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太宰卫伯和率兵前来会师,召公虎心下大喜,心头愁云顿时消散。
二话不说,召公虎率领王师众将帅出帐,降阶相迎。卫伯和风尘仆仆而来,纳头便拜,召公虎赶紧把对方迎入帐中,赐以上座。
众人分宾主坐定,卫伯和同召公虎寒暄了几句,召公虎关心起卫国在途中遭遇赤狄骑兵伏击之事,卫伯和大呼失策。
方兴站在一旁,仔细打量这位卫伯和,他可谓是大周政坛上一位响当当的风云人物。
只见他三十出头,比自己想象中年轻许多,二尺长髯之上是张英俊脸庞,面如朗星,一脸刚毅,确是年少得志之人。
方兴曾听亡父说过卫伯和故事,对他评价很高,称他为“社稷之臣”。卫伯和是卫国国君,他的前半生可谓跌宕起伏、风起云涌。
卫国在此前很长时间内偏于沉寂,但倒退到两百年前,卫国可是大周之初的天下焦点。原因很简单,卫国国都不是别处,正是商朝最后的都城——朝歌。
武王伐纣,灭亡了商朝王廷之后,如何处置朝歌城成了武王最头疼的头等大事。周朝代商是以弱胜强,攻城容易守城难,朝歌城里殷商残余势力强大,商朝遗孓时刻谋划着复辟商王朝。
在这种情况下,周武王决定因势利导,寻访得商纣王的幼子武庚,把他封在朝歌,以示周王朝之恩典,希望通过怀柔政策,镇压商王朝的反叛势力。
仅此还远远不够,为了监视武庚和朝歌城的一举一动,周武王同时将自己的三弟管叔鲜、五弟蔡叔度、八弟霍叔处封在了朝歌城外围,呈三足鼎立之势,史称“三监”。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周武王在伐纣后的第五年便英年早逝,太子周成王姬诵年纪尚幼,所以周武王临死前托孤四弟周公旦,希望让其摄政,辅佐襁褓之中的周成王。
这本是一个于情于理、于公于私都非常恰当的任命,却唯独遭到了一个人的妒忌,那便是周公旦的三哥管叔鲜。
管叔鲜认为,论兄弟排行,周武王应当先托孤给自己这个三弟,而不是直接跳到周公旦头上。管叔鲜越想越不平衡,便煽动五弟蔡叔度、八弟霍叔处造反,“三监”同时拥立武庚复辟,发动了轰动一时的“三监之乱”。
好在正义站在周公旦一边,这位不世出之名臣,用了短短一年时间就平定了“三监之乱”。处死管叔鲜以示威严,又流放蔡叔度、罢黜霍叔处以示宽大,周王朝才重告平定。
经历过几次战争创伤,但当时中原第一城、商故都朝歌城依旧需要镇守,于武庚处断绝的殷商祭祀还要延续,难题又摆到周公旦跟前。
周公旦痛定思痛,先是从殷商旧贵族中找到了亲善周王朝的微子启,将他封于商朝故地,即殷商始祖契的出生地商丘,赐国名为“宋”,爵位为最高之公爵,以继承殷商祭祀。(周公旦很腹黑,“宋”者,宅中之木也,必难成大器。)
此外,又从自己所有嫡亲弟弟中,选取最有才干的九弟姬封,将他封于朝歌,建立卫国,伯爵,至此康叔封也被称为卫康叔。
周公旦对这个弟弟十分看好,亲自写了《康诰》、《酒诰》、《梓材》等治国的条陈文章,以指导卫国建国。
卫康叔也很争气,遵守周公教诲,“启以商政,疆以周索”,沿用商人的习俗来贯彻周法,把朝歌治理得井井有条。卫国成为屏蕃大周、遏制商朝余孽的重要力量,康叔也被提拔回宗周王室,任大司寇。
然而,卫康叔一代雄主去世后,继任的各任卫国国君大多庸碌无为。甚至到了周夷王之时,卫顷伯居然厚赂周夷王,让他封自己为侯爵,即卫顷侯。
这种行为让世人大为不齿,直到第十一任国君卫伯和即位,他不再称侯爵,继续恢复伯爵爵位,赢得海内外名声。
不过说起这卫伯和,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人物,世人对他可谓毁誉参半。
说他不好,乃是他的君位来路不正、颇受诟病,因为他身上背着一个沉重骂名——“逼兄自杀”。
这一切要从卫伯和父亲卫釐侯说起。卫釐侯在世时,非常宠爱小儿子卫和,所以赐给他许多财物,卫和生性豪爽,便散尽钱财,结交好友侠士。
卫釐侯去世后,按照嫡长子继承制,自然由太子卫余即位。然而卫余十分猜忌弟弟的“养士”行为,屡屡要置之于死地。
就在这时,在卫余尚未登基、在替卫釐侯送葬之时,有一群刺客在国君墓地前袭击卫余,逼得卫余躲进墓道里自杀而死。
卫余死后,继任者自然是卫伯和。他将哥哥安葬在父亲卫釐侯墓边,上谥号为卫共伯。
