都参加了会盟,宣布加入晋国大营。唯独蔡国,还在坚持,但是,后来赵盾率领诸侯伐蔡,楚国无力救援,蔡国不得不签订城下之盟。
这一年,哈雷彗星扫过地球,被载入史册。
中原诸侯,接连投靠晋国,楚穆王时期依靠武力建立的大业,在他死后迅速轰然坍塌。
外部的背叛,让新上任的楚庄王一筹莫展。这不算什么,只要努力自强,将来还能收回来;糟糕的是内部,由于人心不齐,为了权力争夺,甚至影响到楚庄王的人身安危。
话题,还要回到公元前635年秋。
那时,晋文公刚即位没多久,与秦穆公关系融洽。由于王室太叔带之乱,晋文公积极勤王,得到周惠王认可;秋季,晋文公与秦穆公联合,讨伐楚国的附属鄀国。
前文说过,楚国派遣斗克、屈御寇率领申、息两地的军队帮助守卫商密。结果秦国使用反间计,迫使鄀国投降,秦军俘虏了斗克、屈御寇回国。
国家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为了本国利益,可以打,可以骗,可以蛮横无理,可以不择一切手段,可以凭借自己强大的实力,先进的武器,把各种炸弹倾倒在别国的土地上。
打了人,还强词夺理,推卸责任,这是强盗爱干的事。
公元前627年,秦、晋翻脸,秦军在崤山惨败,双方从此成为仇敌,势同水火。秦国不得不转换思路,想到了南方的楚国,因为只有楚国,才敢对抗晋国。
再说那位斗克,已经在秦国当了七、八年俘虏,楚国不闻不问不关心,日子过得也不容易。
秦国急于和楚国结盟,终于想到了若敖氏家族的这位俘虏。于是,请出来好酒好菜招待一番,放他回国,让他成为联络秦、楚和睦的桥梁。
对于楚国,自从‘城濮之战’后,沉寂了许多年,那场噩梦时刻挥之不去。如今秦国来结盟,真是再好不过,多年以来,只有秦国,敢跟晋国对着干,而且没完没了。更关键的是,秦国自保有余,根本用不着楚国支援。
虽然秦、楚距离遥远,为了共同的目标,两国一拍即合,迅速结为联盟。
一个‘西戎’,一个‘南蛮’,从此珠联璧合,让晋国陷入两面作战的窘境。
斗克也算立功赎罪,但一直得不到重用,毕竟,在古代当俘虏不是很光荣的事。据《国语》记载,他后来担任太子(未来楚庄王)太师,这个职位很不错,相当重要。
再说楚国公子燮,公元前622年,他率军灭亡蓼国(偃姓,皋陶后裔,今河南固始县),也算大功一件。
据《国语》记载,他担任太子(未来楚庄王)太傅。
公元前615年,令尹成大心死去,公子燮主动向楚穆王提出请求,想担任楚国令尹。
我选我,有魄力,但是,魄力容易变成野心。楚穆王什么人物?看了一眼急切的公子燮,一口回绝。当兄弟可以,当令尹不行,那是国家中枢,军权所在;有朝一日我去世了,你要造反,谁能控制?
所以,楚穆王让成大心的弟弟成嘉(字子孔),担任令尹。
公子燮与斗克,都认为自己功劳很大,却得不到重用,郁郁不得志。于是,为了实现各自的理想,他们很自然地勾搭到了一起。
公元前613年,楚庄王正式即位。
正是多事之秋,刚上任,就有舒国发生叛乱。舒国,据说是偃姓,历史解释很多,有的认为是一个国家,有的认为是几个国家,包括‘舒庸’、‘舒蓼’、‘舒鸠’、‘舒龙’等,合称‘群舒’,也有可能是一个国家的几个分支。
公元前615 年,成嘉初当令尹的时候,舒国就曾发动叛乱,他亲自平定,捉拿舒君,顺势包围巢国。
这次,成嘉和楚穆王的老师潘崇,准备率军袭击舒国,彻底铲除这个隐患。
临出发前,他们安排公子燮和斗克留守,辅佐楚庄王。
他们认为,作为楚庄王的太师和太傅,斗克与公子燮一定会尽心辅佐,保得后方平安。然而,他们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身边最安全的,却成了最危险的,差点儿害死这位未来的霸主。
斗克与公子燮早已内心不满,准备抢班夺权。新君即位,自然有自己的一班人马,岂能还让老臣执政?成嘉和潘崇掌权,斗克与公子燮难有出头之日,旧怨新愤,让他们决定冒险一搏。
成嘉和潘崇带兵走了,斗克与公子燮几番谋划,轻松挟持楚庄王,控制郢都,加固防御。同时,给成嘉和潘崇安加罪名,抢夺了他们的所有家产;接着,又派出刺客,前去刺杀令尹成嘉。
也许这位刺客的水平太差,也许成嘉防范严密,总之,刺杀失败,刺客垂头丧气孤身返回郢都。这个刺客没有留下姓名,不仅仅因为没有成功,主要是他属于刺客中的下九流,这种劣质废物实在太多了,花钱雇他们简直就是浪费。
内部危机,国君危机,成嘉和潘崇立刻回军,攻打公子燮和斗克。
公元前613年8月,公子燮和斗克不得人心,抵挡不住楚国大军,只好挟持楚庄王,逃离郢都。斗克早先位居申公,他们准备据守商密,另起炉灶,在路过庐地(今湖北省襄阳市西南)时,被庐地大夫戢(jí)梁诱杀。
楚庄王获救之后,心惊胆战返回郢都。
这次的内部叛乱,有一个重要人物逃往晋国,史书称他析公。此人到底何许人,有什么错,犯什么罪,不太清楚;也许参与叛乱,也许受到牵连,总之,他逃亡到晋国,并且受到重用。后来晋楚绕角之战,析公采用袭扰战术,让楚军崩溃,他成为‘楚才晋用’的第二个典范。
劫后余生,让楚庄王感慨良多,充分认识到楚国内部的混乱。
当国君不易,要冒着生命危险,有时候比普通百姓都不如。关键是,周围这么多大臣,到底谁是忠,谁是奸?谁可信,谁可怕?谁是真爱国,谁是假为民?他心里一点底都没有。
自己最最信任的太师和太傅,都举兵造反,谁还值得信赖?这一件事,让他感慨良多,至少比同龄人增长了一辈子的见识。
于是,他心底独自琢磨对策,开始了三年的放浪形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