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55章 高三高三(1 / 1)红楝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进入高三后,学习节奏一下变得特别紧张。

紧张之中,也同时夹杂着班上同学的巨大担忧。

因为高三上学期开学不久,袁初冬及同学们就摸清了学校这一年的高考情况。

九一级应届四个班,两个补习班,六个班总共近三百名同学,只有区区三人考上了大学。

这考取大学的三人中,应届班的一人还只是大专,文、理科补习班也各考取一人,分数勉强跨过了本科录取线。

这一结果跟学校往届高考成绩相差不大,基本上都在老师们的预料之中。但对袁初冬等进入高三,且对高考抱有极大期望的同学们来说,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面对低到百分之一的升学率,同学们几乎人人自危。

袁初冬心里就没有一点谱。

虽然高二下学期结束时,他终于甩掉了“千年老二”这一桂冠,一下荣膺全班第一。

但根据学校今年高考的整体表现,即便是袁初冬这个全班以及全校的理科状元,想要顺利考上大学,也没有什么“可靠性”可言。

更何况,他的优势并不明显,甚至可以说是有几分侥幸。

因为根据班主任刘相杰公布的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排名,排在班上前十名的同学总分差距不超过十四分,前五名之间的差距则更小。

这让袁初冬时不时心里感到发慌。

而袁初冬都慌了,其它同学岂不是更慌?

好在针对毕业班同学出现的状况,学校领导亲自出面,分别在年级文科和理科尖子班,召开了两场师生座谈会。

座谈会的目的,在于让同学们坚定信心,满怀希望迎接一年后的高考。

学校领导认为,今年的高考并不失败,从某种意义上讲,还能算得上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并提出了有效的数据支撑——

虽然九一级只有三名同学上了录取分数线,但足足有十几名同学的高考成绩,离录取分数线的差距在二十分以内。

可以想象,如果这十几名同学平常学习能够再努力一把,或者考试时能够发挥得再好一些,直接上线并不是没有可能。

再退一步说,如果他们今年选择继续复读,考上大学的希望又能更进一步。

同时,学校领导高调表示,为了集中师资力量确保高三九二级应届班的升学率,他们已经采取了果断措施——今年不再开设文理科补习班。

一番座谈下来,同学们的情绪总算稳定不少……

于是新一轮的学习热情高涨起来了。

理科尖子班的大部分同学,每天的早自习肯定是提前到场的。

中午也很少休息,一般是吃过午饭后就往教室里跑。

下午放学后,鲜有同学在宿舍里逗留或者是在学校里漫步。

不少同学甚至连平常的体育锻炼也放弃了——这让“相杰妈妈”不得不经常跑到教室里,扯着嗓子像赶鸭子上架一样,把同学们往操场上赶。

晚间时候一样,不到晚自习下课铃响,同学们是绝不会回宿舍的。

更有感到学习时间不够用的同学,特意上街买了一把手电筒。

宿舍里灯光熄灭后,同学便钻进被窝,打开手电筒,借着手电筒发出的光亮看书——手电筒比蜡烛好,点燃蜡烛容易被老师发现,也会影响宿舍里其他同学休息,而手电筒放进被窝,谁也不知道。

袁初冬自然是要勤奋学习的。

开学不久,他就已经年满十七岁了。

“十七岁那年的雨季,回忆起童年的点点滴滴,却发现成长已慢慢接近……”

每当袁初冬坐在教室里做完功课,稍作休息时,心中总会不由自主的轻轻吟唱。

“是啊,童年已经远去,成长已慢慢接近……”袁初冬揉揉有些发酸的眉心,继续埋头苦读。

进入高三以后,他基本上已经很少去小姑家了,以至于小姑在见不着他的情况下,好几次都找到了学校,只为给他送一餐可口的饭菜。

上街的次数也相对大减。

每一次上街,他与张三清、欧阳查德等人总是匆匆而去,迅速买完所需物品后,便赶紧往学校走。

回家的次数更是少得可怜,一个半月能回一次就不错了。

而且有些时候回家,如果时间允许,他会当天返回学校。

母亲李淑芳此刻就不乐意了,她还想让儿子初冬在家呆上一晚咧。

不得已,父亲袁林海就出来圆场道:“初冬学习要紧呢,你掺合什么呀,是他学习重要,还是在家住上一晚重要……”

