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于青萍之末,盛怒于土囊之口,舞于松柏之间,蹶石伐木,梢杀林莽。
事情发生之前,谁都无法预料,起因不过区区几道公文,却酿生出一发不可收拾的大乱。
混乱首先是从池州府开始,池州民间纷纷谣传,青阳县已经陷于贼手,数万贼兵旦夕将至。
就在池州知府还在疑虑这数万贼兵是从哪来的,隔壁的徽州府迅速遭到波及。
徽州府在三十年前曾经有过一场贼乱,当时来自浙江的一伙造反矿工流窜入徽州,烧杀掳掠为害两年之久。
徽州百姓至今记忆犹新,此时听闻又有贼乱,便如同惊弓之鸟一般,不待分辨就举家逃难。
难民潮随即向周边府县扩散。
徽州府的官员同样张皇失措,昏头之下胡乱四处求援。不仅临近的江西、湖广,就连福建、广东也收到了他们的求援信。
这样一来,进一步误导了各省的官员。
此时的大明便如一位垂垂老矣的病人,已然经不起半点风吹草动。
各级官员也因承平日久,没有丝毫对危机的应变能力。
面对突如其来的大乱,各省官员整兵的整兵,备战的备战,同时到处发文,询问究竟发生了什么?贼兵到底打到了哪里?糜烂程度有多严重?
当然,没有人能够做出回答,所与人都是一头雾水。
官员们手中的信息,相比民间的谣言,也好不到哪去。
作为风暴的中心,池州知府何思登收到的质询公文最多,可是何思登同样无法解答。
他心中也是疑虑重重,青阳县发来的公文上说有数万贼兵作乱,可青阳不过一个小小县城而已,除非全县造反,否则根本凑不齐数万人。
然而他派去青阳县打探的人回来却说,青阳县秩序井然,没有看见贼寇踪影。
这下何思登不禁起疑了,终于决定派推官赵世显去青阳县视察一番。
一定要弄清楚,青阳县究竟发生了什么!
与此同时,青阳县衙,廉清风拿着池州府的公文,两眼无神,手脚冰凉。
施大员、章士吉这两位哼哈二将站在他身边,也是愁眉不展。
呆坐良久,廉清风长长哀叹一声,声音沙哑:“这……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何时发过军报说有数万贼人进攻县城?”
施大员皱眉道:“我去递铺司查过,前几日确实向临省临府发出了好些公文。只是公文上的内容,却不得而知。”
章士吉道:“我看必是有人捣鬼,不如将那递铺司的人都拿来审问一番。”
廉清风摆了摆手,颓然道:“不必了。整个县衙敢做这种事的人还能有谁?不用查了。”
施大员手指了指县衙后宅的方向,疑问道:“大人的意思是指苏知县?”
“必然是他了。”章士吉断然道,“这位知县大人平日就与廉主簿不睦,使出如此阴毒伎俩并不意外。”
“那……此事该要如何应对?”施大员纠结道,“池州府将要派赵推官来视察,到时怎么向赵推官解释?”
章士吉跺了跺脚,急道:“等不及赵推官来了,应该马上向池州府呈送申文,澄清此事。”
施大员连连点头,附和道:“言之有理。事不宜迟,大人快些将申文写好,我立刻送去递铺司。”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将事情商定妥了,立马动手准备好笔墨,只等廉主簿亲自来写。
然而等了许久,廉主簿始终呆坐不动,神情恍惚。
章士吉试着催促道:“廉主簿,墨已研好,可以动笔了。”
廉清风回过神,张了好几次口,才有气无力道:“此事该要如何澄清?”
章士吉脱口道:“就说是有人误发公文,青阳县并无贼人作乱。”
廉清风摇头道:“这套说辞,能让池州府相信吗?再则,我上次已经上报白蛇岭乱贼俘虏了苏知县,如今又说并无贼人作乱,岂不是前后不一,自相矛盾?”
章士吉又道:“那就说是苏知县谎报军情,与我等无干。”
廉清风依旧摇头,这次都懒得反驳了。
他心里如今一肚子苦水,可又有口难言。
都怪自己一时画蛇添足,向临省临府都发去了公文,现在苏知县冒用自己的名义谎报军情,自己已是有口难辩,跳进黄河都洗不清了!
如今事情闹得太大了,波及全国数省之地,那些官员一旦得知被戏耍了,会有什么反应?
最后必然是由自己来承受朝廷的怒火,头上的这顶乌纱帽肯定是保不住了。
严重的话,甚至连性命都堪忧。
唉,一招不慎哪!
