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卷1第53章 天子驾崩(1 / 1)姬为毅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又过了一阵,程伯休父、卫伯和先后进入洞中,韩、郇、耿、魏的政要也前后脚鱼贯而入。他们都神情肃穆,默默地站在一旁,关切地看着蒲无伤医治老胡公。

方兴把一切看在眼里,心道:“老胡公果然不是寻常人物!太保召公虎亲率周王师来救不说,光是各国诸侯、公卿大夫悉集于此、如此关切,就足以证明其地位之高。”

“太保,恩师略有清醒,似有话要对太保言说。”蒲无伤突然转头,对召公虎道。

召公虎赶紧冲到老胡公跟前,撩袍跪下,侧耳倾听。

老胡公声音奄奄一息,非常微弱,拼尽生平最后力气,一字一字往外挤:

“余一人……德行有亏……死不足惜……余驾崩后……众臣务必……辅佐太子……中兴……大周……”

召公虎已经泣不成声,浑身颤抖,连连点头道:“召虎怎敢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老胡公微微点头,再没说话,炯炯有神的双眸缓缓闭上,长长地出了最后一口气,便撒手人寰。

“恩师!!”

“老胡公!!”

方兴和杨不疑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纷纷嚎啕大哭起来,蒲无伤也在一旁摇头哀叹,顿足捶胸。

这时,少师皇父走了上来,不断安慰方兴和杨不疑,示意他们先节哀顺便。少保显父也走到老胡公尸体之前,双膝跪地,取出一团棉絮,小心翼翼地拜伏着,把它放在老胡公口鼻之前。

方兴知道,这是丧礼中的“属纩”之礼,这团棉絮名曰“纩”,用于探看亡人是否还有残存呼吸。众人的焦急目光都聚焦在这小小棉絮之上,然而事与愿违,奇迹并未发生,老胡公已然驾鹤西去。

这时,显父从地上徐徐站起,倒退着回到队列之中,对召公虎摇了摇头,目光哀伤。

召公虎这才颤颤巍巍站起身来,往后退了一步,整了整衣冠,朝老胡公遗体拜了三拜。紧接着,他长跪不起,深吸一口气,似乎用尽了全身力气,大呼一声——

“周天子驾崩,众等下拜!”

就在这时,上至三公九卿的太宰卫伯和、大司马程伯休父、少师显父、少保皇父,下到郇侯、魏侯、耿子还有公石焕等诸侯国的首脑上卿,再到普通周王师士兵,都齐刷刷撩袍拜倒,五体投地。

老胡公是周天子?!方兴简直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

原来这位隐居彘林多年的世外高人,竟是国人暴动后“失踪”十四载的周天子姬胡。

周礼繁复,丧礼乃死生大事,便是周礼中最为繁复者。在丧礼开始之前,不允许任何人大声哭泣,溶洞里密密麻麻拜倒百余人,肃穆庄严。

寂静。

寂静到倘若一根针掉到地上,都清晰可闻。

对于周王室而言,天子不在国内驾崩,尤其是没在周王燕寝御榻上驾崩,是一件很不利于社稷之事。

大周开国两百年来,这还是第二次天子驾崩于外。此前,周昭王因南征楚国,在汉江之上遭遇风浪,最后溺水而亡。

方兴此刻脑子里面一片空白,他怎么也想不到,这位神秘的“老胡公”,竟是大周天子。这也不能怪方兴后知后觉,事实上,天下人也猜不到周天子竟会在彘林出现,而且驾崩于此。

这一切,又要回到十四年前的国人暴动说起。

国人暴动爆发不到半日,造反者杀向王宫,周王胡不得已孤身出逃,幸好召公虎提前准备好了车马,并且安排自己的家宰为周王胡驾车,这位家宰便是方武。

周王胡一路往北,渡过黄河、逃遁到大周故地太岳山,并在彘林里隐姓埋名定居下来,从此再也没能回到镐京,这一逃就是十四年。

按照周礼,周王驾崩或失位,太子可以即位。然而在国人暴动中,气势汹汹的暴民找不到周王胡,便把太子姬静作为替罪羊,从召公虎手中夺走杀害。

周王失踪,太子惨死,大周政局突然变得扑朔迷离,周王胡只剩下唯一的王子——王子友。按理说,扶立王子友为新任周天子看似是唯一的选择,但是却遭到周王室宗亲一致反对。

原因有三:第一,周王只是流亡在外,而并未驾崩,朝中没有任何人有权力另立新君;第二,王子友并非周王胡册立的太子,因此也没有替流亡的周王监国的权力;再者,王子友那时才刚刚满周岁,哪里能当天子。

