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袁初冬有了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
哦不,从严格意义上讲,应该是有了一辆能够供他自主支配使用的自行车——因为自行车属小姑袁小蓉所有。
小姑自从不再去岔口乡卫生院上班以后,这辆轻便型自行车一直供四叔杨立军在骑行。
待到四叔高中毕业,自行车便基本上闲置了下来。
而听说侄子现在经常走路回家,小姑心疼得不行,便将自行车交给了袁初冬。
以前袁初冬一直不会骑自行车,不是不想学,是没车可学。
现在有条件了。
袁初冬利用周末时间去了小姑家几次,就已经把这辆自行车驾驭得“服服帖帖”。
成了“有车一族”,回家之路就方便快捷了许多。
袁初冬经常用自行车托着张三清或是朱胜勇,再或者是袁道军等同乡同学,一起骑车回家,再相约着一同返校。
路上的时候,如果遇到较长的陡坡路段,同行的两人就下车轮流推车上坡。若是下坡路,只要公路上没人,肯定是直接飞驰而下,都不带捏刹车的……
但时间长了难免阴沟里翻船。
暑假回家那次,袁初冬带着袁道军一同从学校回家时,就在一道斜坡上认了栽。
那是一段长长的下坡路,坡面也不算特别陡峭。
起初袁初冬并没有怎么在意,任由自行车搭着自己和袁道军往下冲,他只需掌握好自行车的方向就行了。
“哗……”
车速在重力的牵引下越行越快,耳旁传来哗啦啦的风声,头发迎风凌乱。
体验着极速带来的快感,袁初冬丝毫没有要减速的意思。
却不料车到半坡,一堆不大不小的乱石突兀的出现在前方路面中央。
“糟了……”袁初冬立即带动车头,想要绕过乱石。
但车速太快,想要绕过乱石已不可能。
在自行车不可避免的即将撞上乱石之际,袁初冬本能的用力捏住后刹——他知道,此时此刻如果捏住自行车的前刹,肯定会落得人车两覆的下场。
哪成想情急之下,袁初冬居然鬼使神差的捏住了前刹。
“呯……”
自行车前轮撞上乱石戛然而止,车身后部却高高翘起往下倒翻而去。
“咚,咚……”
自行车上的袁初冬和袁道军,被向前翻翘的自行车凌空抛起,然后重重的摔落回地面,掼了个狗吃屎。
而自行车在公路上打了几个滚后,却基本上完好如初,只是龙头歪斜而已。
“哎哟豁……”
袁初冬和袁道军灰头土脸,躺在地上半晌才一瘸一拐勉强起身。
谢天谢地,没有摔着脑袋……
不过袁道军的手掌刮破了皮,手心里一片鲜红。
袁初冬更惨,不但手掌受伤,手腕部位更是被碎石拉出了一道伤口,痊愈后形成一道不大不小的疤痕。
疤痕虽不显眼,却能时刻提醒他——人在路途大意不得呀。
……
暑假回到家中,袁初冬甚感无趣。
儿时的玩伴各奔东西,现在连阿勇都出门打工去了。
大人们则要忙着打理地里的庄稼,年龄小的又玩不到一块。
而说到农活方面,随着自己的渐渐长大,除过农忙季节,母亲反而不愿自己过多的帮忙了,让人无奈。
哎……
无聊之下,他在家里翻箱倒柜,最后从一个旧木箱里找到了一本快要脱线的《三国演义》——那是父亲袁林海的收藏。
这书袁初冬以前也看过,就是看的比较潦草,囫囵吞枣而已。
既然闲来无事,那就只能重温“三国故事”了。
如此消磨了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三国演义》翻到了最后一页。
袁初冬实在没有什么可看的了,索性把《新华词典》拿出来一页一页的对着看。
但词典这东西,天天去看谁都会厌倦。
袁初冬只好间歇着拿起父亲的渔网,去溪水河捉鱼。
然而一个人独自下河捉鱼,自然少了许多乐趣。
“哎,要是黑三和阿勇在就好了……”
一个人呆得生无可恋,无聊的袁初冬开始串门。
在坝原上从大伯家串到三伯家,再从三伯家串到四伯家,几个伯伯家挨家挨户走。
抓一把猪草帮大婶喂喂小猪,折一段树枝替三婶赶赶鸡鸭,或者是站在四伯家屋檐下看看阿勇画在墙上的小动物……
哎,几个伯伯家里年龄相仿的孩子也都不在,莫得劲啊。
这天吃过午饭,母亲在洗碗,父亲在补渔船,袁初冬闲来无事,又不想睡午觉,便习惯性出去串门。
走到大伯袁林绍家门口,袁初冬看见三伯家的堂妹小四、五伯家的堂妹小梅等人正坐在大伯家的堂屋内看电视。
大伯家的孩子基本上都已经长大成人,最小的德军哥已经年满二十岁。
没有了孩子上学的压力,大伯家的经济一下子宽松了不少,前年还买回了一台黑白电视机。
“哦耶,小四和小梅也在啊!你们不是走亲戚去了吗……”袁初冬几步走进大伯家的堂屋——室外的太阳实在是太毒辣啦!
