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一章 江南(1 / 1)f无品良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虞凛快马加鞭地进了宫,到了御书房,果不其然,刘阁老和大哥跪着,地上是凌乱的奏折。

父皇看来刚发过脾气。

“你来做什么?”皇上此刻看谁都不顺眼,“和李家老二琢磨出淳化百姓怎么过冬了?”

“额……”虞凛想了想,决定先拿李二少的昏招抵挡一阵子,“让江南支援中原。”

皇帝瞥了儿子一眼:“江南?”

虞凛闭眼点头:“对,江南。”

“江南到淳化多远?”皇帝嗤笑,“运输的钱你齐王府来出?”

李定南这招也太废了!

“听说李家小子还和你摆了宴?”皇帝气上心来,“好啊,马上中原就要民不聊生了,你们还能歌舞升平。怪不得只能想出这样的昏招!”

旁边跪着的太子默默看了弟弟一眼,眼神里有着些许感激。

多谢分担。

虞凛也回了个眼神,不客气,都是自家兄弟。

“你们两个在这眉目传什么情?”皇上发现了,“有什么话不能当着父皇的面说?”

“父皇息怒,儿臣已经让内阁商议……”太子尝试灭火。

“这都商议多久了?!”结果火上浇油,“等你们商议完了,中原都该揭竿造反了!”

“那也刚好。”皇帝点点头,“齐王殿下会带兵,到时候就带着千军万马去踏平中原。等朕眼一闭腿一蹬,你们哥俩刚好在老百姓面前分唱红脸白脸,大燕就等着亡吧!”

虞凛憋屈得要死,自打去年皇后薨了之后,老头子的脾气是越来越大,屁大点的事儿都能骂上半天,更何况这回牵扯到中原百姓的生死。

可亡国这样的帽子往头上扣,虞凛真是又委屈又窝火。

要等陛下自然消火,哥俩和刘阁老都得脱层皮,但开口劝慰天知道会不会起反作用。

刘本固沉默是金许久了,齐王和太子也选择闭嘴。

虞凛想,过会父皇就该骂他们都哑巴了。

可还没等到皇上骂人,钱公公就在外头通报了,说张复昭张大人求见。

其实张复昭也是阁臣,但他还兼着兵部尚书一职,在北征期间负责后方战略。淳化之事在内阁商议的时候,他并没有参与。

但这并不代表,他一点都没谋划。

“江南。”

“哈?”洪庆皇帝一拍御案,“我大燕万里疆土,你们就只看得见江南?”

“不是臣等只看得见江南,是只有江南钱粮充裕,足以解中原之危。”沉默许久的刘阁老竟然在此时开口了。

“那你们说说,江南的钱粮要怎么运到中原?”皇帝问。

张复昭稽首:“中原粮草缺口不大,从冀东的常平仓调粮即可;至于钱财,可以让当地人为下次北征准备补给,朝廷则发放冬衣和银钱作结。”

“这不就是往常朝廷赈灾的法子吗?以工代赈确实不错,可到底还是要花不少银子。而且这和江南有什么关系?”虞凛想,按着张复昭的说法来,下次北征怕是要延后了。

“殿下此言差矣。”张复昭回道,“这笔钱,由江南来出。”

此次辎重从中原征收,下次便从江南。下次北征的辎重补给,是朝廷安排、中原准备的,江南便要出钱。而且江南调用粮草不便,下次从中原、冀东调集军粮,也要江南来买。这一来二去,不仅解了中原之危,还备好了下次北征的补给。

皇上很满意,太子和齐王也很满意,但刘阁老不满意。

此次北征,已经拿回了寒叶城,还打下了塞林部和几个小部落。但劳民伤财也是实情,若不是北征,怎么会连给中原百姓过冬的银子,国库都拿不出来呢?

刘本固所想的,是让皇帝延后下一次北征,先安置百姓、休养生息。

然而洪庆皇帝铁了心明年继续进军边川,说洪庆初年便想收拾这帮边贼,如今修养了五年了,再养下去军队都没士气了。

齐王殿下来之前,刘本固梗着脖子回话,说寒叶城一战朔北铁骑是士气高昂,气得皇帝把御案上剩下的折子也拂到了地上。

刘阁老看看身边跪着的太子,最终还是选择沉默。

若是内阁此时能同心协力,皇上即便生气,最终说不定还是能搁置北征。但张复昭这么一搅和,明年二征边川就板上钉钉了。

尽管朝中有不少祖籍江南的大臣,而且大多还是刘本固的清流一脉,但这事办得也还算畅通。

到了冬天,中原也还是太太平平的。

而腊月里的一道圣旨,震惊了朝野。

皇上要兴“府学”。

所谓“府学”,就是朝廷在各个郡办的学堂。而皇上的意思,是要把私塾也编整编整,里头的先生以后就是朝廷的人了,生员在科举的时候也有优待。

这听着像是件好事,不少老先生一辈子没考上功名,只得教书糊口。但以后他们虽没有官职,也算是吃皇粮的人了。生员就更不用说了,谁不想考功名的时候,哪怕比别人多一点点的优势?

然而各地都不愿意。

因为各地的书香世家,基本都办了私塾,比如临川江氏的文心学社。

办私塾那是名利双收的事情,且又是几代人的基业,你朝廷想拿走就拿走了?

但明面上不能这么说,于是递上去的折子就写了,自己这地方穷啊,没钱去办,要不皇上您拨点儿?

然后皇上退了一步,好吧,那就江南先办吧。

朝中祖籍江南的大臣不少,却没什么人再反驳了。

因为这些江南臣子和清流一脉高度重合,而“府学”一事由太子提议,清流领袖刘本固主持。

年关的时候,皇帝召了北征的功臣们携家眷入宫。

盛祥宫热热闹闹地摆了宴席,皇上带着儿孙们逐一和功臣们对饮,几位上了年纪的将军热泪盈眶,当场表示明年北征还要继续为大燕抛头颅、洒热血。

朔北侯程登从北境赶来了京兆,跟着一道来的小侯爷程青辅刚满十八岁,剑眉星目、器宇轩昂。洪庆皇帝连连感叹自己没个女儿,不然怎么也要让程小侯爷做驸马。

襄国公李悫带着东南北三个儿子列席,长子李复北在北征一战中勇猛无匹,皇帝夸完了战绩就夸他名字寓意好。这人还格外谦逊,说北征首功是齐王和武安侯,而名字也是父亲取的。

虞凛看了看李二少,又看了看更不成样子的李三,真不像同一对爹妈生的。

武安侯唐能新得了小千金,听说他夫人抱在怀里给带进宫来了,洪庆皇帝便要去内殿女眷那边瞧瞧。

果然唐夫人怀里抱着个小肉团子,太子妃正拿着小花鼓逗她。

“这是第几个呀?”皇帝问。

“回陛下,第三个。”唐能乐呵呵,“前两个都是小子,可算有个姑娘了。”

“明年你家要热闹了。”皇帝带着众人离开内殿,临走的时候赏了唐小姑娘一枚玉锁,“唐二家还有个小子,到时候你们兄弟俩家里四个小的,有得闹呢。”

唐能笑得合不拢嘴:“明年怕是有五个呢,我弟妹她正怀着。”

“哦?”皇帝看了唐玉一眼,问道,“什么时候的事?”

唐玉有点不好意思:“就刚班师回来那会……过了一个月,她就怀上了。”

“唐二,你们这小别胜新婚啊。”虞凛打趣。

唐玉微笑不语。

“老六啊。”洪庆皇帝突然想起什么似的,“朕记得你比唐二还大一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