然而,朝中不可一日无主,所以经过长时间的博弈,最后所有人都同意卫伯和提出的一个折衷方案——周、召二公共和执政。

但由于周王还未退位,周、召二公手中也只有有限的行政权力,既不能代替周天子祭天地,也不能废立三公九卿,军权也由太傅虢公长父掌控,不能妄行征伐。

这是个完美的过渡方案,却没曾想,周王胡这一走就是十四个春夏秋冬,始终杳无音信,且朝中无人知道周王藏身何处。

更有甚者,古时信息闭塞,对于周王室发生的这一系列变故,天下人知之甚少。甚至世人以为周天子只是十四年不理朝政,是个同周穆王一样醉心于山水的风流天子。

好在这十四年但还算太平,戎狄蛮夷没有趁虚而入攻打镐京,诸侯们也没有因此提出太多疑义。

可是,周王胡始终不露面过于反常,朝廷内外风言风语四起——周、召二公执政多年却不主动迎回周王,乃是居心叵测,想要大权独揽、掏空周王室。更有甚者,怀疑周王胡已为周、召二公杀害,意图谋朝篡位、改朝换代。

不得已,周、召二公同周王室达成一个新约定——待到王子友一十有六,若周王胡还杳无音讯,那么就议立王子友为新君。

朝内总算达成一致,周公御说和召公虎终于可以松一口气,马上就可以卸下这沉甸甸的重担和骂名。

眼看就要熬出头,赤狄却突然出动,他们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围攻了彘林。原先,周、召二公以为这只是一次寻常的异族入侵。但很快,召公虎接到密报,说赤狄围攻彘林背后藏着一个惊天阴谋——周王胡便身在彘林。

得知密报,召公虎寝食不安,于是赶紧找周公御说商议。二人起初将信将疑,但密报上细节详实,证据确凿,都足以证明周王胡身处彘林,让二公不得不信。

兹事体大,绝不可大意——一旦周天子落入赤狄手中,那大周的天便要崩塌。二公一拍即合,执意发兵北上救彘林。

但在出兵之前,此事遭到虢公长父和虞公余臣强烈反对。对于周王室而言,此次出兵势必打破“周召共和”不问兵事的潜规则。同时,作为周王师统帅的虢公长父,十几年来损公肥私,自然也不愿意让周、召二公染指军队。

更何况,周、召二公不敢明说出兵目的——如果兴师动众只是为了解彘林之围,那周王胡流亡在外的消息就会不胫而走。更何况,所谓密报来源不详,如果把密报公开,二公很容易越抹越黑。

历经千辛万苦,召公虎最终力排众议,以“救晋”的名义倾周王师之所有北上,虽然受尽波折,但有幸天佑大周,跌跌撞撞击退赤狄,并在周王胡弥留之际将其找到,没有落入戎狄手中受辱。

周王胡在位三十六年,避位十四年,整整长达半个世纪。他在位时,有过文韬武略的大作为,也有因专利之策而导致暴动的过失,生前褒贬不一,死后也必然毁誉参半。

但对召公虎而言,今日周王胡的溘然长逝,倒让自己怅然若失。国人暴动以来,十四年的忍辱负重,是到了做个了结的时候了。

眼下,当务之急便是筹备天子丧礼。

周朝自开国以来,就极其重视礼乐文明。先贤周公旦制礼作乐,沿用舜帝“吉、凶、军、宾、嘉”五礼为雏形,制定一系列严谨而繁杂之流程,让礼仪成为上至天子、下到国人必不可少的日常行为规范。

五礼之中,丧礼是重中之重。

周朝之前的葬俗相对简单,用草席包裹亡人遗体,便在田野中下葬,即不用封土夯实、也不在墓穴上植树,曰“不封不树”。

而周公旦提出“棺椁”之分——首先斩斫优质大材来制作棺木,在棺木的外层用上好木板制作椁室。周人认为,木材可以荫庇死者尸体。入殓之后,在棺木中放置大量随葬品,代表“事死如事生”。

除此之外,埋葬之地也颇为讲究。首先要选择一块风水宝地,掘墓为穴。接着,在墓穴底层挖出椁室用以安置棺椁,墓壁上挖掘壁龛,用来存放死者生前所用器物。最后,将挖出的土回填夯实,名之曰“坟”,并在坟墓周围种上树木、以示哀悼。

安葬逝者之后,丧礼还远未结束。周公还针对未亡人制定一系列丧服制度。根据未亡人同死者关系亲疏,划分五个等级的丧服和服丧期,最长为“斩缞”,为三年之丧。

此外,整个丧礼过程中,细到诸如悼念动作、哀戚程度、啼哭次数等,都作不厌其烦的规定。三年服丧期满后,丧礼才告一段落。此后还需定时定点祭祀亡灵,以寄托哀思。

周公重视丧葬,是为了化民成俗,通过庄重对待死者,从而达到善待生者之目的,追求“慎终而追远”。

慎终,须在丧礼上极尽哀情;追远,须在祭祀时极尽敬重。这样才能让人伦存于世间,尊卑有别、长幼有序、上下有异、相亲相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