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景深心里默默吐槽,“你是他回京述个职,容易吗?不仅要为朝廷效力,而且回府要受亲爹的训练。”心下感叹,还是外放好呀!
荣寿堂婆媳、姑娘聊着身边好玩的趣事,说的正乐,年到六旬的老侯爷,走路仍虎虎生威,身后跟着几个小辈儿一起进来。
聊天被突然进来的几人打断,继续说下去不适合,女人间的事情,有男子在,谈论起来总是不好。
二老爷崔景言坐下,后背疼的龇牙咧嘴,崔景深也没比他好多少。
两人半斤八两,都疏于练习。
子女面前,碍于情面,怎么也得硬撑不是,被儿子女儿发现,多没脸。
小辈们看着还好。
五郎崔明涵五岁,正是好动的年龄,二房最小的孩子,很得二老爷疼爱。
看着爹爹坐在旁边,崔明涵扭着小身子往二老爷身上爬。
小手抓在二老爷大腿上,二老爷疼的啊地一声站起来。
引的其他人都看他这边的情况。
看明白问题原因,比起其他人笑的隐晦,老侯爷最过分,半点不顾及崔景言的脸面,不客气地哈哈大笑。
崔明礼了解父亲的情况,赶紧让妹妹婉玉把孩子抱过来。
他为什么不自己去,他也不好受,都是靠忍,他过去再出点状况,他们这房更引人注目。
三夫人宋氏面对这种情况,已经麻木了,总结经验。
不用管他,他自己一会儿就好,过后自己就忘了。
二老爷面色有些讪讪,恼羞成怒,瞅着父亲恨恨说道:“你还笑,要不是父亲,我会这样。”
这话老侯爷很不赞同:“和我有什么关系,又不是我让你打不过的,自己没用怪谁。”
老侯爷认为,拳脚真功夫,输了就得认。
二老爷不愤:“怪谁,当然怪你了,我和三弟在一起好好的谈论青瓷,你偏偏过来拉我走,去演武场,不去都不行,你还说不怪你。”
老侯爷不认账,觉得和自己没关系,“你大哥还说我拉去的呢,他怎么不像你一样。”
“大哥是武将,我是文人,这怎么能相提并论。”二老爷解释。
“怎么不一样。”在老侯爷看来没什么差别,“都是两个手,两个脚,你大哥长了三个不成。”
“……”这倒没有。
崔景深看着二哥的眼神很是同情。
二房其他人,老爷/父亲怎么不能和三弟/三叔一样聪明。
二老爷瞅着崔景深眼泪汪汪,同病相怜的说道,“三弟,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们。”
“什么受伤,我很好呀。”说着眼睛扫扫妻子和孩子,崔景深挺直腰板,站起来又坐下增加说服力。
崔景深极力地挽救在媳妇、孩子心中的形象。
二房,父亲又得罪人,三叔并不想要你的感同身受。
三房一致给崔景深,“他很厉害”的眼神。
门房打发人来回报,大姑奶到了,此时人已过外门。
老夫人乐呵呵给了赏钱,小厮拜谢退下。
一身红色牡丹锦绣长裙,金丝穿线,阳光下雍容酌目的妇人从门帘后进来。
身后跟着走过来一位藏青色锦袍俊朗少年。
妇人衣着华贵,一双凤眼不怒自威,气度逼人,崔洛玉想来,她便是老夫人的嫡女,大姑母崔玲珑,晋安王妃。
早年在侯府的时候,见过几次,没有现在威严。
不用猜那位少年,肯定是姑母家的世子表哥梁宸。
崔洛玉打量,面色白净,身板挺拔,头发用一支玉簪轻轻束起,气质如竹,芝兰玉树,堪称君子典范。
心里有了评价,崔洛玉自然转回目光。
瞅着五妹崔馥玉和六妹崔漪玉,盯着表哥梁宸的目光,亮晶晶的。
崔洛玉暗琢,五妹和自己同龄,六妹比她小一年,豆蔻年华,可以理解,正是谈婚论嫁之时。
二姑娘崔婉玉已经定亲,转年出嫁,看了一眼收回目光,十分守礼。
要说二夫人宋氏最骄傲的,便是生的一双儿女,儿子谦和懂事,处事得宜,女儿温婉端庄,进退有度。
旁边那个低头偷偷摸摸的,眼睛都快黏在人家身上了,当谁看不见呢?
宋氏也想不明白,她不曾苛刻庶出,偏生崔馥玉一身小家子气。
想看便大大方方地看,总比做贼心虚要来的好。
大房的六姑娘就没那么含蓄了,欲欲跃试,要不是身旁的大夫人压着,早就开了口。
今天小姑子领着儿子会来,为的是看望回京的三房,万不可当寻常戚走动,让女儿失了礼数。
一瞬望来母亲和自己这边的目光太多,梁宸没法分清谁是谁,跟着崔玲珑步履从容地走向外祖父和外祖母。
老侯爷和老夫人起来,欲要对两人行礼,晋安王妃崔玲珑和梁宸赶忙阻止。
梁宸劝道:“外祖父、外祖母快起来,做晚辈的怎么当得起祖辈之礼。”
老侯爷和老夫人根本不听,劝阻不住,二老一丝不苟地行礼。
礼仪完成,不等大家搀扶,老侯爷径自稳健起身坐到椅子上,朗目纠正道:“什么当得起,当不起,君就是君,臣就是臣,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老夫人点头,很认同老侯爷的说词。
别人总说老侯爷不讲理,或者讲的都是歪理,老夫人不赞同别人对老侯爷的评价,她感觉老侯爷说的很对。
就像刚刚,老头子说老二,就很对,老二确实自己不禁打,缺乏训练,总爱找理由!
看看老三,和老二一样不堪一击,不也在那忍着吗?也没有找理由反驳。老二还想拉他做同盟,景深都没有同意。
崔景深想说,真不是。第一,老侯爷他惹不起,说不过;二、媳妇,孩子看着呢?他怎么能认怂。
这点也是老夫人为什么不帮二老爷说话的原因,不是因为他是庶出,而是认为老侯爷说的没有错。
常年和老夫人生活在一起的大房、二房,很了解老夫人的想法,
因为了解,二房的人对老夫人,从来没有不满或者认为老夫人偏颇。
作为庶出的一房,他们很幸运。
老夫人和老侯爷大多是的时候,对待三个儿子,一视同仁,情感上微微有一些偏向,也是可以理解的,
二夫人宋氏对宣平侯府的情况,一直很满意,比大多数庶出的待遇好多了。
比她嫁过来预想的好很多。
宋氏这样,也是老侯爷和老夫人,让二老爷娶她寒门小吏嫡女,而不是高门庶女的原因。
宋氏的父亲,老侯爷年轻的时候见过,颇有寒门学者气节。
当年宋氏和其他两房媳妇一样,也是老侯爷亲自上宋家求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