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5章 李松和陈岩首次出庭(1 / 1)松岩之上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对于打输官司的后果,陈岩自然很清楚:“是啊,如果输了官司,那电池项目的知识产权可就大部分划归公司了。”

李松倒没这么悲观:“官司应该不会输。赵坤刚才说得对,所有的研发费用都是我们出的,法官断案也得依据事实吧,凭什么要我们让出大部分知识产权?”

陈岩分析:“虽然我也觉得不至于打输官司,但是事情肯定没这么简单。公司知道赢不了还要打这官司,应该是有所图谋吧?”

“你就别说了,我听得脑壳疼。还是那句话,真的假不了,事实摆在那里,不要怕什么幺蛾子。”

“你也别把事情想得太坏,公司可能是想蹭一下我们的热度,吸引点注意力,或许对于公司的销售会有帮助,应该问题不大。”

赵坤忿忿不平:“现在正忙于研究,偏偏又出了这档子事,势必会分散你们的精力。咱们辛苦了大半年,麒麟公司从没提供过帮助,出了成绩还总想着分一杯羹。”

李松发了个“苦笑”的表情:“没办法,这就是现实。”

这段时间,研究工作本身就已经让3人很纠结了:他们试验了很多碱性化合物,然而添加到石墨烯电池中以后,对于性能的提升基本没有帮助,看来这个方向是选错了。

与此同时,国际上对于新型电池的研究也是紧锣密鼓,开始有新的成果产生,让3人很是紧张,担心别的团队后来居上。不过,新的成果也只是用到了一些不太常见的酸性化合物,性能还不及硝酸铧。

应该说,李松团队的先发优势还是起了很大作用的。他们是最先注意到酸性化合物的,那些最常见的酸性化合物自然都被他们率先研究过了,比如硫酸铧、氯化铧、磷酸铧、硝酸铧等,而偏巧目前性能最好的就是硝酸铧,相当于被他们拨了头筹。

在李松团队打开了这扇大门之后,国际上众多科研团队纷纷跟进,这时就只能选择比较偏门的酸性化合物来研究了,而它们都不及硝酸铧。

至于酸性以外的其他类型化合物,肯定也有人在暗中研究,李松团队自己不就是在研究碱性化合物么?只是其他化合物看来效果不佳,不然肯定会有人发表成果的。

但是,3人的成果毕竟刚发表不久,很难说不会有更好的成果产生,因此他们的专利并不保险,可以说时刻经受着威胁,一旦有更好的成果出来,他们的专利将立刻变得毫无意义。

可就连这个还在申请、前途未卜的专利,麒麟公司都要来争抢,这让3人十分郁闷。

这时赵坤在QQ聊天群里说话了:“碱性化合物看来是不行了,没必要再花时间了,接下来该研究哪些化合物啊?”

陈岩感到棘手:“化合物的种类那么多,哪里能一个个去研究呢?再说铧元素又很珍贵,也经不起大量做实验啊。”

李松提议:“但是化合物的大类是有限的啊。我们从每个大类里挑选一两个试验一下,如果有希望,再重点研究这个大类。”

赵坤表示同意:“这个方法好。在这方面,我们可以说是有成功经验的。先前我无意中将铧元素掉入了硫酸中,只好用硫酸铧来测试,结果打开了酸性化合物这扇窗,随后我们找到了性能最好的硝酸铧。”

陈岩也表示赞同:“不错,以后就按这个方法来,一个一个大类进行测试。”

“嗯,以后的总体思路算是定下来了。不过,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咱们却似乎从未考虑一下,就连我也是这两天才想到的。”

赵坤立刻很感兴趣:“你就是咱们这个团队的大脑,很多想法都出自你,快说说看吧。”

“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148号元素以前都是些很不稳定、半衰期很短的元素,而到了148号元素,却一下子变得这么稳定呢?”

赵坤发了个“皱眉”的表情:“我明白你的意思,但是这需要提出新理论来进行总结,咱们都只擅长做实验,理论是我们的短板啊。”

“还有呢,为什么铧单质就不能提升电池性能,只有铧的酸性化合物才可以呢?”

“这个我也没办法解释清楚,得请那些理论物理学家、理论化学家们来搞定。”

李松提出了一个心愿:“要是能发明一种理论,解释清楚这些现象,也许能指导我们获得更惊人的发现。”

“前景是很诱人,但是也许我们这代人都未必能搞清楚,要靠下一代人了。”

“你这么悲观?”

“只怕我还算乐观的呢。想想柏诺兹和缪勒吧,他们1986年就发现了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1987年获得诺奖,但是他们发现的这个现象,却100多年都没能从理论上得到解释。”

陈岩感叹:“构建一个理论框架是非常难的,有时候理论会落后于实验很多年,希望咱们发现的这些现象不要拖那么久。”

接下来几天,3人调整了研究方向,开始测试其他的化合物大类。

然而,就算李松和陈岩很不情愿面对老东家,官司终究还是绕不过去。12月26日这天,李松和陈岩来到了知识产权法庭,赵坤则在听众席上落座。

原告席上,周恺已经坐在那里了。另一个人李松不认识,陈岩却知道,他悄悄告诉李松:“那人是公司法务部主任陈祥斌,据说是法学博士出身,是个狠角色。”

李松听了有点紧张:这么说来,公司两个部门的主管都来了,精兵强将啊!这阵仗可不小,老东家到底想要搞什么啊?

直到后来陈祥斌宣读了诉状,李松和陈岩才明白了公司的诉求,原来是认为他们两个利用研发部的科研条件,取得了接近成熟的科研成果,随后自己出钱完成了最后的研究,就坚决离开了公司,并申请了专利。

诉状认为,李松和陈岩的成果大部分是在公司任职期间取得的,因此麒麟公司应该拥有至少六成的专利权,希望法庭能够保护公司的合法权益。

李松和陈岩听罢,对视了一眼,第一感觉就是愤懑:这都是哪跟哪啊?整个诉状充斥着主观臆断,而且大都是不实之词。

李松又回头看了下听众席上的赵坤,只见他也是一脸怒气。

法官问李松:“你们听了诉状之后,有什么要陈述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