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1节 跬步致远(8)(1 / 1)跳动的蛤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原本一件单纯的举荐人才的事情,又被扯到了新旧之争。在这个时候的大宋朝堂,这是司空见惯的,任何事情都有可能成为新旧两单争吵的导火索。这其实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因为原本单纯的朝政之争,已经逐渐向不问青红皂白的党争发展。

不过可惜,宋神宗此时并没有觉悟到这种危险。而新旧两党的人已经被意气蒙蔽了双眼,也浑然不知。

王安石回怼道:“若事事尽详分析,尽照规程,看似做到尽善尽美,不过却是虚耗人财之力,乃是书生迂腐意气,顽固不化!”

他丝毫没有给司马光留面子,反正两人早在阿云案的判决上就已经撕破了脸面。

赵顼被他俩弄得疲惫不堪,无奈道:“两位卿家暂停争论,此事待朕细细斟酌一番再议。”

虽然在皇帝的调停下,争论表面上暂时结束,但新旧双方的仇恨却因对古瑞的举荐一事急速加大,造成了朝廷极大的震荡。

第二天,朝堂之上,赵顼刚刚跟百官议定完事情,有些疲惫,本以为可以即刻退朝。

不料御史彭汝砺站了出来,道:“启禀陛下,臣要弹劾参知政事王安石。”

此言一出,百官窃窃私语起来。

御史作为台谏官,弹劾官员是常事,别说王安石,就是宋神宗本人也被台谏官弹劾过。宋时的台谏具有完全独立于政府系统的地位,掌握着行政监察、弹劾、司法审查等权利,但凡“诏令不允、官曹涉私、措置失宜、刑法逾矩、诛求无节、冤滥未伸,并仰谏官奏论,宪臣弹举”。可见台谏之地位。

所以百官虽议论,但也不惊诧。

王安石还以为又是要弹劾他新法扰民的老一套,也不以为意,冷哼一声盯着彭汝砺,看他能说出什么花样来!

宋神宗赵顼道:“卿请讲。”

彭汝砺大声道:“臣闻参知政事王安石举荐学子古瑞,欲替其求陛下赏赐高官厚禄。不知情的人以为王参政是在为国觅才,其情可贵。殊不知,他这是在徇私!陛下和诸位大人有所不知,汴京城中早有传言,王参政的女儿王堇与古瑞素来交好,王参政亦喜古瑞其才,欲招为婿!足见他举荐古瑞并向陛下索要高官,乃是为了一己之私,无耻至极!”

旧党的人听闻此言,大多窃窃私笑,好不快乐。

王安石气的脸色煞白,怒道:“荒谬!”又厉声问道:“彭汝砺,谁告诉你我要招古瑞为婿的?”

彭汝砺面不改色,并不作答。

司马光道:“王参政急的跳墙了。历来谏官‘风闻言事’,连君主都‘不问其言所从来’,王参政竟然会质问彭大人言语出处,真是可笑!”

一般狗急才会跳墙,司马光说王安石急的跳墙,明眼人一听便知道是在骂王安石。

王安石心头暴怒,却装着平静的样子,向赵顼道:“陛下明鉴,臣举荐古瑞乃是一番爱才之心,亦是对陛下尽忠,绝没有一丝私利。”

赵顼当然知道王安石在这件事上没有私心,因为最初是他安排王安石去招揽古瑞的。他对众臣道:“此番是彭卿家误会王参政了,此事本由朕而起,乃是朕下令王参政劝古瑞入朝的。朕素闻古瑞之名,招其入朝是必然之事。只是一时还没想好赐何官职,以后诸卿不要妄议。”

朝堂之上争的热闹,而古瑞此时心情也郁闷。

高珍奇给他寄了信来。原本他是高兴的,但看完又惆怅起来。

高珍奇在信中谈了他做知县的见闻,大部分事情还是不错的,唯有一样,州府在强行摊派青苗款,这叫他无论如何无法接受。不仅强行摊派,还存在强行征收以及层层盘剥的情况。

他作为一个知县,权力有限,抵不过州府的官长,而且本身青苗法设置的就有问题,一样一样的加起来就叫问题愈加的突出。高珍奇在信中直言不讳地说:“长此以往必将民不聊生,富变贫,贫变流民。”

他在信中的最后说,原本一腔热血,满腔抱负,被现实折磨的痛苦不堪。如果情况还不能改观,他也只能致仕,还开玩笑说,致仕也好,可以回到汴京找吉丰喝酒……

古瑞立即给他回信,鼓励他继续坚持,说将来必有改观。虽然这话说的他自己也没有底气。

回完信,他心情不好,也无什么好的去处,便到青乐坊找董婉儿闲聊。

董婉儿见到古瑞前来,兴奋不已,心道:“古公子总归还是记得我的。”

她见古瑞神色不快,关心问道:“吉丰你是不是有什么心事?”

古瑞摇了摇头,道:“没有。要不婉儿姑娘为我弹奏一曲吧。”

董婉儿忙道:“好!古公子想听什么?”

古瑞道:“随意。”

董婉儿将琴调好,弹了一首《离骚。

琴音很美,古瑞听得有些醉了。

一曲终了,有小厮进来问道:“董姑娘,苏公在楼下听闻古公子在此,想上来跟古公子一叙,特托我来问问方不方便?”

“苏轼?”

董婉儿和古瑞几乎异口同声地叫了一声。

苏轼出现在这里并不奇怪,苏直史也是风流倜傥的人,虽然已不再年轻,但爱好基本没有变,还是经常流连于青乐坊这种地方。

古瑞道:“请苏公上来吧。”

董婉儿有些不快,但既然古瑞都邀请了,也不好说什么。

苏轼一副笑呵呵的样子进了房间,先叫了一声婉儿姑娘,又与古瑞见礼,道:“吉丰,能在这里相见真是缘分。”

古瑞道:“苏公别来无恙吧?”

苏轼道:“一切安好。”他在古瑞旁边坐下,淡淡道:“吉丰知不知道,王参政在陛下面前举荐你入朝了。”

古瑞愣了一下。

苏轼道:“吉丰若能入朝为官,我是很支持的。不过因为方式和官职,司马公和王参政又争的厉害,王参政还被台谏官参了一本。”

古瑞道:“愿闻其详。”

苏轼笑笑,将最近朝堂上发生的事情细细的向古瑞讲了一遍。

古瑞叹道:“这是何苦!”

苏轼道:“原本司马公与王参政也是好友,后来因为政见不同起了些争执,再后来逐渐决裂。细细理下来,两人分道扬镳主要也就几件事情:一是经筵站坐之争;二是阿云案之争;三也就是新政之争。”他说到这儿,叹了一声,道:“我很佩服吉丰之才,将来无论如何也不想与吉丰闹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