廉清风心中一声长叹,满脸苦涩。
“大人,你可要振作啊,千万不要自乱阵脚。”章士吉见他浑身颓丧,意志消沉,赶紧鼓励道。
“是啊,大人。事情尚有挽回的余地,切不可灰心丧气。”施大员也劝道。
“挽回?还能怎么挽回?”廉清风自嘲地一笑,“我如今不过坐着等死罢了。”
“这……”施大员其实也就是说两句安慰话,事情闹到这个地步,他又有什么办法。
章士吉见廉主簿已经自暴自弃,悄悄拉了拉施大员的衣袖,两人对视一眼,便轻手轻脚地退出房间。
他们与廉主簿也只是合作关系,只是大家相处久了,多少有了点情分,不忍廉主簿就这么倒台。
但既然廉主簿大势已去,他们也没必要跟着陪死,大不了再换一个人合作就是了。
便是那位顽固强硬的苏知县,其实也不是不能合作的。
两人心里有了算计,缓缓退到门口,正要关门,不想廉清风不知从哪涌出一股求生的意志,眼中精芒一闪,朝他们喊道:“你们且回来。”
“呃……”两人只好回到房中,问道:“大人还有何事?”
廉清风坐直身体,满眼希冀地看着他们,说道:“你们务必直言相告,施家和章家对此事是何看法?”
施大员、章士吉再次相视一眼,这廉主簿是打算向两家求救?
施、章两家都是本县大族,倒也有几个族中子弟或者门生故旧在朝中做官,理论上似乎是能为廉主簿说几句话的。
然而,这次的事情太大,两家爱惜自身羽毛,多半是不会出手的。
施大员、章士吉心里明镜似的,但面上却只能安慰道:“大人不必忧虑。施、章两家与大人互为唇齿,必然是会出手相助的。待我二人散衙回家之后,立刻汇报家中族老,劝其向京中去信,为大人分说一二。”
廉清风却等不及了,说道:“不能等到散衙,我们这就出发。不拿到准信,老夫心中难安。”
施大员、章士吉干笑着,只得应承道:“那……好吧。”
廉清风虽然年纪一大把,但此时却像年轻了二十岁,雷厉风行,只用了半刻钟,便收拾妥当,连轿子都不坐,而是叫马夫牵来一匹马。
与施大员、章士吉约好在衙门口汇合,可是左等右等,好半天过去,两人还是不见踪影。
廉清风心知肚明,可他此时便如一个溺水之人,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哪肯放手。
约莫又等了半刻钟,依旧不见人来,廉清风颤巍巍地爬上马背,让马夫牵着马,向城外而去。
出了城,往东走不过三四里便到了蓉城镇,蓉城章氏就住在镇上。
这蓉城镇的占地颇大,且还有城墙,与县城相比也不遑多让。
章氏聚族而居,在此地繁衍数百年,屋舍连片,占了大半个镇子。
廉清风来到镇子中心最大的一所宅邸,叫马夫去敲门,送上拜帖。
章府的门子看了一眼廉清风,由于廉清风是微服而来,门子没认出他,拿着拜帖,站着不动。
马夫刚要催促,廉清风抬手止住他,从身上掏出一角碎银递上,心里忍不住悲叹,自己堂堂一县主簿,在青阳县竟被一门子阻拦。
门子收了钱,咧嘴一笑,十分痛快地回去通报。
这一等,又是一刻钟。
廉清风在门外不住踱步,焦躁不安。
又等了一盏茶的工夫,章府的大门依然不见打开。
廉清风有些微怒,这章家好歹也是书香门第,怎么连待客之道都不懂,哪有将客人晾在门外的道理。
可他心里也很清楚,章氏乃本地大族,消息灵通,自己的来意估计人家已经猜出来了,此刻章家的人应该在闭门商议,等有了结果就会开门了。
不知过了多久,只听“吱呀”一声,章府的门终于开了。
只不过,开的不是大门,而是一旁的角门。
廉清风的一颗心登时就凉了一半。
门子双手将拜帖退还,不好意思道:“对不住,我家主人染了风寒,病体沉重,不能见客。”
廉清风面色灰败,收回拜帖也不多说什么,翻身上马,又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处。
一路上,他在心中不断安慰自己,这蓉城章氏已然落魄,势力不比当年,不敢掺和也是早有预料的。
而杨田施氏却不同,施氏有两位族人在朝中做官,应该有能力拉自己一把。
杨田距离太远,走了大半天才到。廉清风一天水米未进,双腿都在马鞍上磨破了皮,但他浑然未觉,又让马夫去敲门递上拜帖。
廉清风站在门口,从荷包里又掏出一角银子,准备打赏施家的门子,谁知那门子根本不接拜帖,而是客客气气道:“我家老太爷外出访友,不在家中。客人请改日再来。”
……
夜晚的青阳县,秋风阵阵,廉清风浑身冰凉,裹了裹身上的衣衫,他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来的。
回到主簿衙,他在椅子上瘫坐半晌,随后默默地回房间收拾起了箱笼。
这些年在青阳县所得的财物,他大半都送回了老家,但还剩了一些。
将值钱的东西都归纳整理好,廉清风又执笔写了一封家书,交代后事。
斟酌再三,廉清风觉得没有什么遗漏的,将信封好,叫来最信任的长随吩咐道:“你明日将这封信,以及这些箱笼全都送回家去。然后……就不必再回来了。”
长随接过信,说道:“老爷,刚刚大老爷那边派人来,请老爷过衙一叙。”
“……”廉清风眉头一展,眼中星光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