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章 圣贤物(中)(1 / 1)凌凌冻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只知道光去喝酒了,哪晓得肚里也会空空。

咕噜、咕噜叫了几声两人面面相觑,都相互知道是自己的肚子再叫,只是没人先开口而已。

最后,还是有酒狂徒想到一个巨懒的办法——掷骰子,用猜单、双办法来决定谁去做伙食。

猜单的是青明,猜双的是酒老,三打二胜局。

经过几局的争执,最终还是由青明操持伙食。

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原本青明的咫尺物已经备好一些干粮,但是在生人面前,青明觉得还是谨慎一点好。

即便拿将出来也不够二人吃个七八天的,只好劝说着酒老去,就地取材打点野味。

酒狂徒听说青明出身于丹房擅长于烧烤,一下子便来了劲儿。

吩咐青明架火造饭,自己去去就回。

不一会儿,看着酒老肩上背着一只三趾火麂归来。

在酒老放下这火麂时,青明问道:

酒老,您是如何发现如此灵动之物的?

只见那就酒狂徒翻翻眼皮说道:

这等小事还会难倒我老人家!

刚一走出不远看见这头小麂子,就知道他灵动非凡,不敢惊动于它。

于是使出我的看家本领,遥遥一指。它便扑通一下栽倒在地,哈哈!

哦,就是那随便一指吗?

那是法术还是咒语?

青明颇感兴趣的问道。只见酒老走过来,照着他脑壳就是一下。

“什么咒语、法术,那是我老人家成名之作大悲指。”

“什么叫大悲指?”

啪!的一声,又是一个脆栗子。

“想知道?你现在还早勒!

若是你能在三日之内站好那大风桩我便教授于你。”

酒老说罢自己呷着酒,努努嘴示意他快点将这麂子烤来尝尝。

这三趾火麂乃是易动之物,不善于走路,反而喜好跳跃奔跑。

所以它的肉质特别的鲜嫩,汁液丰满,筋骨纤细而弹牙。

本身就是燥热之物,实际上是最不易,明火上烤的。

若是那样操作,必定将这麂子烤的糊不拉叽,肉柴筋焦,极其难以下咽。

唯一的做法就是将它先腌制好,然后涂上那淤泥放在火堆里焖制。

酒狂徒听他说得头头是道,顿时也来了兴趣。

于是挽起袖子也参与了进来,青明嫌他碍手,便吩咐他去撮些泥来。

这原始森林里腐泥脚下便是,酒老一个劲儿的可劲的挖。

而青明可下了一片大叶将洗拔好的火麂放在叶子上进行揉搓。

酒老见他动作颇为滑稽,于是不解的问道:

小子,你要吃它还要先给它按摩吗?

听到这样的问话,青明嗤之以鼻的说道:

你哪里晓得,这种方法在火房里叫入味手法。

待会儿你吃起来,内外口味一致,便是他的功劳。

一边说着一边做,酒狂徒按青明的吩咐,将和好的泥和烤架一一搭建起来。

青明将这火麂收拾好之后,码上香麻的味道,用那宽大的树叶包好,再用麻绳系住,裹上粗泥。

只等着呢,大火燃起时,把他丢掷到火堆里即可。

青明一边做,还一边想着。

若是他一人在这森林里不敢搞出这么大动静,不过今日有酒老在身边,再凶悍的动物自己也不会害怕。

在酒老的勤快之下,火堆已经噼里啪啦,烧得极旺。

青明看着火势可以了,并将那裹好泯的麂子丢入火塘里。

两人一边等着,一边又聊着关于酒的故事。

原本青明想问他大悲指的事,可这酒狂徒憋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又将青明关于酒事儿问了一顿。

青明只好与他言道:在《太平御览》中有这样的记载。

“太祖时禁酒而人窃饮之,故难言酒,以白酒以为是贤人,清酒必为圣人乎。”

文人李适季偶在《罢相作》中写有“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的诗句。

还有有“闲携清圣浊贤酒,重试朝南暮北风”的诗句。

不知道酒老您可是这清白圣贤哪一位?

