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一过,小初冬就跨入初中二年级了,时间也流转到了秋季。
李袁坝的秋天,总是那样让人着迷。
操场山看上去空远而明净,红艳艳的映山红开满了山坡。
溪水河在秋阳下潺潺流淌,欢快的鸟儿在河面盘旋低鸣。
坝原上,人们在田野堆积起高高的草垛,孩童在草垛下过家家,捉迷藏……
袁林海坐在田边的一捆稻草上,悠闲的抽着一卷土烟。
此时的他,内心有着几分欣慰,因为他发现儿子小冬自秋季开学以来,渐渐变得更加懂事了。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儿子放学回家,不再像以往那样悠哉游哉,而是变得喜欢呆在家里——不是帮大人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就是埋头看自己的书本、做自己的家庭作业。
而最让袁林海意外的是,前几天他在儿子的卧房里,发现儿子用粉笔在墙壁上书写的几个大字: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初看之下,袁林海不禁思绪万千。
“大学”两字,勾起了他对遥远生活的记忆,当年的他生不逢时,没有考取大学的机会。
现在,从儿子在墙上写下的字迹来看,他明显已经确立了学习的长远目标。
袁林海对此感到由衷的高兴。
那个让爸爸妈妈操碎了心的“二狗子”,那个调皮捣蛋的“二狗子”,终是要长大成人了啊……
此刻,在阳新乡初级中学六级三班的教室里。
袁初冬正端坐在课堂上,聚精会神地听历史老师讲课。
这副形象,与以往一直不思进取、不求上进、只想着如何逃课的袁初冬判若两人。
这让历史老师曾正禄突然觉得有些不适应了。
近一个月,以前一遇到历史课就开溜或犯多动症的袁初冬同学,现在每堂课都正儿经专心听讲,这是神马情况?
“袁初冬同学,你来回答一下战国七国,分别是哪七国?”历史老师曾正禄忍不住点了袁初冬的名。
袁初冬从座位上站起,开口回答道:“齐、楚、燕、韩、赵、魏、秦。”
“很好,请坐下……”曾正禄满意的点了点头。
不止是历史课,凡是记忆类为主的课程,袁初冬现在都能在课堂上较为流利的回答老师的提问。
原因在于这学期开学没多久,他便效仿自己小学五年级时的方法,拟定了一个学习计划。
他觉得,想要快速提高学习成绩,历史、地理、政治等以记和背为主的课程,是最容易上手的——只要记忆力好就行了。
有了计划,袁初冬坚定信心,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
课间休息的时候,他的脑海里有可能正在回放某一历史事件的时间节点……
上学和放学的路上,他的嘴里有可能正在默诵政治或地理……
很多个早晨,他会自觉地提前半小时起床,只为不错过晨间记忆的黄金时间……
果然,在坚持一个多月后,袁初冬取得的学习成效是明显的。
地理老师杨显文是一位民办教师,与袁林海也认识,两人关系不错。
对袁林海的儿子袁初冬,在这学期所展现出来的学习态度,杨显文给予了由衷的勉励——无论在学校哪个角落遇到袁初冬,他总会笑呵呵的说道:“初冬,懂事了啊!”
简单而几乎每次都是重复的一句话,却让袁初冬在学习上充满了动力。
但是对语文、数学、英语等前后连贯,需要有一定基础,需要日积月累的课程,袁初冬就有些爱莫能助了。
然而,袁初冬并不气馁。
经过暑假的系列事件,他现在的心智已经成熟了许多。
还有什么比战胜病魔更困难的吗?没有!
还有什么比二伯家的小六哥没能考上大学而更加无能为力的事情吗?也没有!
“年轻,就代表着一切皆有可能!”
这句父亲袁林海送给小六哥袁俊生的话,被袁初冬活学活用为“才刚刚进入初二,我一定能把学习成绩赶上来……”
于是,袁初冬又针对具体的课程,制定了另一套学习计划——他打算把初中一年级学过的语文、数学和英语等课本,全部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的重新自学一遍。
这个想法的产生,源自于袁初冬在经过详细的观察和思考后发现,每当他做上述学科的题目时,基本上大部分题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都能在课本上找到相对应的依据。
就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样,这一发现让袁初冬感到非常振奋,对提高学习成绩也充满了信心。
首先是英语课。
袁初冬认为,英语课有着其特殊性,既有别于需要逻辑分析和推理的数学课,也有别于以死记硬背为主的历史和地理课。
他与张三清私底下探讨过,两人的见解高度一致。
学好初中英语,不外乎要把握三个“要领”——熟记单词,掌握语法,大声朗读。
重新打开初中一年级的英语课本,袁初冬一页一页、逐字逐句的翻看,绝不放过一个细节。
英语单词是必须要牢记的。
这个单词如何发音?为什么是这样的组成结构?单数词和复数词对比,分别有什么变化?
