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尔虞我诈(1 / 1)明月之霜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尔虞我诈,贬义,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你欺骗我,我欺骗你,彼此互相欺骗,谁也不欠谁。真实的历史,并不是这么简单的四个字,也不是这个意思。

解扬冒着生命危险,把一个假消息传递给宋国人,总算完成了艰巨的任务,昂首离去。宋国人得到一个感人的假消息,吃了一颗定心丸,防守更加卖力,楚军毫无办法。

而且即使没有晋国救兵,也不能轻易投降,保家卫国,虽死犹荣。

公元前594年5月,楚军还没有攻下宋国。

一场战争,已经持续八个多月,耗时如此之久。宋国依仗城墙,日夜坚守,楚军攻城不利,损失很大;时间长了,军士难免抱怨,庞大的楚国也吃不消,楚庄王准备撤军。

当初为了替申舟报仇,盛气而来,如今却要丧气而归。堂堂楚国,一代霸主,收服不了一个宋国,这跟打了败仗没什么区别。

眼看大军收拾行装,即将回撤,这时,申舟的儿子申犀站了出来。他跪在楚庄王战车前,几乎就是质问的口气:“当初我父亲知道出使必死,也不敢废弃王命,难道大王忘记昔日的诺言了吗?”

一句话,问的楚庄王再次哑口无言。前面刚刚被解扬嘲笑无信,今日如果撤军,又是对臣子失信。

唉!只因一念之差,到如今进退两难。

恰好,老臣申叔时正给楚庄王驾车,眼看国君无法收场,他立刻为楚庄王分忧,提出一个办法:“我们整顿军队,修建房屋,让士兵到地里种田,宋国人一定害怕而归顺。”

打到这个地步,双方已经各尽其能,筋疲力尽,弹尽粮绝,实在没什么更好的办法,就差用牙咬用头撞了。

做出打持久战,长期围困的假象,威慑宋国,好策略。

宋国人太顽强,如果撤兵,不仅失信于臣下,昔日士兵的性命,白白浪费。

楚庄王也实在无奈,试一试吧。立刻派工兵修建房屋,派军队开展了一次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楚国大军不再练兵,不再攻城,而是开始吹号角,盖房子种地,反客为主,赖着不走了。

这一招让宋国人非常恐惧,比战场血战还可怕。

现在的宋国,已经是强弩之末,根本无力再战。晋国的救援大军,这么长时间没有到来,显然不可能再来,我们,被晋国人骗了。可恶的解扬,冒死给了我们一个假消息。

灭国的阴云,笼罩着整个宋国,城内人心惶惶。

危急时刻,一个人站了出来,就是那位被司机羊斟出卖的元帅——华元。

楚国大军如此大张旗鼓伐宋,起因是宋国杀死了楚国使者申舟(虽然楚国无礼);而杀死申舟的主谋,就是力排众议的华元。

现在,楚国摆出长期围困,不灭宋国誓不摆休的架势。

别说围困,即使再打下去,宋国将面临灭顶之灾。晋国已经没指望了,如果不想点其他特殊办法,真要面临灭国之危?华元知道,自己一时意气用事,杀了申舟,如果真的因此导致宋国灭亡,那自己就是千古罪人。

爱国的热情,是一种无穷的动力,更激发出人的潜能。

华元决定,拯救宋国,虽死无憾。他绞尽脑汁,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孤身一人,潜出城外,竟然偷偷混入楚军大营,然后摸进了司马子反(公子侧)的营帐里。

子反,就是公子侧,楚庄王的弟弟。他有个坏毛病——嗜酒,将来他会因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此时的司马子反,长期离家在外,每天负责军务,不知喝多了,还是太累了,正躺在营帐呼呼睡大觉呢。华元进入他的营帐,悄无声息,竟然没有任何阻拦,可见围城久了,军纪涣散,缺乏警惕。

这次大战,实在出乎意料,时间太长了。楚军实力强大,却比宋军疲乏,整天居住野外,吃不畅快,睡不舒服,加上思念亲人,内心产生了惰性。所以,能放松就放松,能偷懒就偷懒,楚军,早已麻木了。

子反管理如此松散,如何治理军队?注定要付出代价。

华元进入大营,直接登上了子反的床,几番摇晃,终于惊醒了梦中人。他睡眼惺忪,稀里糊涂地,在自己的营帐里成了俘虏,从此也算名垂青史。

华元偷入楚营,是否携带武器?《春秋三传》、《史记》的记载虽然略有不同,但是都没有记载他携带武器,或者说根本没带匕首;但这又不合常理,所以《东周列国志》中,华元袖藏匕首,劫持华元,但很快也收起。

敢孤身独闯楚营,这位华元,也算浑身是胆。

不过,他此来的目的,不是要杀人,只想迫使楚国签订和平条约,要求他们退军。否则,子反的小命价值有限,自己怎么没的都不知道。

既然劫掠子反,必须坦诚相告,以化解燃眉之急。

华元没有隐瞒,很敞亮地告诉子反,宋国内部已经惨不忍睹了,互相换着孩子吃,劈开尸骨当柴烧,(易子而食,析骸以炊);这次来的目的,就是求和,但也不能签订城下之盟,那是耻辱,跟灭国一样;只要楚军撤退三十里,再签订盟约,宋国一定唯命是从。

成语故事‘易子而食,析骸以炊’,就来自这里。这次伐宋的战斗,可谓惨烈至极。许多年以后,人们谈起这次战斗,依然毛骨悚然。战争,实在太残酷了,人吃人啊!

