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二天,小初冬便不用从家里带午餐了。
因为妈妈李淑芳在听说学校有食堂后,立即决定让他在学校吃午饭。
再穷也不能亏孩子啊,至少在学校食堂能够吃上一口热饭菜不是?
为此,爸爸袁林海专门脱了一担稻谷,让小初冬拿着大米去学校食堂兑换成粮票,同时还给了他两块钱,让他买菜票。
于是小初冬开始搬大米。
每个月总有几天早上,他会用布口袋装上十来斤大米,驮在背上往学校走,到学校后直接去食堂称重换票。
此后的三年,小初冬都是以这样的方式供应自己在校的午餐。
但学校食堂的饭菜并不怎么可口,而且还死贵。
米饭肯定是会缺斤少两的,半斤粮票买到的米饭,最多相当于家里三四两米的量。
菜分两种,五分钱一份的素菜和一至两毛钱一份的荤菜。
素菜根据时节,主要是萝卜、南瓜、土豆之类。
荤菜要看情况,如果是血旺和鸡蛋,价格为起步价一毛钱。如果是猪肚、猪大肠等内脏,则需要一毛五分钱。猪肉最贵,需要花费菜票两毛,但菜里往往只能看见零星的肉片子。
小初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看见荤菜就嘴馋。
他很羡慕学校那十几个住校生,中午和晚上都在学校吃,而且餐餐都有肉,哪来那么多钱?
但也只是羡慕罢了,想让他去巴结那些有钱的同学,天方夜谭。
在学校食堂吃了大概个把月,小初冬突然发现班上的不少同学都不去学校食堂了。
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学校西边的公路旁,刚开了两家私人食堂,饭菜味道不错。
小初冬蠢蠢欲动,拉着张三清一起去了学校外的私人食堂。
他本来还想叫上袁道军和曾建文,但毕竟两人跟他不在同一个班,吃饭的时间很难凑到一起。
然而这一吃可就上瘾了。
小初冬觉得其中一家私人食堂里炒的“青椒肚条”特别好吃,价钱跟学校食堂一样也是一毛五分钱。
而且中午还有热气腾腾的大馒头出售,实在是太好了。
然而爸爸妈妈每个月给的菜钱就那么多,如果天天中午吃肚条,保准到月末时没菜可吃。
尚不懂事的小初冬可不管这些——菜票在手肚条我有,携着张三清天天往学校外的私人食堂跑。
张三清手头相对宽松,大哥在学校教书,没钱买菜时大哥总能资助一些。
小初冬就没办法了,大吃大喝花完菜票,手里就只剩下饭票。
可他又不好意思开口向张三清借,只能装模作样的说道:“哎,今儿这食堂的肚条闻起来不是个味儿呀,不好吃不好吃呀……”
然后小初冬就拿着手里的粮票,排队只买两个馒头。
张三清信以为真,陪着小初冬也只买俩馒头。
两个毛头小子手里捏着馒头,走出排队的人群,趁着馒头还热乎边走边吃。
又过了一段时间,私人食堂针对学生具体情况,推出新举措——如果没有菜票,可以用粮票代替菜票。
这无疑是个好消息。
小初冬不好意思伸手向爸爸妈妈要钱买菜票,他可以拿大米去换呀。
家里的大米放在米缸里,时不时拿上一点,神不知鬼不觉,爸爸妈妈肯定不会知道。
于是,小初冬的“偷米行动”开始了。
几次过后,妈妈李淑芳就觉得奇怪了:“最近缸里的大米,昨就消耗得那么快呢?”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小初冬听到妈妈无心的“抱怨”,以为自己的“偷米行动”暴露,吓得再也不敢出手。
好在从第二学期开始,爸爸袁林海看着小初冬日益窜高的个头,将他在学校的菜票标准提高到每月两块六毛钱,这才勉强解决了小初冬肚子里“馋虫闹革命”的问题。
我们再回过头说说小初冬的学习情况。
从古田小学毕业后,小初冬觉得前所未有的轻松,但小学五年级时那种勤奋学习的劲头不见了踪影。
每天早上,他磨磨蹭蹭的吃过早饭,磨磨蹭蹭的背上书包,再磨磨蹭蹭的从家里出发往学校走。
有时候,袁道军专门到坝原上叫他一起走,他也打不起精神。
因为在小初冬的眼里,进入初中的袁道军简直就是个书呆子,只知道读书学习,不好玩。
但如果遇到坝上高年级的袁俊文、李正良等人,他就特别高兴。
一起去上学的路上,小初冬可以跟在袁俊文和李正良的后面,听他们轮翻讲述梁羽生的武侠小说。
故事中的张丹枫、缪长风等一个个英雄式人物,每每让他听得热血沸腾。
可惜袁俊文和李正良都嫌小初冬太小,上学总不主动叫他。
放学的路上,他多半时候是跟张三清泡在一起。
张三清是个神奇的小子,吃饭、放学基本上跟小初冬形影不离,但在班上的学习成绩却依然拔尖。
如果下午放学遇到曾建文,小初冬总会跟他一起走——曾建文这家伙胆子大,什么都敢搞,让小初冬很是欣赏。
相比上、下学的情形,小初冬在学校里的表现就只能用“胡球混”来形容了。
进入初中校不到两个月,大概是已经把学校的地盘混熟了,小初冬居然学会了逃课。
逃课干啥咧?