袁初冬反复琢磨,直到牢牢记住才会去看下一个单词。
语句语法更细致。
这句英语为什么是“现在式”而不是“过去式”?这个名词前表示“一”的数量,为什么前缀要用“an”却不用“a”?同一句汉语,能够用几种英语语句翻译出来?
袁初冬反复推敲,直到弄通弄懂才算放心。
英语朗读主要是增强语感,培养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袁初冬怕人笑话,先是躲在卧房里悄悄读,习惯了以后拿着书本到自家院子里读,到后来可以在班级的早读课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声读。
循序渐进的朗读,让他在英语学习上受益匪浅。
然后是数学课。
袁初冬的数学基础并不算差,他当下最需要做的,是必须把初一阶段拉下的课程尽快补上。
如何补?袁初冬有自己的安排。
相关的数学定理和计算公式是必须要提前熟悉的。
熟悉了以后,就要学会如何去理解和运用,这才是学好数学的重中之重。
为此,袁初冬不断加大对题目的练习力度,通过大量的练习,可以反过来进一步巩固自己对相关定理的理解和记忆。
然而说者容易做者难。
对大部分的初中学生来说,如果没有平和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但袁初冬不同,在心态和毅力方面他没有任何问题。
尤其是进入初二,数学课程增加了几何内容后,袁初冬练习题目几乎是到了废寝忘食、物我两忘的地步。
有的时候,他拿着碗去学校食堂打饭,走到半路忽然想起了某道几何题的解法,那么他就会立即折身往教室里跑,然后拿起笔在本子上记下解题思路后再去食堂。
若逢周日放假在家,袁初冬只要走出大门,站在家门口的鱼塘边时,脑袋里多半是在进行几何空间的想象和构思。
如果构思过于复杂,他会在路边随便寻拾一根枝丫,就着光滑潮湿的地面,画出只有自己才看得懂的、重重叠叠的几何图形……
关于语文,袁初冬最注重两点。
一是注重词汇的积累。
凡是课本上出现的生字生词,他都会分门别类做出标记。
对那些生僻难懂的词汇,他反复查阅字典、词典,务求对生僻词汇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结果不到半年,一本刚入初中时才买的《新华字典,已经被他翻得破破烂烂。
另外袁初冬还单独准备了一个小本子,用来摘录一些优美的词句。
比如这个词句很有气势、很婉约、很生动等等,都会被袁初冬一一记下。
二是注重对阅读的理解。
在袁初冬还在上小学的时候,父亲袁林海就曾经对他说过——死读书不如不读书。
所以一直以来,哪怕是在初中一年级时浑浑噩噩,袁初冬的语文成绩也没有真正拉下来过——他在学习语文课时,自主思考和理解的习惯依然保留着。
这对他快速提升语文成绩有着极大的帮助,并很快确立了自己的优势。
有一次,班主任吴泽民老师在上语文课时,点名让同学们对一篇没有分段的文章进行自然段划分。
接连点了班上十几位同学的名,包括钟华、张三清等在内的,没有一名同学能够回答正确。
班主任吴泽民就纳闷了:“班上五十多名学生,难道就没有一人能够回答出来?”
眼睛视线一扫,他发现袁初冬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神色自若,跟其他同学因怕被点名,从而把脑袋埋得低低的状况明显不一样。
“这小子难道上课在开小差?”
吴泽民毫不犹豫地点名:“袁初冬同学,你划分一下段落。”
“报告老师……”袁初冬从桌位上站起来,回答的结果让班主任吴泽民喜出望外。
“山沟沟里飞出了个金凤凰哇……”
多少年过去,阳新初中六级三班的许多同学,依然记得袁初冬在回答出正确答案后,班主任吴老师当着全班同学所说的这句话。
而袁初冬自此更是倍受鼓舞。
于是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有的时候,老师不经意间的一句安慰、一句表扬、一句认可,能够改变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