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八日清晨,玄宗按乾封旧制在高力士的服侍下戴上皇冕,穿上衮服,早上在行宫御帐内用完斋饭后,高力士引着玄宗走出御帐外散步,玄宗抬头仰望天空,若有所思。
忽然间,只见一阵狂风从东北方向刮来,来势迅猛,风声大作。高力士急忙挡在玄宗身前,护国大将军王忠嗣、禁军大统领陈玄礼率十几名禁军卫士也立刻把玄宗团团围了起来。
但见狂风一卷而过,并未伤着众人,却把玄宗身后的御帐篷布撕出一条大裂缝,支撑御帐的一根柱杆也被狂风折断。众人见状大惊失色,慌作一团,纷纷交头接耳,认为是天象不吉。那时的人们认为,如果做的事情是顺承天意,将会出现祥瑞的兆头,而如果是悖逆天意,就会出现不吉利的凶象,于是大家纷纷对封禅大典开始嘀咕起来。
张说见状,立刻从慌乱中定下神来,灵机一动大声说道:“大家莫要慌张,圣人是天命之子,如今御驾东来,定会惊动天地,这大风是东海之神前来迎接圣人的。”
玄宗及大家一听,心下稍安。过了一会,但见晴空万里,旌旗微扬,只有丝丝微风拂面而过,狂风再无踪迹,众人心情方才缓了下来。
话说那阵大风正是文昌禄君奉文宣圣尊法旨在半空中作法弄出来的,意在警告玄宗戒除傲骄之气,以后勿要沉迷酒色,荒废朝政。却被张说一阵巧言令舌搪塞过去,不禁叹了声:“天意!”转身返回碧游宫去了。
玄宗及群臣就这样在泰山脚下度过一天。斋戒沐浴后,玄宗第二天即十一月九日上午率一部分皇室要员、重臣僚属、礼官及禁军约千余人启驾登泰山,其余大部人马均留在山下。
这时风和日丽,山道沿途皆有禁军站岗护卫,一路旌旗招展,好不热闹。下午时分,登山队伍抵达早已搭建好的山顶行宫。
时至晚上,天色已黑,山上的玄宗正在御帐中与张说、张九龄等吃斋用膳,正闲聊着,忽听帐外又狂风大作,玄宗忙放下筷子走出帐外,众臣跟随。一出御帐,但觉劲风迎面扑来,寒气彻骨,高力士不禁打了个冷颤,赶紧回到帐内把披风拿出来给玄宗披上,一边说:“天气咋又变故了?”
玄宗心神不宁,肃立在夜色之下,泰山之巅,许久不说话。大风还是一直刮着,冬月的夜晚本就寒冷,又在山顶之上,大家都冻得有点哆嗦,玄宗似乎全然不觉,直至夜半,众臣陪着玄宗呆呆的站着。
只见玄宗双手合十,仰天祷告:“朕自即帝位以来,苍天保佑,国家昌盛,万民安泰。此次登封泰山,本欲为民祈福。如果朕有什么过失,请上天立刻惩罚朕本人;如果是大唐子民无福的话,也请上天责罚朕一人而已,朕甘愿受罚,随从的大臣将士受不了这彻骨的寒风,恳请天神停了这寒风吧!”
玄宗祈祷完,双膝跪地,站在他身后的众臣十分感动,也纷纷跪下,口称:“圣人”。
只一会,果见风静树止,满天星光,转眼间天气也温暖了许多。玄宗及群臣大喜过望。
李林甫大声赞道:“我主洪福齐天!”
此时,大家心情安定,放眼往山下看去,但见黑夜间一片篝火闪闪,点点相连,那是禁军点燃的火把,从山脚行宫一直连接到山顶登封坛,如一行繁星从地上连绵不绝排列到天上,宛若仙境。天空间还飘荡着不知从哪里传来的丝竹之乐,渺渺然似从天外飞来。
玄宗与众臣心情大好,一直畅聊到三更天,方才回帐歇息。
玄宗在御帐中躺下休息,不知过了多久忽见御帐内灿若白昼,祥云环绕中,一位年长尊者慈眉善目微笑而立于中央。
玄宗定睛一看,认出是文宣孔圣人,大吃一惊,赶忙翻下龙床,匍匐在地:“弟子李隆基不知文宣圣尊降临,有失远迎,万望恕罪!”