丢下书包下象棋去了。
他常常与班上外号叫“赖皮狗”的曾红民同学一起,偷偷躲到学校外面私人食堂背后的屋檐下下象棋,一下就是大半天。
曾红民个头矮矮,性情玩劣,不知道从哪里弄到了一副中国象棋。
每到课间休息,曾红民便从书包里拿出象棋,吆喝着与同学们对弈搏杀,让小初冬等几个玩性未收的同学渐渐入了迷。
小初冬觉得象棋里面的“炮打翻山”、“马走日角”相当有趣。
上课时,他与其他参与下棋同学的想法大致一样——总想着一会下课如何“炮打对方的翻山”,脚踩“对方的日角”。
长此以往,几个贪玩鬼的象棋瘾越来越大。
他们觉得课间十分钟已经完全不够用了,要想好好的厮杀一番,就必须要逃课。
而且,他们逃课是有技巧的——班主任胡老师的语文课不能逃,数学、英语等主课不能逃,要逃就逃历史、地理、植物等边边角角的学科。
渐渐的,这些同学逃课的次数越来越多。
最终,历史、地理等任课老师,将这一情况反馈给了班主任吴泽民。
吴老师暗中调查,顺藤摸瓜,最后抓到了曾红民这一“元凶”。
象棋自然被没收,班上同学因为下象棋而逃学的事件总算告一段落……
然而当逃课成为一种习惯,就算没有象棋可下,小初冬的心思也很难放到学习上了。
他突然对读书提不起半点兴致,觉得读书是那么的索然无味,终日想着如何玩耍。
整个初中一年级的时间,小初冬完全游离在学习之外。
只要逮着机会,他肯定会逃课——与逃课的同学一起去校外的山坡上晒太阳、去公路上晃荡、去私人食堂打探中午是什么菜品,或者是去周围农民的苞谷地和红薯地里溜达一圈……
长时间的逃课,导致小初冬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刚进入阳新初中时,小初冬升学考试的成绩排在全班第二位。
入校一周,在班级的摸底测试中,更是考了全班第一。
就算是一年级上学期的期中测试,他也考了个全班第五。
可是等到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结果下来,小初冬的学习成绩排名让所有老师大跌眼镜——第四十五名。
班主任吴泽民针对这一结果,给小初冬下了最后通牒——春节后让爸爸袁林海来学校一趟。
小初冬害怕了。
拿着学习成绩通知单,走在回家的路上,小初冬绞尽脑汁琢磨出一个好办法——他将成绩通知单上第“45”名中的“4”字擦擦涂涂,将45改成了15。
噢,这个臭小子!
在爸爸和妈妈面前蒙混过关后,小初冬又想到了应对班主任吴老师的借口。
春节后学校开课,他对吴老师说:“爸爸今天出河打鱼去了,要走好几天。妈妈在家没空……”
然后他在学校该玩就玩,该逃课就逃课,完全不把学习当作一回事。
班主任吴老师对小初冬所说的话表示严重怀疑,他不相信袁林海面对儿子如此糟糕的学习成绩会无动于衷……
作为袁林海的旧识,作为一名负责任的老师,吴泽民在之后的一个学期,曾经因为小初冬在学校的表现,专程去李袁坝找过袁林海——因为小初冬在一年级下学期逃课更加严重,学习成绩居然跌到了全班倒数第三。
可惜吴泽民老师前往李袁坝那次,袁林海是真的出河打鱼去了。
李淑芳也没能见着,去的时候李淑芳正如小初冬所说的那样,正在山上忙农活。
呔,袁初冬这小子,到底要混账到什么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