虽然卫伯和并未有弑君举动,但国内流传其养侠士以“逼兄自杀”之传闻,虽说那时卫伯和还未成年,但众口铄金,这个骂名他一背就是几十年。
然而,随着卫伯和在国君任上的崭露头角,卫国百姓开始淡忘他这一“黑历史”,而是交口称赞其治国才干。
卫伯和即位之后,励精图治,修先祖卫康叔之政,国泰民安,百姓和集,百采众谏,察纳锥言。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这首《淇奥》,正是卫国人拥护卫伯和的忠实写照,人们赞扬他的仁政,表达对他的爱戴之情。
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
父亲卫釐侯在位之时,朝歌城内卫巫势力抬头,无法根除。卫伯和继位之后,发动军队平定了国内的卫巫之乱。然而此时卫巫势力已成,渗透入镐京城,并最终引发国人暴动。
暴动的国人大多是周王师的骨干,一时间,镐京城内防务空虚,周边诸侯闭门自保,竟没有军队可以镇压这场叛乱。
就在社稷风雨飘摇之时,卫伯和挺身而出,他闻讯率领卫国大军进驻镐京城,协助太师周公御说、太保召公虎平定了国人暴动,并拥护周、召二公组建临时政府,“共和行政”。
因卫伯和平乱有功,周、召二公任命卫伯和为太宰,太宰仅次于三公,位列九卿之首、百官之长,在朝廷中举足轻重。
在卫伯和协助下,周、召二公处置了国人暴动的罪魁祸首,并将卫巫势力一网打尽,镐京城总算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如今,赤狄入侵中原,卫伯和在国内听到朝廷急报,毅然出兵相助。他将国政委任给太子卫扬,提领卫国一万兵马,星夜兼程,跨过天险太行,前来赵邑同周王师会师。
今日一见,方兴本以为誉满天下的卫伯和应当气场十足,未曾想他却彬彬有礼、谦恭谨慎。
“若能成就卫伯和如此事业,吾心足矣。”方兴感慨万分,他这才真正体会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句评价放在卫伯和身上,是多么恰如其分。
到了帐内,卫伯和听取了程伯休父对于战况的介绍。听闻周王师受挫减员,先是眉头一蹙,接着毅然起身,主动请缨道:“昨日周王师解赵邑之围,今日尔等少歇,就交由我卫国军队主攻如何?”
见卫伯和求战心切,召公虎心下大喜。但考虑对方初来乍到,自然希望对方稍事歇息,以逸待劳。
卫伯和生怕召公虎不允,赶忙道:“无妨,卫和此来可非作壁上观,卫国上将公石焕,早就寂寞难耐也。”
召公虎喜道:“公石老将军也到了?当年平定国人暴动,多亏了老将军领兵平乱。多年不见,不知公石将军近况可好?”
卫伯和笑道:“多谢太保大人挂念,老将军身体安康!这次听说赤狄入侵,他老人家按捺不住,深夜找到寡人,连夜来请先锋大印,寡人拗他不过,只能应允。”
召公虎道:“快快有请老将军入帐议事!”
传令兵领命而出,不久,一员赳赳老将,踏入帐内,便向召公虎行礼。
说起来,公石焕老将军辈分极高,乃卫康叔六世孙卫靖伯之庶子,算得上是卫伯和的祖父辈,是卫国一位驰骋疆场数十年的耄耋宿将。
方兴见他膀大腰圆,虎背熊腰,一举一动间颇显大将之风。若不是他那布满沧桑的满头白发,哪里看得出来这竟是个年近七旬的老将。
卫伯和引公石焕同众将帅见礼罢,卫伯和道:“前日我军受到赤狄骑兵伏击,若不是公石老将军力挽狂澜,恐怕早就全军覆没矣。”
众人交口赞叹,声未停歇,只见公石焕大手一摆,爽朗笑道:“本将一生所历凶险之战数不胜数,此等小战,何足挂齿!”
召公虎作了一揖,取过一爵清水,笑道:“军中以水代酒,孤用此爵为公石老将军接风洗尘!”
公石焕接过,仰头一饮而尽,朗声道:“多谢太保!敢问先锋大印何在?”
召公虎一愣,看了一眼卫伯和,卫伯和也是尴尬一笑,显是公石老将军的急性子毫无办法。
“公石老将军远道而来,还是稍事歇息为好……”召公虎赶紧赔笑。
“何须歇息?!”公石焕没等召公虎说完,就摆手打断道,“路上早已歇够,此战先锋非我莫属!”
众人见他粗暴打断召公虎的话,出言狂妄,都面面相觑,不敢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