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校园,少了秋日乡村的宁静,多了一份城市的繁华和喧嚣。
而在这繁华和喧嚣之下,县城一中的高三学子们开始负重前行。
在这一点上,以补习的同学表现尤为明显。
因为他们第一次高考落榜了,因为他们当中有一部分同学甚至不止复读过一次……
也因如此,不少补习的同学加足马力,过起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求学生活。
我们当然不能对他们的这种行为有任何的负面评价或苛责之举。
将心比心,都是加冠志学之年,都是不服输的年龄,谁的青春愿意输在起跑线上呢?
但同样作为补习生的袁初冬,貌似还能轻松一阵。
因为进入应届班不久,他便很好的融入到了班级的良好氛围之中……
九三级一班的班主任罗老师是北师大的高材生,别看他已经四十几岁,思想却相当开明。
在对班级的管理方面,他把管理权限更多的移交到了同学们手里,以此培养大家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罗老师也少了几分严厉,多了几分宽容和循循善诱,效果出奇的好。
同学们更是充满了活力与朝气。
中午午休过后,下午第一堂课开始之前,音乐委员蔡江铃总会带领同学们唱一首歌曲提振精气神。
歌曲不分类别,《只要你过的比我好》、《大海》、《让我欢喜让我忧》等等都是当时的主打曲目。
而且由于肖玉是班长的缘故,袁初冬理所当然的成了班级管理的重要一员,并积极参与其中。
开校不久,连同补习班在内,高三年级十一个班进行了一次篮球对抗赛,袁初冬作为班上的绝对主力,为班级争得了荣誉。
十一月初的全校冬季运动会,袁初冬发挥优势,在短跑和跳高两个项目上为班级作出了贡献,也赢得了班上同学的掌声。
同学们的日常交往也是不拘小节。
罗老师的女儿罗小萍,在班上是出了名的“女侠”风范。
课间十分钟休息时间,她经常找着袁初冬掰手腕,说要锻炼自己的手部力量。
袁初冬刚开始很觉尴尬,哪有女同学跟男同学掰手腕的道理?
头一回见!
但罗小萍同学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每次都是笑嘻嘻的过来,让他无法拒绝。
然而,掰手腕这事,一介文弱女生哪是袁初冬的对手?
可是我们可爱的罗小萍同学会“耍赖”,每次都用两只手,两只手不行便恨不得把整个身体全压上去,这让围观的同学差点笑岔了气。
女同学何彦灵是体育特长生,主修的跳远项目对腿部的爆发力要求比较高。
知道袁初冬弹跳力不错后,就时常找袁初冬探讨一些腿部发力技巧,袁初冬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同桌黎建国来自县城城关。
每过一段时间的周末,黎建国就会从家里带出一口铁锅,叫上班上四五个同学,一起去学校附近的山头上煮汤圆。
煮汤圆时,袁初冬、肖玉和黄玮是属于被邀请的常客。
汤圆精致小巧,里面包的馅是糖和黑芝麻,跟同学们农村老家自制的汤圆完全不一样,味道确实不错,大家吃得赞不绝口。
陈艾彬也是班上的补习生,高考成绩离专科线只差五分。
刚进入班级时,曾经对自己没能应届考取大学耿耿于怀,心情很是郁闷,但在班上呆了一段时间后,性情豁然开朗。
与袁初冬也渐渐熟识,两人说话颇为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势。
……
除了班级氛围良好,班上任课老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重点,也与阳高高中截然不同,让袁初冬受益匪浅。
其实,无论是普高,还是县城一中这样的重点高中,同学们学习的书本肯定是完全一样的。
但区别在于,县城一中的老师们针对课本上的每一个知识考点,更为注重让同学们举一反三,发散思维,灵活应用。
而之所以有这样的区别,不外乎两个原因。
首先是在老师的综合水平上,县城一中的老师在学历与水准、视野与眼界,以及对高考知识点的把握和判断等方面,明显要更胜一筹。
其次是生源的差别。
同学们初中毕业,除去考取中专、中师的部分,每年中考全县最为优秀、分数最高的同学,几乎全都汇聚到了县城一中。
有了优质生源,老师们教学起来自然更为得心应手。
而且两相比较,县城一中的应届生基本功也更扎实,知识面也更宽广,这是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比如在知识点的总结和应用上,一个基本的套路,袁初冬不少时候要折腾半天才能得出结论,而应届生们却能直接拿来运用……
因而,县城一中每年高考的升学率,远远高于同县其他普通高中,也就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不仅如此,县城一中每年还有自己的“保送生”名额。
所谓保送生,是指学校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的高三同学,可以不用经过高考,由学校推荐直接进入指定的大学就读。
现如今,县城一中的名气是越来越大了。
面向大学的保送名额也水涨船高——不但大部分省内的重点大学都可以保送,连北大和清华这两所国内顶级名校也伸来了“橄榄枝”。
听老师和同学们讲,去年学校就成功保送了一名北大生和清华生,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今年的九三届也至少各有一个名额。
遗憾的是,保送的对象只是针对应届毕业的同学,复读的同学并不在此列……
学期过半的时候,学校组织了期中考试。
整个高三年级,除了文理有别之外,试卷和题目不分应届和往届统一测试,测试过后还会进行强制性排名。
这一举措是学校的“惯例”,目的是要让同学们清楚的认识到彼此之间的差距,趁高考“为时尚早”能够知耻而后勇,迎头赶上。
而至此之后到高考,学校和班级便不会再对任何考试进行排名,各班只需针对单个同学、单科成绩“对症下药”。
“要半期考试了么?”
袁初冬感觉时间真是过得太快了……
考试期间,已经经历过一次高考大考的他沉着应对,自我感觉发挥得还比较正常。
三天后,考试成绩公布。
在全校所有理科补习生排名中,袁初冬考试成绩总分名列第二,与第一名相差两点五分,算是不错。
而在所属的九三级一班,袁初冬仅仅排在全班第四,这让他不得不感叹和佩服这些应届同学的学习能力。
更让他吃惊的是,班上的第一学霸万胜一,考试成绩居然比第二名多出了近十五分,比自己这个“全班第四”多出了整整二十二分,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要知道,这还只是高三上学期的前半程啊。
而关于高三补习生和应届生的差别,相信不少读者朋友比笔者本人更加了解。
如果在高三上学期,补习生和应届生“同台竞技”,补习生是肯定占有一定优势的,因为补习生在补习复读之前,已经把高三课程完整的学过一遍了。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高三下学期临近高考,补习生的这种优势会慢慢减少甚至完全消失。
反之,不少应届生会逐渐赶上,直至逆袭超越,特别是县城一中这样的重点高中,应届生反超补习生更是一种常态。
为何?
这与学生本身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以及学习天赋等有密切关系……
袁初冬坐在座位上看着自己的考试成绩,抬手挠了挠后脑勺,终于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随即又露出坚毅的眼神——
我不去想能否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身后是否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