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33章 寒窗苦读(1 / 1)红楝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李袁坝的冬天是潮湿而寒冷的。

越到寒冬腊月,这种感觉就越明显。

袁初冬晚上做完家庭作业,或者温习完功课,时间差不多到了九点。

合上书本,洗漱完毕,告诉母亲明日早上几点叫自己起床之后,袁初冬钻进被窝,仰着头迷瞪着屋顶天窗处朦胧的天色,渐入梦乡……

“小冬,该起床了。”

第二天早上不到六点,母亲李淑芳轻敲房门,把袁初冬从睡梦中叫醒。

袁初冬翻转身子,伸了一个慵懒的懒腰。

寒冷的冬天,清晨里起早床,是一件多么让人感到痛苦的事情啊!

闭目挨上两三分钟,袁初冬拉亮电灯——停电的时候他就点上一盏煤油灯,然后悉悉索索的起床,穿好衣服拿出书本,就着昏黄的灯光记背书本知识。

黑漆漆的乡村一片宁静。

灶房里偶尔传来母亲做饭发出的声响。

袁初冬看了一会书,觉得冷,就会拿着书本到灶房前帮着母亲烧火,一边烧火,一边借着灶门里柴火燃烧发出的光亮继续看书。

等到饭菜做好,天色已经蒙蒙亮。

这时候,父亲袁林海多半在收拾渔网,准备着出河打鱼。

袁初冬收起书本,协助父亲打理好渔网,再吃过早饭,便背着书包向学校走去。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李袁坝的乡村广播总会在此刻准时响起。

而这一首广播里每日必放的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也陪伴着袁初冬度过了整整三年的初中时光……

