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辣的太阳无情的炙烤着大地。
父子两风尘仆仆,汗流浃背,到达小姑家时已是下午五点。
袁初冬洗了一把脸,带着表弟杨文雨和杨文举下楼玩耍。
袁林海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从口袋里摸出老八袁林儒的信。
“七哥,这是?”小妹袁小蓉问道。
袁林海把信放在茶几上,从身上掏出一片烟叶一边卷一边说道:“你和宁康先看看,老八的来信。”
“哦。”袁小蓉好奇的拿起信件,看完后递给丈夫杨宁康。
等到两人看完信,袁林海已经卷好烟叶:“老八的意思,让初冬再复读一年,争取明年考个本科。你们给拿拿意见?”
袁小蓉咬了咬嘴唇,问了一句:“万一再复读一年没能考上呢?”
这话可不是空穴来风,从目前的高中补习情况来看,高考成绩越补越差的学生不在少数。
就拿最了解的几个人来说,不但侄女袁群英和小叔子杨宁军属于这一群体,就连当年参加过三次高考的袁孟君和袁俊生也都出现过这种现象。
“那可不一定,初冬高中的学习成绩一直很稳定,说不定真能成事。”杨宁康插话道。
袁小蓉想了一下,点了点头,有些赞同的说道:“初冬的成绩离本科线只差一分,要不咋赌上一把?”
“就知道赌……”
杨宁康白了袁小蓉一眼继续说道:“这当然有风险,但我觉得机会比风险要大。而且八哥信上说得很有道理,本科生和专科生在毕业后的分配和待遇方面的确不一样。”
袁小蓉迟疑的看向袁林海:“七哥,你什么意见?”
“来的路上我已经仔细想过了,打算让初冬再去复读。既然你们也不反对,那就这么干。”袁林海划燃火柴点上烟棒,吐出一口烟雾。
杨宁康从茶几上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茶水:“七哥,你打算让初冬去哪所学校复读?听说今年阳高高中又要招收补习班,但从以往补习班的升学率来看,确实是太低了。”
听丈夫杨宁康这么一提醒,袁小蓉立即说道:“七哥,让初冬去县城一中复读。我有位同学的姐夫是县城一中的副校长,我明天就去找我同学,肯定能行。”
“能去县城一中当然好,听说今年一中校补习班和应届班的平均升学率差不多达到了百分之四十。”杨宁康补充道。
“咳咳……”袁林海咳嗽了两声,把烟屁股揉进烟灰缸:“那行,小妹你明天去帮着联系一下。初冬复读这事就这么定了,一年不行,就再复读两年、三年,直到考上本科为止!”
吃过晚饭,三人又与袁初冬一席长谈,勉强算是做通了袁初冬的思想工作——同意再复读一年。
……
大舅家的小芳姐高考成绩有点差。
三中校虽然在县城,但仍属一所普通高中,今年的高考升学率连阳高高中都不如。
面对小芳姐比专科线低了近四十分的高考分数,大舅本来已经放弃了让小芳姐复读的打算,但是在听说袁初冬考上了大学仍然要去复读之后,大舅又临时改变了主意,决定让小芳姐再读一年……,不管怎么样,能够考上大学那就是万幸。
时间如沙漏,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溜走。
当一切都有了一个结果时,转眼间稻田里的水稻熟了,李袁坝的秋收季节再次来临。
袁初冬收起注定会成为一张废纸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帮着父母忙完家里的农活,只身一人前往县城——所带物品与去阳高高中校报到时一样,衣服、被褥、学习用品,以及一袋大米。
去县城的路程比去阳高还要远,不过走上十里路到了丰产乡之后,就有直达县城的汽车或三轮车,倒也方便。
到了县城,问清楚县城一中的方向,袁初冬花一块钱叫了一辆人力三轮,直奔学校而去。
人力三轮沿着街道七拐八弯,行了大概十几分钟后,稳稳的停在县城一中校门口。
袁初冬一下车,便看见小姑袁小蓉站在学校大门内的岗亭处东张西望。
“小姑……”
袁初冬喊了一声,提着行李朝小姑袁小蓉走去。
“初冬啊,快过来,这位是罗老师……”小姑袁小蓉伸手接过袁初冬手里的被褥。
“罗老师好!”袁初冬把大米放到地上,对着罗老师行了一礼。
罗老师四十多岁,不瘦不胖的样子,看上去很面善很和蔼:“呵呵,不错。袁初冬是吧,高考哪一门考得最好,多少分?”
“语文,九十九分。”袁初冬干净利落地回答道。
“哦?区上的普通高中,语文成绩能考这么高?”罗老师感到有些意外。
袁初冬高中所读学校、高考成绩等他已经提前问过袁小蓉了,但袁初冬的单科成绩他并不清楚。
“捡到宝喽!”