于是李淑芳偷偷抹了把眼泪,转过身去灶房里取出她特地为儿子准备的吃食,打好包,然后再恋恋不舍的送儿子走过阳新桥头,一路上千叮咛万嘱咐……

唯一不变的习惯,是每周跟着“相杰妈妈”在操场上打两次篮球。

只有在篮球场上,袁初冬才会暂时忘记了学习,忘记了那些枯燥的书本,忘记了高考升学的压力……

“哎,高三真不是人过的日子啊!”班上不少同学发出感叹。

然而,这还仅仅只是开始。

在高三上学期时间过半以后,理科尖子班数学、物理、化学等各类所谓提升能力的竞赛层出不穷,让同学们疲于应付。

就连语文老师陈岗也来凑“热闹”

他别出心裁的推出了一场作文竞赛,而且还自掏腰包设立了一个特等奖,奖品是一支钢笔和一本《名家写作指南》——在此之前,陈岗老师已经多次自掏腰包,为同学们订购课外阅读资料了。

当然,这自然是便宜了袁初冬,他语文成绩仍然是一枝独秀……

除此以外,理科尖子班每周一小考,每月一大考更是成为了家常便饭。

在学校并没有电脑,并没有网络的年代,老师们也不知道从哪些地方,哪些渠道,搜罗了一大堆黄冈密卷,让同学们做得简直想吐。

有一段时间,不少同学一提到名噪一时的黄冈密卷,心里就发颤,“我的那个乖乖哟,刚做完一套,又来?”

但碍于受班上学习氛围的影响,以及对考上大学的渴望,同学们只能咬牙坚持。

结果没过上两个月,班上一半以上的同学直喊头晕,还带着眼花。

为啥头晕眼花?

主要是同学们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家里经济条件普遍不好,在学校省吃俭用,营养跟不上。

“相杰妈妈”看在眼里,急得不行。

一方面,他交待爱人,自家的副食店不到学生宿舍熄灯绝对不要关门,以方便班上同学们晚自习结束后加餐——他那副食店可以为同学们煮面条。

另一方面,他还与文科班的班主任林若彬老师一起,与学校分管食堂的领导以及食堂师傅积极沟通——争取为高三文科班和理科尖子班的同学们单独增设一个小炒窗口。

小炒窗口肯定是不一样的,不但饭菜的味道会更加可口,而且同学们还可以提前跟食堂师傅预约菜品……

沟通很有成效。

学校分管领导和食堂师傅相当支持和配合,一再保证:小炒窗口与普通售菜窗口一样,同样的饭菜、同样的份量,不加价、不变相收取任何额外的附加费用。

于是,班上同学们的伙食终于要有较大的改观了。

当“相杰妈妈”对同学们宣布,他们可以到学校食堂的小炒窗口吃饭时,同学们欢欣鼓舞。

他们开始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到学校小炒窗口登记用餐。

袁初冬、欧阳查德、张三清等“八公子”,也相约着一起到小炒窗口搭伙吃饭。

每天中午,他们能够吃上一盆荤菜、一盆素菜和四五斤量的白米饭,餐费八人均出,平摊下来不算高,挺实惠。

在艰苦的学习条件和罕见的紧张氛围中,同学们背负压力,铿锵前行,因为他们心中都有着一个美丽的大学梦……

“生活需要七色阳光,年轻人就爱放声歌唱,妈妈妈妈呀你要想想,锁上链子的嗓子多么痒……”

每当学校一、二年级的教室里,传来学弟和学妹们朗朗洪亮的歌声时,早已停止了音乐课的高三学子们,都流露出无奈而又坚毅的眼神,紧接着便会自嘲的在心里接上一句——

“努力吧准备考重点,老师每天都要这么讲……”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