上了一年多的初中,现在袁初冬对“宴神桥”这条去学校最近的路,已经非常熟悉了。

冬天枯水季节,宴神桥河滩上的乱石裸露在水面上。

长达两三个月的枯水期,导致乱石上长满了青苔,过河时稍不留意,就会一脚滑进水里。

袁初冬穿着母亲为他做的布鞋,熟练而小心翼翼地淌过宴神桥。

过河过程中,他是万万不敢大意的,否则布鞋被河水打湿,那就只能在学校的教室里“天寒地冻”了。

学校里没有烤火的东西,更没有空调。

教室里的窗户,可能还会被某位调皮的同学抛扔杂物时不小心砸破,寒风从破碎的窗户灌入教室里面,让人忍不住打哆嗦。

布鞋被打湿的袁初冬,则会更是不堪。

他只能躬身脱下湿漉漉的布鞋,光着脚丫子听课,而冰冷的空气又往往让他脚掌生疼。

实在难以忍受时,他就把双腿双脚交叉盘在凳子上,整个身躯再坐在腿脚上,这样的方法让他感觉能够稍稍暖和一些……

待到走过宴神桥,上了河对岸的土坡,会经过一片农家草房。

走在农家草房前的竹林底下,袁初冬手里必然拿着一截树棍。

因为这个地段的农户特别喜欢养狗,而且从不主动把狗拴起来,树枝的作用就是驱狗防身。

有一种狗叫“缩条狗”,喜欢趁人不注意时搞偷袭——人在路上正常行走,这狗就不声不息跟在身后,然后悄悄窜上去咬住行人的脚跟或小腿,咬一口就跑,让人防不胜防。

如果在经过竹林时,同时遇到好几条狗,袁初冬就得更加警觉了。

他假装镇定自若的按既定路线走。

直到看见几条狗龇牙咧嘴,发出“呜呜呜”的叫声,即将发动攻击时,他才会一脚站住。

紧接着猛的往地面上一蹲,一只手紧握树棍,另一只手作捡石块状……

“旺,旺旺……”一条条土狗都是狗精,看见袁初冬俯身捡拾石块,调转狗头撒腿便跑。

袁初冬趁机起身紧走几步,快速走出竹林。

几条土狗重新聚集,跟在袁初冬身后继续纠缠。

但已经突出重围的袁初冬,从小就是打狗的专家,对狗的性情掌握得一清二楚。

他只需等几条狗在距离自己二三十米远时,故技重施,土狗又被吓得四散逃窜。

如此反复几次,土狗们知道这是一个难缠的主,对上他占不到半点便宜,只得灰溜溜地放弃,再难给袁初冬形成有效威胁……

离开竹林三五百米,前方是一座小山。

山不算有多高,但山坡道路狭窄,杂草丛生。

袁初冬走在山路上,山上大雾弥漫,可见距离不足百米。

周围也没有什么声音,他能够清晰地听见自己走路时的回响。

遇到道路两旁草木茂盛的地方,袁初冬扬起手中的树枝,拍打凝聚在草叶上的露珠,避免走过时露珠掉落打湿衣角。

但山上雾气和露水太重,每次翻过山顶,袁初冬的鞋面和裤管,或多或少总会打湿一部分……

到了山的另一面,情况就好多了。

山坡变得平缓不少,路边的荒地都被当地的村民因势利导,开垦出来种上了庄稼,只见地里小麦青青,油菜苗长到了齐腰高,包菜开始起卷,白萝卜已经成熟……

袁初冬寻来一束干燥的枯草,在打湿的裤腿和鞋面上胡乱地擦拭一通,再继续向学校走去。

下得山来,不出一两百米便是公路。

这是李袁坝通往阳新初中两条路——“阳新桥路”和“宴神桥路”的交叉点。

此时学校已然遥遥在望……

进入教室,袁初捧着冻得通红的手掌,对着嘴巴呵了呵气,放下书包拿出书本开始早读。

早读课的时间是一个小时。

袁初冬首先默读文言文,然后便大声朗读英语。

教室里同学们此起彼伏的、朗朗的读书声,仿佛让这个寒冷的冬天变得并不太冷。

偶有调皮的同学趁着老师离开教室的空档,做出各种搞笑的动作和表情,袁初冬就跟没有看见一样,继续着他的早读。

这样的事情曾经是他的拿手好戏,但他现在不属于调皮学生的一列,也对捣蛋提不起半点兴趣。

早读课后,有十分钟的课间休息。

下课铃声一响,袁初冬会站起身,在教室外活动一下筋骨,比如原地蹦跳、与同学们结成长队“开火车”等,以驱赶身上的寒意。

接下来的课程中规中矩,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认真回答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课间休息继续热身……

一上午的时间就这样度过了。

到了中午,吃饭当然是第一要务。

袁初冬不再像以前那样大手大脚。

每次看见食堂菜盆里的“肚条”,尽管他馋得流口水,但他坚持最多两天吃一次荤菜,每天吃肉他开销不起。

而且父亲袁林海每月给他的两块六毛钱,他还得匀一部分出来买学习用品。

不过食堂的饭他倒是可以多打一些,他现在一餐最少能吃半斤米饭。

但如果遇到李袁坝有什么红白喜事、婚庆宴请等,袁初冬就会与袁道军一起回家吃午饭——毕竟办酒席少不了大鱼大肉,这样的机会哪能轻易放过?

最多是两人当天会在学校和李袁坝之间多走一个来回,加在一起也才区区二十里路,不算啥。

中午两小时的时间,袁初冬除了自主学习,还可以略作休息。

自主学习主要是做做试卷,或者巩固一下上午老师的讲课内容,再或者练习几道课外题也行,总之不能虚度。

休息以放松为主。

比较奇葩的是袁初冬发现一个放松大脑的好办法——头下脚上倒立,双手支撑地面,脚靠在树上或墙壁上,可以加速血液循环,使大脑思维更清晰……

下午只有三节课,也是袁初冬学习效率最高的三节课。

因为一天的气温,要数下午的气温最高,最暖和。

而且经过上午和中午的人工烘烤,现在袁初冬脚上被露水打湿的鞋子已经基本烘干,让他更容易集中精神学习。

三节课很快,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放学时,袁初冬意犹未尽的收起课本,背上书包与张三清一起往家里走。

回到家里,他第一时间做完家庭作业,再帮助母亲做一些家务,比如淘红薯、宰猪草、挽柴火……

然后在天色完全黑下来之前,大伯袁林绍的二儿子——袁初冬的堂二哥“小老王”,会叫上袁初冬一起去阳新桥头的河岸上接船。

小老王初中毕业,没能考上高中。

受武侠剧的影响,颇有侠义之风,希望有一天能拜一位武功高强的高手为师,打遍天下无敌手……

接到打鱼归来的父亲,袁初冬和小老王肩头挑着鱼篓渔网往家里赶,回到家中时母亲李淑芳已经备好了晚饭。

吃过晚饭,袁初冬看上一会书,上床睡觉,准备第二天继续起早上学。

时光,在寒窗苦读的过程中循环往复,一日又一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