“上午刚回来,初冬哥快来看电视,好看着呢……”小四和小梅看见袁初冬很高兴,不过在叫过“初冬哥”后,眼睛又马上转移到电视屏幕上去了。
袁初冬很好奇,“什么电视节目这么好看?”
寻了一根凳子,袁初冬也坐在堂屋里看电视。
但一看之下他就上了瘾。
在此后的二十余天,他天天和堂妹们准时到大伯家“报到”。
这是电视连续剧《雪山飞狐》,每天中午到下午连播两集。
“寒风萧萧,飞雪飘零,长路漫漫踏歌而行。回首望星辰,往事如烟云,犹记别离时,徒留雪中情……”
每当《雪山飞狐》片头曲在电视中响起,袁初冬肯定在场——
他被剧中离奇的情节深深吸引,被武侠世界的侠义风范深深感染,被那些国恨家仇深深打动,更为男主角胡斐与程灵素、苗若兰、袁紫衣等人的儿女情长深深惋惜。
正如他在日记中写到的:袁紫衣与胡斐一定是擦肩而过,而在程灵素和苗若兰之间,胡斐实难选择……
进入八月中旬,几个舅舅家的孩子来了。
由大舅家的小芳姐带队,后面跟着五舅舅家的建刚和富贵,还有小舅家的文琴和文霞,五个人欢天喜地的,看见袁初冬就笑。
袁初冬也乐坏了,表姐表弟们,好久不见啊!
女大十八变,小芳姐已经出落得漂漂亮亮的了。
建刚暂时在县城一家餐厅做帮工,富贵弟弟今年考上了高中,不出意料会去小芳姐所在的学校上学。
小舅家的文琴弟弟刚刚上初中,文霞妹妹六七岁的样子,小脸蛋粉嫩粉嫩的,很可爱。
可惜的是五人只在李袁坝呆了两天就回去了,让袁初冬感觉有些依依不舍……
接下来进入八月下旬,一年一度的农忙时节来临了。
袁初冬总算能够拿着镰刀,挑起箩筐,跟着父母忙碌了。
快满十七岁的他,面上的轮廓一天比一天刚毅,嘴唇上开始长出淡淡的胡须,个头也基本上与父亲袁林海平齐了。
但农忙季节的劳动密度和强度都很大,袁初冬这副被母亲“惯坏了的”细皮嫩肉哪里吃得消?
母亲李淑芳心疼儿子。
在袁初冬跟着干了两天农活后,李淑芳便将儿子“赶”回了家里,只允许他呆在家里晒收回来的粮食,兼着做饭。
袁初冬想要抗议,可看了看自己手上被农具磨出的血泡,只得屈服——如果强行上山,母亲指不定会大发脾气呢,得不偿失!
中午做好饭,父母亲都还没有回来。
袁初冬拿起晒耙在院坝里翻晒苞谷。
这个时候,院门被轻轻推开。
房后邻居、袁俊文的妹妹袁九英,挽着一个女孩子的手臂走进院子。
袁九英比袁初冬稍小,性格大方开朗,小时候两人经常一起过家家或是背上背篓出门扯猪草,一直都挺谈得来。
但袁九英小学毕业没能升入初中,只能回家帮着父母干农活,直到去年才开始去县棉纺厂做临时工。
“初冬,一个人在家?”袁九英走进院子后笑问道。
袁初冬突愣的一抬头,发现是九英,赶紧放下晒耙,把九英两人让进屋内,倒好茶水,问道:“九英,刚从厂里回来?这位是?”
“嗯,厂里放农忙假,早上才回来咧……,对了,这位是我表妹梦华……”袁九英拉着女孩子的手介绍道。
袁初冬抬头看向九英身旁名叫梦华的女孩。
这是一位眉清目秀,让人只需看上那么一眼,便会觉得耳目一新的女孩子——
个头与袁九英差不多高,一头齐耳秀发黑黝黝的,看上去干净清爽;眉毛弯弯似柳叶,长长的睫毛忽闪忽闪,两只眼睛明亮清澈看不出丝毫杂质;小巧玲珑的鼻子、厚薄适中的嘴唇,搭配着白嫩微胖的脸庞,使得女孩子的五官看上去非常柔和而协调……
站在原地,袁初冬怔怔的忘记了打招呼。
女孩子甜甜一笑,看着袁初冬自我介绍道:“初冬你好,我叫但梦华,马上进入初中三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