等袁初冬回答完毕,罗老师便开心的笑了起来,他立即决定把袁初冬编进高三应届班——九三级一班。
因为罗老师不仅是县城一中的副校长,也是九三级一班的班主任,而且教的正好是语文课。
事情敲定后,小姑袁小蓉告辞离去,她还得赶回阳高。
袁初冬则在罗老师的带领下,登记完相关信息、办理完相关手续,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向学校为自己分配的寝室走去。
县城一中与阳高高中明显不一样。
学校的大门是封闭式的,门口还有保安站岗。
进入学校,左右两侧挨着街道的是学校的办公楼,学校领导和老师们都在这里办公。
继续往前走,前方是一片广场,广场中央是一座花坛。
而在广场的末端,左右两侧又对称分布着两排四层楼高的教学楼。
在两排教学楼之间,二、三、四层每层都有连廊连接,让学校的教学区显得紧凑而方便,也便于学校集中管理。
右侧教学楼后面是学生宿舍。
袁初冬边走边问,很快在宿舍区找到了自己寝室的位置。
推开寝室的大门,但见寝室空间不大,刚好能够放下四张上下铺。
“住八个人么?”袁初冬放下行李,眼睛一扫视,发现寝室里面已经住进了好几位同学。
“这位同学,你也是来补习的吧?来自哪所高中?”先住进寝室的同学很热情,主动跟袁初冬攀谈起来。
“嗯,袁初冬,来自阳高高中。”袁初冬选了一个床铺,一边铺被褥一边跟他们交谈。
交谈了一阵,袁初冬便将学校的情况打听得七七八八。
县城一中九三级六个应届班,理科班四个,文科班两个。
补习班今年招收了五个,理科三个,文科两个。
两者相加,县城一中今年高三总共有十一个班级,学生接近六百人,规模为历年之最。
其中补习班的招生有严格的限制,补习的学生高考分数全部控制在离专科录取线二十分以内。
少数有“关系”,而分数达不到学校要求的学生,进补习班也不是不可以,但每差上一分就得按分数累计额外交钱——据说这是学校为了提高高考升学率而采取的一项控制措施。
至于同寝室的这几位同学,都是编排在补习班的补习生,只有袁初冬一人插在了应届班。
而且让人感到奇怪的是,这几人都在不同的班级,有一人甚至读的是文科班。
“估计是学校补习的同学太多,以至寝室不够,所以这样凑合着住?”
袁初冬也不在意,有住的地方就行。
收拾好行李和床铺,袁初冬扛上大米去学生食堂称重换粮票。
学生食堂共有三个,全部分布在宿舍区,而且粮票、菜票通用。
选择就近的食堂换过粮票,再买了十块钱的菜票,抬脚走出食堂时,袁初冬却意外看见欧阳查德站在对面宿舍区的一间寝室门口。
“嗨,欧阳……”袁初冬喊了一嗓子。
欧阳查德抬起头,看见跑过来的袁初冬,就像白日见了鬼一样:“你怎么来了,没被录取?”
袁初冬跑到近前站定,抬手招牌式的挠了挠后脑勺,打趣着反问道:“这么不欢迎我啊?”
“嘿嘿,怎么会!”欧阳查德给袁初冬来了一个熊抱,然后松开臂膀扯了扯袁初冬的袖口:“走,操场上转一转,说说什么情况。”
两人离开寝室,出了宿舍区,向学校操场走去。
操场在左排教学楼后方,与宿舍区中间隔着一道围栏。
“还是比阳高高中气派啊!”跨过围栏大门,走在操场上,袁初冬颇有感触。
欧阳查德摊着双手耸了耸肩膀,“县城一中嘛,全校最好的高中。”然后追问道:“你还没说到底怎么回事呢?”
“你这家伙,就不能让我轻松片刻啊?”袁初冬在欧阳查德的肩膀上擂了一拳。
欧阳查德不说话。
“哎,想考个本科呗。”袁初冬叹了一口气说道。
欧阳查德瞪大了眼睛,感觉袁初冬这家伙真是个怪物。
袁初冬转而呵呵一笑,继续说道:“骗你干嘛,拼一拼也未尝不可,就这么简单。”
“真是个疯子!”欧阳查德苦笑着摇了摇头。
袁初冬不置可否,顺口问道:“你呢,就你一个人来县城一中补习?廖勇、杨三果他们呢?”
“哪止我一个人啊,张三清、朱胜勇、廖勇等原来班上的同学,但凡分数够了的,大部分都来了,起码有十几人吧。”欧阳查德回答道。
“这么多人?”袁初冬扬了扬拳头,开心的笑了起来。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昔日的同窗啊,今朝又将为了共同的理想,一起在学海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