青明边说边调侃着。

自古以来酒文化贯穿古今,无数文人墨客无不对其挥洒墨汁,历来也被赋予无数的美称,除以上之外,还有玉液,流霞,红友,绿醪,金波等的别称。

浩然天下的大胜王朝大抵上也算是酒的王国。

酒,形态万千,色泽纷呈;品种之多,产量之丰,皆堪称九州之冠。

又是酒人的乐土,地无分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少,族无分异,饮酒之风,历经数干年而不衰。

更是酒文化的极盛地,饮酒的意义远不止于消费,远不止口腹之乐;在许多场合,它都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文化消费,用来表示一种礼仪,一种气氛,一种情趣,一种心境;酒与诗,从来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不仅如此,众多的名酒不单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给人以美的启示与力的鼓舞;每一种名酒的发展,都包容劳动人民一代接一代的探索奋斗,英勇献身,因此名酒精神与民族自豪息息相通,与大无畏气概紧密相接。

这就是民族间的酒魂!与别州标榜的“酒神”,甚称伯仲。

似乎可以认为,有了名酒优种,才得以升华为夸耀这世间的饮食文化。

酒,作为这世间客观物质的存在,它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它炽热似火,冷酷像冰;它缠绵如梦萦,狠毒似恶魔,它柔软如锦缎,锋利似钢刀;它无所不在,力大无穷,它可敬可泣,该杀该戮;它能叫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它能叫人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和烦恼到绝对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它也能叫人肆行无忌,勇敢地沉沦到深渊的最底处,叫人丢掉虚伪的面具,原形毕露,口吐真言。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已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亦即是酒神精神的象征。

在大胜国中,酒神精神以道学为源头。类似老庄之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

庄周曾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

庄仙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

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在文学辞藻的王国中,酒神精神无所不往,它对文学艺术家及其创造的登峰造极之作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

因为,自由、艺术和美是三位一体的,因自由而艺术,因艺术而产生美。

因醉酒而获得艺术的自由状态,这是古老中国的艺术家解脱束缚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志气旷达,以宇宙为狭”的魏晋名士、第一“醉鬼”刘伶在《酒德颂》中有言:“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有扃牖,八荒为庭衢。”

“幕天席地,纵意所如。”

“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孰视不睹山岳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

这种“至人”境界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典型体现。

第二酒中仙李太白,曾以“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

“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

“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

“雨后飞花知底数,醉来赢得自由身。”

等等如此、等等美言佳句数不胜数,酒醉而成传世诗作,这样的例子在诗史中俯拾皆是。

不仅为诗如是,在绘画和文化特有的艺术书法中,酒神的精灵更是活泼万端。

例如画仙吴道曾被人言:“吾师醉后依胡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飞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可见这酒物对浩然天下的人们有着多大的影响和魅力啊!

青明言尽于此不由自主的发出了自己由衷的感概。

说着说着一丝肉香从那火堆里飘然而至,青明赶紧拾起一只略粗的树杈将那已经烧干了的泥物扒了出来。

赶紧的用树棍儿敲开涂泥,剔出泥块找到麻绳,解开系节将青叶层层剥开。

随着大青叶的展开,里面的香味儿愈发浓郁。

当青明剥开最后一片青叶时,香味儿就着热气扑面而来。

哇!真的好香哎!

酒老情不自禁的说道。

再看那烤熟的火麂,肉质不再鲜红似火,反而显得白嫩了许多。

肌肉丰富,汁液飘香,那体内的油脂已被热气逼将出来,显得格外的晶莹;若是咬上一口定然是齿颊留香。

青明不由分说的撕下一只火麂腿递于酒狂徒,只见这老头儿看也不看,也不怕烫嘴,饥不择食的咬上一口。

吧唧、吧唧的咀嚼着,一边吃一边说道:

果然如你所说,确实好吃,这难得的美味,下次遇见丐王,如果有机会也要请他品尝、品尝。

如此美味,若配上我这万年石乳酒,确实是一种享受。

青明见他说得欢实,于是随口应和道:

酒老,您这吃喝不愁,几时传我那大风桩法?

嘻嘻!待俺酒足饭饱之后,就教你如何站立?酒狂徒边吃边说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