只因一时狂妄,为了一个人复仇,却害死了更多的人,这不是楚庄王的风格。

这次伐宋之战,前后都没有提到令尹孙叔敖。据推测,很可能,他已经去世,否则如此漫长的战斗,孙叔敖一定会诚恳进谏,不至于打到如此惨烈的地步。

司马子反被吓坏了,盯着寒光闪闪的匕首,根本不敢反抗。当他听说宋国已经‘易子而食,析骸以炊’,大吃一惊;其实,楚军也很疲惫,粮食不多了,军心有些涣散,一切都是在作秀。

所以,子反就与华元盟誓,答应撤兵。

他是楚国司马,国君弟弟,国家的三把手,没有资格独自决定如此大事;然而,在大哥楚庄王面前,他相信自己的话还是有一定分量的。

唯一让人不满的是,两个臣子,竟敢代替国君,私自决定国家大事。孔夫子不满,记载:夏五月,宋人及楚人平。

《春秋公羊传》记载,略有差异。此时的楚军,也是疲惫至极,只剩下七天的口粮。如果七天之内拿不下宋国,就准备撤军回国。

子反登上土山,查看宋国内部情况,华元看见了,也登上土山与他相见。然后,华元跟子反说了宋国的惨状,子反也跟华元说了楚军的情况。

子反回去后,跟楚庄王说了楚国的惨状,并且告诉楚庄王,已经把楚军只有七天粮食的情况,也告诉了华元。

楚庄王很生气,这是军事机密,怎能告诉敌人?

子反说:“宋国那么小的国家,还有不欺骗国君的臣子,难道楚国就没有嘛?”楚庄王依然决定,盖好房子,占领宋国再回去。

子反很不高兴,说道:“那么请国君住在这里,我要回国了。”

楚庄王一看,没办法,只好班师回国。

《左传》则记载:听了子反的汇报后,楚军退兵三十里,与宋国签订了盟约,其中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我无尔虞,尔无我诈。

意思就是我不欺骗你,你也不欺骗我,大家以诚相待。

后人传来传去,把最关键的‘无’字传没了,简称‘尔虞我诈’,含义则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变:你欺骗我,我也欺骗你。

虽然贬义,却也实实在在道出了世间人心的险恶。

盟誓之后,华元入楚国当人质。这虽然名声不好听,对于他这种人,却也是一次机遇。华元混迹官场许多年,遇到糟糕的事情多了,然而却屹立不倒,必然有其优点。比如‘大棘之战’,那么惨重的失败,毫发无损,可见他很不一般。

在楚国当人质期间,华元从上到下左右逢源,全体贿赂一遍,甚至包括楚庄王(礼物过后再谈);可以说,华元把做人质,当成了最佳的外交机会,借机在楚国私交不少好友,为第一次弭兵(消除战争)大会,奠定很好的基础。

楚庄王似乎也厌倦了战争,不再东征西讨,直到公元前591年病逝。

宋国的都城,就位于今天河南省的商丘,这次宋国都城保卫战,持续九个月之久,是历史上最早、最惨烈的围城战。

一千三百多年以后,唐朝末年的‘安史之乱’,这里再次爆发了一场持久大战,守城主将名叫张巡。这次大战持续十个月,最后弹尽粮绝,以至于吃人肉充饥。

河南,留下许多著名战役,留下许多名胜古迹,也留下许多感人的故事。河南人,真是命苦啊!任何朝代更替,都是小战不断,大战必有,都是战乱最惨烈的地方。

所以,请不要责怪河南人。

按照《史记》的观点,‘春秋五霸’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跟楚庄王。如果这样,那么辉煌一时的‘五霸’到此结束;但是,整个‘春秋时期’,还有一百二十年的历史呢,几乎占据一半,岂能就此平淡收场?

秦穆公在西戎称霸一时,没有争锋中原;宋襄公不过是一位过客,难称霸主;未来还有两位重量级人物:吴王阖闾与越王勾践。

他们,绝对配得上‘霸主’的名声。

楚庄王,作为春秋时期公认的一代霸主,他有英明神武的一面,却也有草率武断的一面,比如这次伐宋。不过,他的整体业绩,还是值得肯定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