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章 瓷器之谜(1 / 1)凤皇玄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就这样,赵文超、慕之丘、刘斌、崔凯四个人,作为第一小组的成员,在前面探索着向地宫里面摸索前行。

由于没有再触碰到什么地下机关,后面的李文海小组和江之川小组,也都保持着几十米的距离,在后面跟进。

看到甬道边上陈列的绝世青铜器珍宝,其他人同样也是惊呆了。

在甬道里就有这么多的珍宝,那么,在墓室里,得有什么样的更有价值的东西呢?考古队员们非常期待。

又向前大约走了50来米。

大家的眼前一亮。

因为,甬道边上陈列的物品,赫然由青铜器变成了瓷器。

熟悉中国陶瓷发展史的人都知道。

在远古时代,人类社会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那时候就开始发明了陶器。

远古的陶器有黑陶、灰陶、彩陶等等。刚开始都是生活中的器皿,如盆、钵、碗、瓶、罐、壶、甑、瓮等。

慢慢的,生活中的日常用品,比如烛台、灯座等等,也渐渐多了起来。

之后,随着冶炼术的发展,生活中的器具,进入了青铜时代。

古代人发现,用铜和锡在一起,可以用不同比例,冶炼出青铜。青铜具有更强的硬度和韧度。

于是,人们用青铜冶炼出来锋利的兵器,祭祀用的礼器,再延伸到贵族大家的生活用品。

通常认为,商周时期是青铜器的巅峰时代。到了秦代,铁器开始冶炼出来,冶金术有了进步发展。

而到了汉代,由于冶炼术的发展,铁器开始大量的使用,从兵器到农具,再到生活用品,一直延伸下来。

而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陶器制造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前代陶器发展的基础上,人们又发明了给陶器上釉的技术。

并且,随着炭火的发展,人们对温度可以控制的更高,这就出现了比陶器更结实的瓷器。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唐三彩了。

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中国”两个字的英文单词a,在英语中就有磁器的意思。

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中世纪欧洲人对中国的认知,中国就是生产磁器的地方。

至于到了宋代,随着定窑、钧窑等官窑的发展,景德镇更是变成了瓷都。

随着炼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瓷器的制作则越来越精美,种类越来越多。

到了元代,则出现了青花瓷。

对于科学家来讲,这些都是常识性的东西,没有什么挑战性。

由于在此之前,考古小组的联席会议对墓葬年代的判定,大概就是西东两晋十六国时期。

所以,根据常识,此时的瓷器烧制技术还没有这么发达。

可是,在看到了这里陈列的精美的陶瓷艺术品的时候,大家的“三观”被重新颠覆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高约一米的瓷瓶。

瓷瓶是白色的,纯白得就像羊脂玉一样细腻。

肚大口小,口与底的直径大小相似。

瓶的颈部,有两个对称的点缀的两个耳朵。

这个瓷瓶,慕之丘很小的时候,就在家里见过与此类似,形状差不多的。

而自己家传的瓷瓶却是清末民国初年的产品。

“两晋十六国时代,瓷器的冶炼工艺就达到了这样高的水平吗?”,慕之丘心中暗暗赞叹。

赵文超研究员更是如获至宝。

在他的认知库里,这个瓷器的冶炼水平、烧制水平,最起码应该是宋代的。

可是,他却在瓷瓶的底部,发现了“晋太康元年制”字样。

“这怎么可能?如果那个时代就有了这么高的瓷器炼制技术的话,为什么这个技术没有流传下来?一直到了宋代才重新恢复到这个水平。”他心中充满了疑问。

而下一个瓷器,却仍然是“晋太康元年制”。

这是一个直径约半米的大圆盘。

这个圆盘,外面的边上有花纹,却是类似青花瓷的蓝色。

花纹是由兰草构成的。

这也太不可思议了。

接着,映入眼帘的瓷器,是难以想象的。

这个瓷器是一座鼎状的瓷器。

式样和鼎一样,有三只足,两个耳,圆形,高约一米五。

令人奇怪的是,在这只鼎的壁上,竟然绘着画。

看画风,赫然是东晋时代的作品。

第一只鼎上的画,画的是一位少年将军,英姿飒爽的骑在马上,搭弓射箭。

他的后面,是一些将士的轮廓。压阵的旗帜上,赫然写着篆体的“燕”字。

和他对阵的,是一个少数民族的将领。同样是骑在马上,却因中了箭,正从马上往下跌落。

这些画的线条是黑色的,将作战场面表现的栩栩如生。

第二只鼎上的画,画的是一位中年将军,仍是骑在马上,正挥刀冲杀。

他的后面,压阵的旗帜上,仍然写着篆体的“燕”字。

和他对阵的,是一个英俊的将领,骑在马上,从率兵向后退。士兵背着的旗帜上,却写着“晋”字。

大家陶醉在稀世珍宝的的欣赏中,突然,前面的甬道,却戛然而止。

第三只鼎上的画,画的是两军对垒,中间是一条河。

河左岸的军队在进攻,旗帜上有篆体的“晋”的字样,河右案的士兵们在逃跑,他的后面,是一些将士的轮廓。倒伏的旗帜上,赫然写着篆体的“秦”的字样。

第四只鼎上的画,画的是一位皇帝,坐在朝堂上,接受群臣的顶礼膜拜。朝堂后面的背景上,赫然写着篆体的“燕”字。

接下来的瓷器,种类更加繁多了。

有钵,有罐,有瓮,大多数都是生活用品。

考古小组边欣赏着瓷器,边前进,大约又走了一百米左右的时候,发现甬道在这里豁然变宽了。

正对着甬道的,是两扇高大的石门。

石门高约两米,宽约一米五,上面是拱形。

两扇门上刻有兽首的图案,兽首的口中衔着石环。

顺着甬道向左看去,20多米之外,仍是一座石门。石门高约一米五,宽约一米。门上仍旧刻着兽首的图案,兽首的口中衔着石环。

向右看去,20多米外,仍旧是一个石门,式样与左边的一模一样。

“难道,这就是帝陵的最终入口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