文宣圣尊慈祥一笑说:“唐皇不必多礼,你鞠躬尽瘁,励精图治,大唐在你的治理下国富民强。然切不可有骄奢淫逸之心,以免前功尽弃。之前的狂风天象乃是警示。”
玄宗叩首道:“蒙圣尊垂顾,三生有幸。李隆基一定不忘圣尊教诲,在长安时就已议定泰山封禅后即刻前往曲阜文宣庙拜见圣尊。”
文宣继续说:“唐皇可曾记得,十二年前你送二十七皇子前去文宣学宫修学问道,如今他学业已成,你该把他接回去认祖归宗了,他日必当大任,扭转乾坤……”
话音刚落,但见祥云涌起,玄宗只觉得眼前一花,对面的文宣圣尊已然不见了。
玄宗大叫一声:“圣尊!”猛一睁眼,却发觉自己是盖着被子躺在龙床上,周围安安静静,昏暗的灯光下一个外人也没有。
他忙坐起身回想,原来是做了一个梦,文宣圣尊托梦给他了。对啊,自己的第二十七子李瑱十二年前由世外高人从宫中带去文宣庙求学,这么久了自己差点忘了,这次去曲阜拜祭时也该把瑱儿带回去了。
玄宗把高力士叫到帐内,把刚才的情形详细说与他听,高力士大感惊奇。玄宗问:“现在几时了?”
高力士答:“刚过丑时。”
“朕没有睡意了,你去端杯茶来,陪朕聊聊天吧。”玄宗站起身,活动了一下筋骨。
十一月十日,也即玄宗皇帝来到泰山顶上的第二天清晨,其日平明,山上清迥,微微祥风从山南吹来,山峰高处紫烟腾腾。
玄宗斋戒沐浴完毕,戴皇冕穿衮服,华盖遮顶,在群臣的簇拥下来到圆形的登封台南面。
此时丝竹之乐缭绕在四周,天空中祥庆之云汇聚。吉时一到,玄宗庄重地登上登封台,开始了登封祭天仪式。
台下群臣山呼万岁,声动天地,响震全山。台上的玄宗在礼官的引导下虔诚地完成各种祭祀程序后,初献仪式完毕。然后将写好的玉牒书封藏于台上的方坛中,玄宗转身走下圆台。邠王李守礼和宁王李宪接着走上台,进行亚献和终献的祭祀仪式。
与此同时,山下的百官也在祭祀五方神坻,整个泰山上下人潮涌动、热闹非凡。
登封仪式结束后,禁军护卫着玄宗及群臣走下泰山,山下群臣及番邦诸夷使者早已在行宫外恭候銮驾,见着玄宗争相迎贺。
当晚,玄宗众人继续在泰山脚下行宫宿夜。
十一月十一日一早,君臣移驾到泰山旁边的社首山,继续按照昨日登封仪式的程序进行降禅仪式,祭祀地神及其他诸神。社首山乃是泰山的附属支系,山势低矮平缓,历代帝王降禅仪式多在此山进行。
封禅仪式结束后,唐玄宗兴致勃勃,亲自撰写了《纪泰山铭》,刻勒在泰山顶大观峰。洋洋千言的唐摩崖石刻迄今可见,其中铭文如下*:
维天生人,立君以理,维君受命,奉天为子。代去不留,人来无已,德凉者灭,道高斯起。赫赫高祖,明明太宗,爰革隋政,奄有万邦。罄天张宇,尽地开封,武称有截,文表时邕。高宗稽古,德施周溥,茫茫九夷,削平一鼓。礼备封禅,功齐舜禹,岩巍岱宗,卫我神主。中宗绍运,旧邦惟新,睿宗继明,天下归仁。恭己南面,氤氲化淳,告成之礼,留诸后人。缅余小子,重基五圣,匪功伐高,匪德矜盛。钦若祀典,丕承永命,至诚动天,福我万姓。古封太山,七十二君,或禅亭亭,或禅云云。其迹不见,其名可闻,祗遹文祖,光昭旧勋。方士虚诞,儒书不足,佚后求仙,诬神检玉。秦灾风雨,汉污编录,德未合天,或承之辱。道在观政,名非从欲,铭心绝岩,播告群岳。
同时,首相张说等重臣也都撰写了文章,刻于石上以纪念此次泰山封禅。
封禅大典结束后,朝廷按惯例要封赏参加泰山封禅的相关官员。玄宗皇帝下旨,内外官三品以上的赐爵位一等,四品以下的赐官阶一级,凡是陪同登上山顶的也官升一阶,由首相张说拟定封赏名册。
登山之前,张说就草拟好了诏书,他把很多自己的亲信或和自己走得近的官员列入封赏名册,而把一些德高望重但与自己关系一般的大臣排在名单后面或干脆剔出名单。
张九龄看到名册,找到张说劝道:“首相,官品爵位是天下公共的器物,应该把德高望重之人排在前面,有功劳的旧臣排在后面。否则,就会有人指责和批评。现在泰山封禅,广施恩泽,这是百年不遇的大事。有名望和声誉的人,不能蒙受恩泽,一些小官小吏却先被加官晋爵,张某担心诏告公布后,会让不少僚属感到失望,希望大人仔细考量此事。”
张说不以为然,笑着拍了拍张九龄的肩说:“你说的这些都是荒唐无据的议论,哪里值得担心呢?”
张说最终没有采纳张九龄的建议。等到封赏诏令出台后,朝廷内外的人果然对张说多有怨气和指责,后来最终迫使张说罢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